笔者为第四代关中李氏骨伤流派传承人,在继承了李堪印教授中医骨伤理筋手法的基础上,依据整体与局部的特性,创新性地将中医经筋学说、筋膜学说以及康复医学的理论体系与传统的针灸学说相融合,提出了治疗足底筋膜炎新的治疗方式。足底筋膜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发病率约为10%,好发于40~60岁的人群。其典型症状为足跟负重时的压力痛;.休息后的晨起痛;久行久站后的累积痛;小腿后侧、跟腱处的伴发痛。本病迁延日久,容易反复发作,反复的疼痛导致正常步态转变为避痛步态,严重影响下肢力线,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及医学问题。
理论思路
笔者认为:本病与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联系密切,是由于运动或神经系统病变而导致的筋不束骨,骨不张筋的一类病症。患者往往是由于突然地、单次远远超过平时自身的活动量而造成损伤,劳损导致体位发生变化,使其足跟不该着地的地方着地,不该负重的地方过多负重,最终导致跟骨与地面接触位置产生偏倚,足底局部产生类似血泡、水泡的病理产物,带给患者刺痛的感受。因此,治疗思路上依据《灵枢·经筋》提出的“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理论,将“腧”定义为压痛点,总结出以“以痛为腧”和“以灶为腧”相结合的治疗方式;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按压局部痛点时,可触及位置表浅的囊状包块,结合经筋学理论中的滑液囊解剖,发现当对滑液囊行针刺减压后,能够起到除痛柔筋的功效;依据肌筋膜理论,对肌肉、筋膜条索状物、结块状物行局部点刺、透刺后,能够恢复肌肉、筋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其“主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得以实现。
治疗思路
关中李氏骨伤流派筋结病灶减压除痛针法的治疗原则为除痛减压,标本兼治。治疗上应从整体与局部进行,整体思路为除痛柔筋,局部思路为刺囊减压。
关中李氏骨伤流派筋结病灶除痛针法针刺的经筋结点有九个,包括承筋次、承山次、合阳外、合阳内、委阳次、阴谷次、丘墟次、照海次、泉生足次,此九个经筋结点,按照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腘窝部、小腿部、跟腱部及踝部、足底部。选取这九个经筋结点的原因是和解剖位置密切相关,足底筋膜炎所影响的不单单只是足底的问题,病程过长,足部的长时间疼痛会导致正常步态转变为避痛步态,避痛步态的产生会导致机体整个下肢力线产生问题,下肢的局部肌肉也因步态的变化,发生改变,肌肉不正常的运动,会导致筋束骨,骨张筋,出现肌肉或肌腱不合理的摩擦、挤压,日久形成炎性反应,继续影响下肢的正常步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治疗的当务之急是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为足底的痛点以及次生的跟腱处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因腘窝部和小腿部肌肉的不合理摩擦导致的骨张筋,因此选取的这九个筋结点有着局部的止痛作用。其次,其中七个筋结点下都有一个固有滑液囊,滑液囊附着在骨面,肌肉间隙中,其主要作用是润滑肌肉,减少骨与骨、肌腱与肌腱、肌腱与骨的摩擦,吸收摩擦产生的热量,当滑液囊发生炎症反应时,滑液囊会产生水肿,压迫周围软组织。针刺其筋结点和其固有滑囊最终可以达到减压除痛,疏通经络,调整气机的作用。
整体治疗
丘墟透照海
嘱患者健侧卧位放松,患足内旋,暴露穴位,用记号笔在丘墟穴位之上标记,后常规消毒,取0.35mm×75mm的一次性针灸针,垂直于皮肤平面,快速刺入皮肤,调整针尖方向,使其从跟骨与距骨之间的管行间隙通过,如果遇到阻力,可退回调整方向,继续前进,约刺入2寸半余,此时对侧照海穴位置皮下可以触摸到针尖为宜。不留针。
承筋次透承山次
运用手的拇指指尖或指腹作浅、中、深层次触诊,由轻而重,以摸、按、拿、循、触、弹拨、推按、揉捏等特殊手法,对腓肠肌肌腹部进行探查,如有否压痛点、条索状物、结块状物等。常规消毒后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在皮下由承筋次向承山次方向透刺,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留针。
合阳外、合阳内、委阳次、阴谷次
嘱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选定穴位直刺合阳内2~2.5寸,使针尖抵半膜肌肌腱与固有滑液囊,术者手下针感由突破感变为坠空感,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后,提插3~5次,不留针;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直刺合阳外2~2.5寸,使针尖抵腘肌及其固有滑液囊,术者手下针感由突破感变为坠空感,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后提插3~5次,不留针;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直刺委阳次0.5~1寸,使针尖抵腓肠肌腱下滑液囊,术者手下针感由突破感变为坠空感,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后,提插3~5次,不留针;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直刺阴谷次0.5~1寸,使针尖抵腓肠肌内侧头及滑液囊,术者手下针感由突破感变为坠空感,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后,提插3~5次,不留针。
泉生足次
嘱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选定筋结点,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直刺泉生足次0.2~0.3寸,使针尖抵跟腱下滑囊,术者手下针感由突破感变为坠空感,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后,提插3~5次,不留针。针刺原理: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有跟腱止点处的疼痛,多由腓肠肌或足底筋膜的紧张挛缩导致,针刺泉生足次可以对跟腱进行除痛放松,其次对跟腱止点处的跟腱下滑液囊进行减压。
局部治疗
运用手的拇指指腹对足跟部按压,找到最疼的阿是穴,记号笔进行标记,常规消毒后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垂直进针,针刃方向与足长轴方向一致,直达骨面后,将针身退出0.5公分,调整角度,上下松动,使局部出血并挤压放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后用无菌敷料覆盖。
治疗总结
笔者认为治疗从整体与局部进行,整体上双下肢力线的改变导致足踝活动度减小和足跟力线的偏移,纠正下肢力线和恢复关节活动度是首先要纠正的问题。
针刺丘墟透照海的机理是足底日久不愈的疼痛会导致正常步态的改变,疼痛步态导致整体下肢生物力线遭到破坏,踝穴的解剖位置发生变化,跗骨窦压力增大,丘墟透照海针法能够对跗骨窦进行减压,对丘墟内的跗骨窦滑液囊进行减压。其次针刺的局部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足底及因疼痛步态导致的踝部的疼痛。
针刺承筋次透承山次的机理是临床上发现足底筋膜炎的患者腓肠肌中点处极易触及到条索状的肌肉结节,承筋次透承山次是以筋膜理论作为基础,对筋膜的钙化、粘连进行有效处理。
针刺合阳外、合阳内、委阳次、阴谷次的机理是有大量文献报道足底筋膜炎与腓肠肌、腘肌、半腱肌半膜肌密切相关,针刺合阳内、合阳外、委阳次、阴谷次,解决了此类肌肉的紧张问题及此类肌下方的固有滑液囊的高压问题。
针刺泉生足次的机理是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有跟腱止点处的疼痛,多由腓肠肌或足底筋膜的紧张挛缩导致,针刺泉生足次可以对跟腱进行除痛放松,其次对跟腱止点处的跟腱下滑液囊进行减压。
局部治疗上,针刺足底阿是穴的机理是痛点释放,足底阿是穴是足底筋膜炎患者疼痛最为剧烈的部位,触诊阿是穴时有囊状感,疼痛性质多为刺痛,刃针针刺足底阿是穴,足底可引流出约1ml的暗红色液体,针刺此痛点的本质作用是对足底瘀血的减压除痛,同时激发经气用以解除足底筋膜的“筋痹”,使得经筋得以“屈伸”。
临床疗效
关中李氏骨伤流派筋结病灶减压除痛针法理论在继承了李堪印教授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医筋经学说的结筋点作为基础,以除痛、解压、调压、复压、解除筋膜粘连钙化、恢复生物力线作为目标,在解决足底痛点的同时,协调了下肢肌肉、筋膜、滑液囊、筋结点、穴位,做到了上述五点的整体统一,最终达到骨正筋柔的结果。此方法运用在足底筋膜炎的疾病中,临床疗效突出,患者接受程度高,值得在基层中推广。(殷继超 陕西省西安市卫生学校)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