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新针灸治疗失眠

发布时间:2018-11-12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提出“牵压捻点法”和“压入捻点法”无痛进针法,善用手法催(候)气、行气、补泻 陈全新,教授、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针灸治疗中风、失眠、面瘫及养生方面经验丰富并独具特色,是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岭南陈氏针法”第三代传承人。

\n

  失眠症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觉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长期的失眠不仅可引起明显的精神苦恼,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影响正常生活。陈全新认为治疗睡眠障碍,要身心同调,除了通过针灸改善患者各种失眠症状以外,还要注重调整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

\n

  失眠源于营卫不调、心神失养

\n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关于它的病因,历代医家论述各有所长,具有代表性的是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所云:“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大病、久病、温热病、恶性病心营暗耗,营气不足,减弱了与其他脏腑交通互助的功能。另有“卫气内伐,独行于外”,共同导致脑神失养或邪扰脑神,进而出现神不归舍,最终表现为失眠。

\n

  陈全新认为,除了营卫不调外,因心位于上焦,主血而藏神,一旦气机失和,宗气不畅,则心血为之瘀阻,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常致失眠多梦,甚至胸痹心痛;若气机逆乱,上乘于心,致心神错乱,则恶梦易醒、惊悸怔忡。故心神失养,失去对其他脏腑的指挥能力,可出现不寐。

\n

  调神宁心助睡眠

\n

  《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陈全新主张“调神宁心”来改善睡眠质量,他在针灸治疗原则、心理疏导、养生保健方面都主张从心调摄。

\n

  无痛飞针宁心神

\n

  纵观历代医家的经验,针灸治疗睡眠障碍确有疗效。但由于针灸操作较为复杂,初使用时,常因医者进针操作不熟练而增加病人痛苦,甚至引起滞针或晕针,一方面严重削弱了患者对针灸治疗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因在治疗过程中给病人一种不良刺激,减弱了大脑皮层的反射及调整机制,因而也直接或间接地减弱了针灸应有的治疗效果。

\n

  陈全新长期致力于“无痛进针法”的研究。他对古今进针法做了详细分析比较,提出“牵压捻点法”和“压入捻点法”两种无痛进针法。其进针法集多种刺法优点,针身快速旋转刺入,穿透力强,痛感极微,而且医者持针手指不接触针体,可以有效防污染。

\n

  三穴为基安心神

\n

  陈全新善用神门、三阴交、安眠穴为主穴治疗失眠。神门,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即中部人,以候心气,为心气出入之门户,临床有宁心安神的功效。神门又为心经的输穴和原穴,《素问·咳论》曰:“治脏者,治其俞。”原穴具有能补能泻、阴阳双调的特殊沟通作用,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神不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故可治疗心神不宁之失眠。

\n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明确提出了“寐本乎阴”的概念。神的功能是以“阴”这一类的生命物质做基础的。血者,阴之类也,随气上下内外而行以濡润周身。心神只有在得到血液滋养的情况下才能安于舍宇之内,人体才能获得正常睡眠。肝脾肾脏,属阴,对血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有重要影响,对心神安定与否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在小腿部的腧穴,因其是肺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而得名,针刺此穴可以滋补肺脾肾阴,对于因肝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的疾病均可起到调理作用。故其可宁静心神、调整睡眠,与神门相须而行,相得益彰。

\n

  安眠穴为治疗失眠症的有效经验穴位,有镇静安神之功。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刺激头部穴位可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同时可刺激大脑皮层,抑制大脑异常放电,使人体达到真正放松状态而睡眠。

\n

  陈全新认为神门、三阴交、安眠三穴为治疗失眠的特效穴,三穴相合共起到镇静安神、宁心安眠的特效作用,在治疗失眠症中根据辨证分型加配穴位则效果更佳。

\n

  行针出入显神效

\n

  陈全新对行针手法颇有研究,善用手法催(候)气、行气、补泻,认为因人、因病、因时恰如其分地运用补泻手法是针刺取效的关键,而得气是施用补虚泻实手法的前提和基础。他指出,针下得气不显,除了要考虑取穴及刺法是否准确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体质弱、气血虚的病人针下气至多迟而弱,需要运用捻、捣、刮、弹等催气手法,促使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旺盛。得气后运针导气,使气至病所是刺法的重要内容,针刺治病必须在正确辨证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素问·调经论》中就提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陈全新认为在治疗失眠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给予不同的补泻手法。

\n

  陈全新的行针操作包括多种手法,但常常是综合使用,从进针、探寻针感(寻气)、施用补或泻手法到退针,都有不同的操作手法。治疗失眠时常用以下几种行针手法:

\n

  飞 即用手持针、搓捻针柄,搓捻后立即放手离开针柄,一搓(捻)一放或三搓(捻)一放,如飞鸟展翅状的辅助手法。主要用于催气、行气。

\n

  留 即针刺得气以后,将针体留置于穴内一定时间。留针在临床上有3种意义,一是候气,针感不明显时,稍留针等候气至,“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素问·离合真邪论》);二是保持针感,使气血调和,有增强镇静的作用;三是留针期间,根据病情需要再给予适量的刺激,以增强疗效。

\n

  退 指治疗后将针退出穴位的方法。陈全新认为退针不能一拔而去,宜将针缓慢捻转上提,待针尖至皮下后,稍作停留(防止突然急拔针引起病人恐惧或针口出血),然后将针退出,随即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并消除针孔不通感,正如金针赋》中说:“出针贵缓,太急伤气”。

\n

  察言观色调心身

\n

  “精神内守”是中医重要的养生观点之一,陈全新教授临床治病非常重视精神因素。《素问·疏五过论》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意为凡是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无论是“脱营”还是“失精”,都是由于情志内伤而耗营伤精所致,症见失眠多梦、形体消瘦、精神憔悴、食欲低下、惊悸健忘、四肢痿废等。这类病证往往使人体“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而预后不良。该篇还提到了:“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在给“精神内伤”的患者诊病时,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望、闻、问、切,还必须做到“察言观色”,详细了解其心理和精神状态,并重视心理治疗。

\n

  治神、守神和养神

\n

  治神才能调神 陈全新强调针刺时要重视医患合作。进针时术者要全神贯注,目无外视,属意病者,审视血脉,令志在针,意守针尖,迅速刺入,并随时注意病人的任何神态变化。正如《素问·针解篇》所云:“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素问·宝命全形论》亦有同样论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n

  守神是针刺的基本要求 《灵枢·九针十二原》明确提出:“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陈全新认为在治疗失眠过程中“守神”至关重要,要求在针刺操作时,医者必须端正态度,安定心神,全神贯注,不要为其他事务所分心,认真了解病情轻重、邪正盛衰,做到“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反之,如果医者精神涣散,粗心大意,操作马虎,只知“守形”“守关”,那么虽进行了针刺治疗,但疗效不佳,其中原因就不只是选穴的失误,而且还在于医者手法不正确,不能掌握气至的时机,不能产生“得气”感应,“气迟至而不治”,达不到调神和宁心的治疗目的。

\n

  针后注意养神 陈全新认为,针刺后宜嘱患者休息,安定神态,勿大怒、大喜、大悲、大忧,以免神气耗散。如能配合静功、自我按摩、太极拳等养生方法,则可巩固疗效。

\n

  陈全新在临证诊疗过程中特别重视患者人体形与神的内在联系及病理变化,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明其变化所在予以调之,而不仅仅是“见形治形”而已,值得我们学习。  (广东省中医院王聪 马碧茹 李颖 奎瑜 张圣浩 陈秀华)

\n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n

(D)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