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的中医思路 脾实病的人有什么表现

发布时间:2020-11-10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调心的智慧

我们继续学习《饮食滋味》。说到养生,很多人的关注点都会首先放在脾胃这个问题上。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负责身体营养物质的消解、运化以及输布,对于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功能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内容,我们将跟随徐文兵先生一起学习调脾的智慧。

关于脾胃病的症状,《辅行诀》是这样说的:“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脾实病的人有什么表现

这段话是说:如果患有脾实病的人,会出现以下这些症状:

第一,肚子一定是大腹便便的样子;

第二,会出现肠鸣的现象。也就是肚子里有水响,因为喝进去的很多水消化不了,留存在体内,就变成了一肚子“坏水”;

第三,出现腹泻的症状。有的人甚至吃进去的东西完全无法消化,吃进去什么,就原封不动地排出来什么。

也许有的人会问,吃什么,就拉什么,不是虚证吗?其实,吃完东西之后拉出来的是食麋的才是虚证;完谷不化、拉出完整食物性状的情况,才是实寒证。

脾虚病的人有什么表现

如果是脾虚的人,总是觉得饥饿,胃肠空虚,身体发沉,懒得动。有的人稍微动一下,还会出现发低烧的症状。

还有的人,在外面稍微吹了点儿凉风或者是空调稍微凉点儿,马上就会拉肚子。因为脾的阳气不足,就容易寒中。

还有的人,他们的脾不能够把消化好的东西运化吸收,所以他们总是在吃东西,但总觉得饿。因为他们吃进去的东西被全部排了出来,体内没有吸收。

调理脾胃的思路

如果要用针灸来治脾病,调足三里穴就可以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大家可以用艾灸或者按揉足三里的方法,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足三里的取穴方法,图片来自“大家中医”

用饮食如何调治呢?《辅行诀》里记载:“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泻之。”

其中“脾德在缓”的意思就是说,脾最好处于一种从容不迫、慢慢吸收的状态。我们之前也说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就是要用甘淡之味的东西来补脾,以适合脾慢慢悠悠的状态。

另外,“辛泻之”,用什么来把脾推动起来呢?这时候就需要用辛味的东西去泻它了。所以很多人说自己一吃辣的东西就拉肚子,甚至有的人吃韭菜还会拉肚子,这都是在泻脾。

那“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脾特别容易吸收一些水湿、痰饮的东西,继而会使身体内部环境也变得很潮湿。这时候就要吃点儿苦的东西来燥湿——苦的东西就像活性炭、干抹布、纸巾一样,可以吸收脾里的湿,并且通过二便排出体外。

理中丸:专门调脾

我们在药店里经常可以看到附子理中丸和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跟理中丸的区别在于,附子理中丸是用来泻脾的,理中丸是用来补牌的。

《辅行诀》认为,如果有人肚子很凉,而且还绞痛,那么就是中焦有寒气的表现。这个时候就要用附子来温中散寒,通过附子温热的力量来使脾胃温暖起来,让那些实寒从体内排出。

附子理中丸的君药是附子,臣药是干姜,佐药有两个——党参甘草,就是为了避免“后坐力”太大。

所以理中丸是一个缓补的药,而附子理中丸是一个泻药,用来泻脾胃所受的寒。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