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四季”中的“季”按季节来理解

发布时间:2018-03-2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黄帝内经》重在说理,其论述的医理指导中医临床一直延用至今。随着历史文化的演变,后世医家对部分《内经》原文的理解有些片面,“毫厘千里”之差局限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影响了临床疗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张德英教授问道岐黄、发明古意,从字句之间理解《内经》,将岐黄思想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之中,兹举“脾主四季”一例来说明。

“脾主四季”源于后世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脾者,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之,不得独主于时也”,这里“季”作季节讲,脾所主之日位于四季之末。《说文解字》中对“季”的解释有:“①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②末,如明季(明代末年)、季军(运动竞赛中的第三名);③一年的四分之一,如季度、季风;④一段时间,如季节、季候;⑤姓。”张老师结合《内经》原文及《说文解字》分析认为“季”当取“末”之意,而非“一段时间”之意。《素问·太阴阳明论》讲脾不独主于时,各以十八日寄之,是寄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此十八日是季节由冬到春、由夏到秋的转化时间,是阴阳相互转化的过程,故“脾主四季”是“脾主四季之末”。人与天地相参,在天有四时,在人有四肢,人的四肢之末亦是阴阳转换之所,“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素问·厥论》中“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是在论述阴阳与手足的关系,而在《灵枢·经脉》则清楚地说明了十二经交接规律:肺手太阴经与大肠手阳明经在手大指次指之端相交接、胃足阳明之脉与脾足太阴之脉在足大趾端相交接、心手少阴之脉与小肠手太阳之脉在手小指之端相交接、膀胱足太阳之脉与肾足少阴之脉在足小趾之端相交接、心包手厥阴之脉与三焦手少阳之脉在手小指次指之端相交接、胆足少阳之脉与肝足厥阴之脉在足大趾相交接。故而张德英教授认为,“脾主四季”中的“季”按季节来理解,并在大量临床实践中确实得到了验证。

医案

马某,男,51岁。主诉:手部自腕以下紫红、轻度麻木,兼见烦闷、头蒙、胃脘不适症状。

处方:瓜蒌15克,薤白10克,生麦芽10克,地龙3克,土鳖虫5克,清半夏10克,佛手6克,黄芩8克,竹茹13克,石菖蒲10克,桔梗10克,苏子10克,枳实15克,厚朴10克。服药4周后,诸证皆消(医案摘自张德英《痰证论》)。

按:该病案中患者烦闷、胃脘不适系痰浊阻滞于中土所致,“脾主四末”,脾为痰浊所困在马某身上表现为双手紫胀与麻木多因“怪病多痰”。张德英教授用一系列化痰药,兼以理气通络之品,又有佛手清香理气引药达病所,巧方得以除疴疾。

“季”是末端的意思,在中医哲学里有阴盛转阳、阳盛转阴的观点,末端就隐含着“转化”的结果。人体中除阴经与阳经外还存在一个阴阳分明且需要阴阳转换的系统——动静脉系统,动静脉系统几乎遍布全身,那么脾的转化功能是不是仅局限于四末呢?《说文解字》中讲“季”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申为“最小的”。“最小的”“末端”“转化功能”使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人体中直接连接动脉与静脉的结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它们分支并相互吻合成网,除软骨、角膜、毛发和牙釉质外遍布全身,这就是“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毛细血管管壁薄,管壁通透性强,管内血液流速慢,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动脉血流入毛细血管进行营养物质、排泄废物的交换后流入静脉血,而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最终是来源于胃,这就是“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王俞铧王振安)

来源:中国中医报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