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转移的病机初探

发布时间:2018-01-18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胃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2012年,全世界有952 000新发胃癌病例被诊断,723 000例胃癌患者死亡[1]。我国属胃癌高发区域,每年新发胃癌患者占世界发病人数的42%,且新发胃癌患者呈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人群中发病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1.7%上升至3.3%。据初步统计,在中国大中城市男性胃癌粗死亡率为52.24/10万,居恶性肿瘤发病第2位;女性为29.26/10万,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2]。由于胃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尚未开展常规性胃癌筛查,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转移。腹膜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占61%~80%,其次是远处淋巴结转移(44%~50%)、肝脏转移(26%~38%)、肺转移(10%)、骨转移(6%)、卵巢转移(2%)、腹壁转移(2%)、脑转移(<0.4%)和前列腺转移(<0.4%)[3-5]。出现转移的胃癌患者治疗手段有限,因此阐明胃癌转移的病机,尽早进行干预,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尤为重要。通过联系古代文献相关描述与现代医学所述临床表现,目前多认为胃癌属中医学“胃脘痛”“反胃”“伏梁”“积聚”等范畴。恶性肿瘤转移中医学称为“传舍”,主要与经络、藏象相关[6-8]。《灵枢经·百病始生》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之不去,传舍于络脉……传舍于经……传舍于输……传舍于伏冲之脉……传舍于肠胃……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胃肠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佚,不可胜论。”

1 正虚毒结为胃癌传舍的根本

《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张介宾《景岳全书·积聚》中指出:“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又因“虚邪之中人,留而不去……留着于脉,稽留不去,息而成积”。《医宗必读·积聚》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以上观点均认为恶性肿瘤是正气亏虚,邪气留聚而成。

2 癌毒性质为胃癌传舍的重要因素

肿瘤为病,乃“正虚”与“癌毒”互相作用的结果,基本病机在于正气与邪毒的不断抗争。正虚是导致肿瘤产生的病理基础,癌毒是导致肿瘤产生的必要条件[9]。癌毒具有以下5个特性:易伤正气;其性沉伏;发病猛烈;其性善行;易与痰瘀凝结。癌毒易于扩散,损伤正气,导致正气益虚,无力抗邪,毒邪流注,影响五脏六腑之经脉,致使经络受损,发生转移。癌瘤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癌毒向原发病灶周围的侵袭扩散;进入中期,癌毒沿络脉、经脉流散,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形成转移病灶,癌毒淫溢,更耗正气,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正气御邪能力愈弱,癌毒的传舍趋势愈盛,形成恶性循环,逐渐进入晚期[10]。王文萍等[11]认为肿瘤患者正气亏虚,痰湿内生,善于流注之痰与肿瘤邪毒互结,痰毒不断流注脏腑之络脉。肿瘤转移时,常见毒邪流窜,瘀阻经脉,与他邪胶结,缠绵难解,其病位深、病情重、病势急、治疗难。

3 经络和藏象为胃癌传舍的途径

胃癌传舍主要与经络和藏象相关。经络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作用;而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将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总体的学说,身体各个部位紧密相连。

3.1 腹膜转移和腹壁转移

目前关于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机制,多数学者倾向于“种子-土壤”学说,即癌细胞自原发灶脱落于腹腔内,形成复发的种子;由于腹膜本身的解剖特性,加之手术等机械性创伤,腹膜组织适宜肿瘤细胞的种植,即形成所谓的“土壤”。两者间互相作用促进了腹膜转移的发生,期间有众多细胞因子参与[12]。Ishida等[13]认为脱落细胞源自于二次转移,即转移到淋巴结的癌细胞穿透被膜脱入腹腔中而最终发生种植转移。《灵枢经·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腹部)……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灵枢经·经别》曰:“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灵枢经·经筋》曰:“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说明癌毒沿足阳明胃经、经别、经筋传舍至腹部以及腹壁,发生腹膜及腹壁转移。

3.2 远处淋巴结转移

胃癌是一种易于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中医学中并无对淋巴结的具体描述,笔者从胃经循行的部位探讨胃癌癌毒的淋巴结转移。《灵枢经·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颈部淋巴结),入缺盆(锁骨上淋巴结)……入气街中(腹股沟淋巴结)……下至气街中而合(腹股沟淋巴结)。”《灵枢经·经筋》曰:“足阳明之筋……至缺盆而结(锁骨上淋巴结),上颈(颈部淋巴结)。”说明癌毒沿胃经的循行部位(人迎、喉咙、缺盆、气街),发生颈部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3.3 肝转移

肝属木,主疏泄条达;胃属土,主受纳。肝木需胃土之水谷精微以濡养。《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癌毒可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而发生传舍。此外,肝与胃为相克之脏,胃失和降,气机壅塞,可致肝气郁结,称为“土壅木塞”,癌毒可依据五行相侮理论传舍至肝(土侮木)。

3.4 肺转移

胃癌的肺转移与癌毒沿胃之大络循行“络肺”,以及食气入胃化生精微物质,癌毒渗于精微物质里,随血气流行于经脉中,上归于(传舍至)肺有关。《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饮食入胃,游溢经气……上归于肺。”《灵枢经·动输》曰:“胃气上注于肺。”

3.5 骨转移

胃癌发生骨转移主要与足阳明胃的经脉、经筋循行、分布有关。《灵枢经·经脉》曰:“以下髀关(股骨),抵伏兔,下膝膑中(膝关节),下循胫外廉(胫骨),下足跗(足背骨)。”《灵枢经·经脉》曰:“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别者,循胫骨外廉(胫骨)。”《灵枢经·经筋》曰:“足阳明之筋……邪(斜)外加于辅骨(腓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股骨大转子、髋骨),上循胁(肋骨),属脊(脊柱)。其直者,上循骭(胫骨),结于膝(膝关节);其支者,结于外辅骨(腓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股骨)。”癌毒沿足阳明胃的经脉、经筋循行、分布发生传舍。

3.6 卵巢转移

卵巢转移瘤又称为Krukenberg瘤,由德国病理学家Friedrich Krukenberg于1896年首先报道而得名。Krukenberg瘤中原发肿瘤以胃癌最多见,占60%~70%[14-16]。胃癌的卵巢转移主要与足阳明经筋及其与冲任二脉的联系有关。《灵枢经·经筋》曰:“足阳明之筋……聚于阴器。”冲任二脉同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阴器)。癌毒沿足阳明之筋传舍至阴器,循冲任二脉传舍至胞宫(卵巢)。在功能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多气多血之腑,所化生的气血为胞宫之经、孕所必需,因此,胃中谷气盛,则冲脉、任脉气血充盛,为胞宫的功能提供物质基础,癌毒随胃腑所化生的气血传舍至胞宫。

3.7 脑转移

胃癌发生脑转移临床相对少见,一旦出现脑转移,病情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足阳明胃之脉起于头部,在其中循行,足阳明经别亦与头部联系。癌毒沿足阳明之经脉、经别传舍至脑。《灵枢经·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脑)。”《灵枢经·经脉》曰:“足阳明之别……其别者……上络头项(脑),合诸经之气。”《灵枢经·经别》曰:“足阳明之正……上頞,还系目系。”《灵枢经·动输》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此外,脑以髓为体,以神为用,脑髓来源于先天之精,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补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水谷精微及化生的气血才能使脑窍充养,神机灵活,从而维持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即气血充则脑神灵,气血亏则脑失聪。正如《灵枢经·五癃津液别》所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癌毒随气血上渗脑髓,发生脑转移。

3.8 前列腺转移

胃癌的前列腺转移十分罕见,Watson等[17]在1990年报道了首例胃印戒细胞癌的前列腺转移。前列腺在中医学中属男性“前阴”“阴器”,参照《灵枢经·经筋》记载:“足阳明之筋……聚于阴器”,说明癌毒沿足阳明之筋传舍至阴器(前列腺)。

4 结语

“正虚毒结”是胃癌传舍的根本。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癌毒的五大特性为癌毒传舍的重要因素。足阳明胃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的循行、分布,及其与冲任二脉的联系,胃受纳、腐熟的水谷精微游溢经气于脉的通路,均构成胃癌传舍的重要途径。

来源:北京中医药作者简介:杨霖,男,36岁,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