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不应被误解

发布时间:2015-12-30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目前有效的癌症治疗手段已经越来越多,比如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但新疗法并不是对所有病人有效且费用昂贵。所以对于中国大多数癌症病人来讲,更多还是依赖于三种传统手段:手术、化疗和放疗。

现在有人误以为“化疗毫无作用,仅仅是医院赚钱的工具。由于副作用大,化疗实际会加速病人死亡。”这是一种误解。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肿瘤二科医师沈艳丽告诉记者,化疗药物并不完美,副作用很强,希望不断改进。从情感角度,副作用让亲人朋友受苦;从科学角度,副作用严重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但如果说化疗毫无效果,则是睁眼说瞎话,如果由此而拒绝治疗,更是误入歧途。

化疗药物并非生化武器

有人认为化疗药物是生化武器,都是毒药。这里要说明的是,第一个化疗药物确实是由生化武器改造而来,但它是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的。

最初的化疗药物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来自世界大战中的生化武器:芥子气。美国当初为了研究芥子气致死原理,派科学家去研究被这种毒气杀死的人,结果发现无一例外,这些人体内淋巴细胞几乎全部被破坏。这个研究报告发表后,有人开始研究更强的毒药,准备迎接第三次世界大战,但耶鲁大学的两名药理学教授脑洞大开:既然芥子气能杀死正常淋巴细胞,是否也能杀死淋巴癌细胞呢?能否改进芥子气,然后用于治疗淋巴癌和白血病呢?

果不其然,临床试验结果证明,芥子气改进后得到的“氮芥”类化疗药物,对淋巴癌、白血病等有不错的效果,因此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由此可见,芥子气之所以被用于尝试治疗淋巴癌,并不是胡乱抓一个毒药来尝试,而是建立在它能高效杀死淋巴细胞的客观证据上。“氮芥”作为化疗药物的鼻祖出现,固然有一定意外的因素,但其背后每一步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在它之后出现的其他化疗药物,绝大多数也都经过了严格的科学和临床论证,比如砒霜治疗某些白血病效果也很好。

对于药物来讲,剂量是关键。氮芥,砒霜,用多了是杀人毒药,用适量则是救命的良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是科学的根本态度。

化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沈艳丽说很多癌症早已不是绝症,癌症的存活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科学家和医生一般不喜欢用“治愈”这个词,但可以放心地说,长期带癌生存是很常见的。

其中,乳腺癌、前列腺癌、肠癌的防治进步,主要是因为早期筛查技术,更好的手术和新型药物的使用,但对睾丸癌、白血病和霍奇金淋巴癌来说,则几乎全部归功于化疗药物。

以美国为例,从近5年的存活率来看,睾丸癌是98%,霍奇金淋巴癌85%,儿童急淋白血病85%。对于这些病人来说,化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很多时候,仅仅靠化疗,病人就可以活超过20年,其实可以说是真正治愈的。

因此,有人把化疗药物说成一无是处,甚至污蔑为谋财害命的毒药,显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忽视了无数被化疗拯救的生命。

化疗是延长生命的有效手段

正像前面所讲,癌症作为一项顽疾,单靠化疗就能够治愈的病人还是少数。更多的时候,尤其是对晚期癌症的治疗,现实的目的是延长病人生命,而非治愈。由于不切实际的希望,有人因为化疗没能治愈癌症,就得出“化疗无用论”,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沙漠中行将渴死的人,给他一点水,虽然可能是“杯水车薪”,但至少给了他再走几公里去寻找绿洲的机会。怎么能说这点水没用呢?美国有个小女孩叫EmilyWhitehead,她5岁得了急性白血病,前后经历了两轮化疗,最后还是复发。可能很多人会说化疗是失败的,但事实上,正是化疗让她多活了两年(2011~2012),这才等到了CAR-T疗法的出现,成了第一个尝试这种疗法的儿童。由于疗效惊人,而且小女孩天生丽质,她成了目前世界上最有名的癌症病人。

化疗药物机制不断优化

沈艳丽告诉记者,临床常使用的化疗药物有几大类,几十种,现在已经很少使用单一药物,都是使用几种化疗药物的组合,因为研究发现某些化疗药物组合之后,比单独使用效果好很多,经常会达到1+1>2的效果。

对于不同的癌症,使用的化疗药物组合是不同的。同时,最优化疗组合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在调整改进。如果有证据说明新的组合更好,那大家就会尝试新的疗法。

例如对于淋巴癌,CHOP疗法是经典疗法,多年来,很多人都尝试了各种新的化疗组合和它做比较。有些新方案,比如ACVBP(另外5种药物的组合),在一些病人身上效果更好,于是就有医生采用了新的化疗方案。总之,癌症来势凶猛,人类一定要用最佳药物应对。

化疗药与靶向药界限模糊

总体来讲,靶向药物是比化疗药物更新一代的抗癌药,第一个真正的靶向药物是2001年上市的格列卫,而现在大家听得最多的应该是治疗肺癌的易瑞沙。

很多人觉得靶向药物“高大上”,化疗药物“矮丑穷”。因为靶向药物一个月上万,乃至上10万都不稀奇,相比之下化疗药物则比较便宜。

靶向药并不比化疗药好

靶向药物其实也是化疗药物,只不过是“定向设计”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是指针对肿瘤中的特异蛋白靶点而设计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的核心有两点:作用靶点清楚;靶点对癌症重要,最好是只有癌细胞才有的基因。

化疗药往往不符合这些要求:它们或者靶点不清楚,或者靶点不是癌症特有的。

沈艳丽告诉记者,科学家们发现有的“化疗药”其实就是靶向药物。著名的药物沙利度胺,它的出名不是因为疗效,而是毒性。它曾经有个艺名叫“反应停”,在欧洲和日本上市,被用于治疗孕妇的妊娠反应。但意外发生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它对胚胎毒性巨大,导致上万名畸形儿童出生。他们几乎没有四肢,俗称“海豚宝宝”,多数活不过3岁。当这个毒性被发现后,这个药迅速被撤市。

当科学家在研究它的副作用原理时,有人意外发现沙利度胺能有效治疗一种罕见癌症:多发性骨髓瘤。经过多年严格临床试验,2006年,这个药物被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但有一个问题,没人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杀死癌细胞的。所以它只能算是一个化疗药物,而非靶向药物。

从2010~2014年,日本、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陆续揭开谜底,沙利度胺类药物实际是不折不扣的“靶向药物”,它的靶点是CRBN基因,特异性非常好。这个发现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它能杀死多发性骨髓瘤,而且也能解释孕妇使用后,为什么会导致“海豚宝宝”的产生。

沈艳丽表示,她相信还有更多“化疗药物”其实是“靶向药物”,只是科学家还没搞清楚罢了。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数据显示,胰腺癌是美国第四大致死癌症。据美国“医药快报”网站最新报道,《英国癌症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补充微量元素镁有助于预防胰腺癌。

新研究中,为了弄清镁与胰腺癌的关联性,印第安纳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丹妮尔·迪巴巴博士及其同事对66000名50~76岁的参试者的相关数据展开了梳理分析。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共有151名参试者确诊患有胰腺癌。进一步分析发现,每日摄入量每降低100毫克,胰腺癌风险会增加24%。

研究人员同时考虑了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的使用情况以及镁补剂等因素对胰腺癌发病率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通过复合维生素或镁补剂补充镁的参试者,胰腺癌风险略有降低。而其他因素并不影响胰腺癌发病率。

迪巴巴博士表示,这项新研究结果表明,胰腺癌高风险人群尤其需要注意饮食补镁,防患未然。除了镁补剂之外,还应该注意多吃富含镁的食物。比如:紫菜、小米、玉米、荞麦、燕麦、高粱、大豆等等。(陈宗伦)

52岁的何先生喜欢喝酒,去年开始感觉心窝下方隐隐作痛,以为是胃出了问题,于是买了胃药吃。最近,何先生胃口越来越差,还摸到腹部上方有一包块。后来到医院一查,居然是巨块型肝癌。何先生提到,他年轻时曾经查出乙肝和黄疸型肝炎,但感觉身体并无不适,便没有定期检查。由于发现得太晚,何先生现处于晚期肝癌,不能进行手术,只能接受保守治疗。

肝病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因此患者常常延误了治疗时机。体检是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专家建议,普通人应每年进行一次肝脏检查。而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酗酒人士、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人士,属于肝癌的高危人群,即使没有不适症状,也要每3个月检查一次。

恶心腹胀腹痛并非都是胃病

据不完全统计,约37%的肝病患者患病初期都误以为是“胃病”而贻误诊疗。肝病由于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上腹部不适等,很容易与胃病相混淆。

如果出现疑似胃病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尤其是经常喝酒、携带有乙肝病毒或既往有胆道疾病史者更应小心。如果患者长期把肝病当胃病治,擅自服药,结果很可能使肝炎发展成肝硬化晚期或肝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无论有无症状都要重视体检

要提高肝癌的疗效重在提前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由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可能没有不适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因此很少有人会主动定期体检。但是,慢性肝炎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因此,定期体检随访十分重要,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减少发生肝硬化、肝癌的机会。“长期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酗酒人士、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人士,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建议每3个月检查一次。”

对普通人而言,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很有必要,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肝胆B超、抽血化验肝功、乙肝两对半和甲胎蛋白,对于曾经输过血的人士还要检查丙肝抗体。如果发现有携带乙肝或丙肝病毒,乙肝患者则在上述项目加检乙肝病毒DNA;丙肝患者加检查丙肝病毒RNA。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体检次数要较常人频密,即使没有出现不适症状,也要定期体检,最好每年2~4次,每次检查四项内容,即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袁小笋)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