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重剂清热治温病

发布时间:2020-06-29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辛凉解表法

温病学的辛凉解表法,寒凉清热与里热怫郁的证候是相对应的。明清时代的温病学家从吴又可的“邪从口鼻而入”,到叶天士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再有薛生白的“邪由上受,直趋中道”等,都明确提出了外邪可从口鼻直接侵犯内在的脏器,如肺、脾胃等。从而认为此时所见的表证,是内在脏器感受病邪之后,因为内脏与外在的皮肤、肌肉、四肢、鼻咽等部分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在体表可反映出一些症状,而内在的病变表现则不太显著。这对表证的实质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之就有了对表证治法的较大发展。

从辛凉解表法的组成来看,主要的特点是所用的药物在具有疏散之性的同时,或兼有寒凉清热的作用,或与寒凉清热药物同用,也就是注重对邪热的祛除,实质上包含了对病变内脏的治疗。从药理作用来说,单纯的伤风、感冒使用发汗药后可热退而痊愈,但如属病原微生物侵犯肺脏而引起肺的炎症,其治疗就不能完全着眼于发汗退热,而需要投用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所引起的病理改变有直接作用的药物,而这正是寒凉清热药所具有的重要药理作用之一。

寒凉清热药所具有的重要药理作用及其对温病的治疗,正与温病学说的创导者们所提出的温病的表证往往是里热怫郁所致,因而其治疗也应以清解里热为主的观点相符。

辛温复辛凉法

临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辛温复辛凉法。也就是辛温辛凉同用,并用除邪,辛温辛凉并施,主要用于温病初起表证郁闭较重者,或表寒表热辨证不明显者,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避免凉遏冰伏之弊。如清末名医张子培有银翘散加麻黄法,何廉臣有桑菊饮加麻黄法,邵步青有银翘散加防风法等。这种治法证之于临床确有很好的效果,随着发热一证的解除,其他表证亦很快消失。

因此在解表法的应用中,有学者认为采取辛凉和辛温并用效果胜过单用辛凉解表。麻黄虽温燥,有多汗伤阴之弊,但不能因此禁锢医家思想,如麻、膏相配,宣肺泄热,相制为用。临床证明,所谓用麻黄之弊,其实不在药,而在用。只要运用合理,对于治疗急性热病,同样可以起到“轻可去实”的效果。

邪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都须贯穿透邪外达的思想,治疗时应当把握这个原则,务求展布气机,使热邪得以透发,而不可一见火热之证,动辄下苦寒降滞之品,否则药过病所,冰伏气机,闭门留寇,反致邪不外透而内炽,变证蜂起,拖延病程。故提倡银翘散中配荆、麻等辛温之品辛温辛凉同用。

温病初起,表证未除,内热己炽,属卫气同病时,治疗当卫气双解,表里兼顾,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不可拘泥于先表后里。若在发热初期只注重表证而忽视里证,易致贻误病机。因为仅用汗法,表邪虽去而病不易解,反而会使里热更炽,邪热深入,病情加重。治疗时在解表的基础上兼以清气凉营,可以明显提高退热效果,又可防止病邪内传,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在疏散外邪的同时,直清气分热毒,可收卫气同治,表里双解之功。

重剂清热治温病

一起来看看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如何治疗温病。孔嗣伯先生总结到:孔伯华治四时伏邪,用药考究。温邪初袭者,他常以桑叶、薄荷、地骨皮、金银花、鲜芦根等辛凉解表,其中薄荷配伍地骨皮退热之效甚佳,辛散同时又兼益阴退热,且无敛邪之患;在辛凉解表的同时,尤重清热,往往在温病初期即投生石膏、黄芩栀子黄连、龙胆草、莲子心、紫雪丹等重剂清涤里热之药。

感受暑湿者,以滑石、通草、西瓜翠衣以淡渗,藿香佩兰荷叶以芳透;兼有痰热者,佐竹茹瓜蒌以清化;无汗恶寒身痛者,加苏叶辛温散表,甚者佐苏合香丸以辛通芳开;阳明腑实者,加酒军、玄明粉以通腑泄热;热伤阴液者,常配伍鲜生地、鲜石斛护卫肾阴胃液。

热邪入于阴分,日晡潮热者,主以青蒿、生鳖甲、地骨皮以滋阴透热。若见发颐、喉咙肿痛、大头瘟者,常用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白僵蚕等解毒化痰散结之品,其中发颐、喉咙肿痛者,必用六神丸,大头瘟者,必用梅花点舌丹,皆取其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一见壮热神昏谵语者,即投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配以鲜九节菖蒲根、郁金、辛夷花、白僵蚕、人中黄等清心开窍,涤热透邪,谨防热极动风,劫阴耗液而致痉厥闭脱之变;闭甚者加穿山甲等以活血通窍醒神。

重剂清热是孔伯华治疗温病的特点,他据于现代温病传变迅速的特点,往往在温病初期即开始应用生石膏、龙胆草、莲子心、栀子、紫雪丹等清热重剂。人多畏此法有引邪深入之患,其实不然。他在应用清里之药时,必配合辛凉解表之药如薄荷、桑叶、僵蚕等,又常伍以芳香开窍之品,如鲜九节菖蒲、辛夷、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里清外透,使火热之气豁然而去,病愈甚速,此非有胆识者不敢用也。

孔伯华论治温病,既重清除体内伏邪,同时也不忽视外感的“疠气淫邪”,视两者轻重灵活组方,内外兼顾,治效奇佳。(翟志光)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