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鲁西南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时,济宁市中医院与济宁市传染病医院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运用扶正祛邪、祛湿通络法对确诊的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治,发现此法在改善患者发热、咳嗽、乏力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新冠疫苗的接种、药物研发的持续跟进,临床应对疫情的医疗手段越来越多,但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还是应以预防感染、增强自身抗病能力为主。结合临床诊治经验,笔者认为在复杂的疫情形势下,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积极应用中医药诊疗手段扶正调体质,祛邪通气血,对于新冠肺炎的防治具有较大优势。
1治未病思想在新冠肺炎诊疗中的应用
治未病思想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书中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体现了我国最早的预防医学思想。后经历代医家充实、升华,逐渐形成了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现代学者对未病内涵的认知又有所扩展,认为未病涉及“无病”“病欲发而有先兆”“既病而尚未殃及之地”“病已愈,有可能出现的遗复”4种状态,因此治未病就是注重调养、调治及管理“未病”“欲病”“既病”“愈后”的疾病全阶段[1]。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转归,防治的重点在于最大程度调动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防发病、防严重病变、防严重后遗症、防复发的目的。治未病思想能指导新冠肺炎诊治,通过预见性的辨证优势,灵活调整扶正、祛邪的主次关系,使正气充盛,达到先防、防变、防复的效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的预防、诊疗优势已得到充分证实。任清良等[2]观察芪景防感合剂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对医务人员保护作用的效果评价,给予医务人员口服芪景防感合剂6d后,发现医务人员咳嗽、倦怠乏力等呼吸道和全身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在研究期间内新冠肺炎感染率为零,认为芪景防感合剂针对新冠肺炎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郑敏钦[3]发现通过居家艾灸干预能提高人们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降低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发挥未病先防之功。新冠肺炎中后期并发脓毒症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何健卓等[4]分析扶正祛邪、截断扭转法可能是通过减少炎症细胞因子分泌、调节凝血、减轻肠黏膜损伤等作用机制参与调节新冠肺炎并发脓毒症,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可达到“既病防传”的目的。
2治未病指导的鲁西南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实践
2020年鲁西南地区新冠肺炎患者初期舌苔厚腻者多见,同时由于正气不足,邪犯肺卫,而致湿遏热伏,枢机不利,气血瘀滞,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多表现为胸闷、乏力、脘痞、腹胀等症状,认为本病具备“湿、毒、瘀、虚”的证素要点。结合患者体质情况,初期患者或表现为低热、身热不扬、痰少、便溏等症状,或出现发热、气促、黄痰、便秘不畅等症状。参考舌苔颜色,初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寒湿疫和湿热疫两个证型,治疗上制定了扶正祛邪、祛湿通络为治则的基本方,并针对不同证型患者给予加减运用,寒湿者加藿香、草果,湿热者加黄芩、薏苡仁。杨松等[5]应用扶正祛邪、祛湿通络中药方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发现治疗后患者发热、咳嗽、咳痰、乏力及胃肠道症状积分均有明显改善,说明给予扶正祛邪、祛湿通络中药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对控制本地区疫情起到积极作用。
扶正祛邪、祛湿通络基本方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其中黄芪补益肺脾,能升举胸中大气;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之功;防风走表而散风邪;黄芪、白术益气祛邪;党参补脾健中;茯苓健脾化湿;连翘、金银花清肺解毒;红景天活血益气散结,清肺活络;芦根固护阴津,又兼利尿而导热外出。寒湿者以藿香、草果助化湿枢机之力;湿热者以黄芩、薏苡仁清热利湿,开郁闭之肺气。全方以逐邪外出为主,散中寓补,补内兼疏,从而调节患者体质,改善预后。该组方既注重调治“既病”,又兼顾调养“愈后”,充分体现了治未病理念。
此外,结合当时冬春气候特点及济宁市地域特点,我院专家团队制定出适用于本地区成年人、儿童、密切接触者及医务工作者的防感1号、防感2号、防感3号中药预防方,药物组成主要包括益气固表的黄芪、防风、太子参,祛湿解毒的藿香、苍术、金银花、蒲公英,清肺活络的红景天等,加强了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同时采用艾熏手段早期介入,可控制院内交叉感染。针对疫情期间青少年心身病证的特点,专家团队制作了由柴胡、苍术、陈皮、升麻、石菖蒲、羌活等药物组成的理气辟瘟香囊,并指导佩戴方法[6]。此外,及时向患者介绍中药茶饮、艾灸及穴位保健按摩等中医药简易辟秽防疫措施。实践证明,治未病指导的养护正气、御邪防疫的临床实践在指导鲁西南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复杂疫情形式下的治未病防治策略及措施
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不断变异且临床无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复杂严峻。基于2020年的诊疗实践,我们总结了治未病指导疫病的防治策略及措施,即以养护正气、调节体质为主的预防调护措施,以祛邪外出、疏通气血为主进行辨证施方治疗。在复杂的疫情形势下,充分利用中医药的优势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3.1养护正气,调节体质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疾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正气为保护机体的屏障,邪气侵袭机体必定伴随正气亏虚,只有正气充盛,才能与邪气抗争,御邪于外。因受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抵抗力不同,个体体质差异对病毒的易感性也不相同。临床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易感的中医体质依次为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7]。经多种手段治疗后的恢复期患者,虽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好转,但机体往往处于邪祛正虚或余邪未尽的状态。因此,针对未病阶段和恢复期人群,应加强“扶正”的预防调护措施,纠正偏颇体质,改善预后状态。
中医药养护正气有内服汤药、针灸、推拿、食养、练功、精神调摄等方法。对于居家人群,提倡通过自身锻炼如太极拳、五禽戏等中医传统功法,以疏通气血,强身健体,发挥中医“未病先防”的作用。针对老年及女性人群,以及痰湿、气虚体质人群,笔者推荐艾灸中脘、关元、气海、肾俞、脾俞、命门等穴位,以扶正固本,温脾化湿。此外,还可将艾叶联合苍术、生姜煮水后浴足,以补益元气,温固元阳。对于医务人员、医学观察人员、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等易感人群,笔者推荐使用以黄芪、苍术、白术、连翘、金银花、藿香、防风、红景天等组成的防感预防药物,以扶正固表,祛湿防疫。恢复期多表现为肺脾气虚、气阴耗伤证,笔者主张联合内服中药和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有助于改善气虚体质,调畅情志,促进疾病康复。中药方剂可辨证选用六君子汤、玉屏风散、沙参麦冬汤、生脉散等,以培土生金,益气养阴。穴位按摩可选取中府、列缺、中脘、足三里、膻中等穴位,推拿肺经和脾经,可健脾益气,清泄余热。
3.2祛邪外出,疏通气血
多数医家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湿毒疫”“寒湿疫”“湿热疫”等范畴,考虑可能与各地区气候环境、人群体质差异及在疾病传变过程中发生寒化、热化、燥化等各种变证有关,但在关键发病机制上,各医家认识相对一致,“湿”是特征,“毒”是根本。因此,中医药在既病阶段治疗的优势就是要抓住“湿”“毒”这两个关键病因,运用化湿、解毒等治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证治疗,祛邪外出,使邪有出路,正气得复。
湿邪侵袭机体,郁肺困脾,既损伤阳气,又阻遏气机,加上毒邪致病传变迅速,易化热、化火,气机郁滞,邪热内蕴,导致肺络损伤。《本草衍义》论述:“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因此在诊治过程中,应不忘以“气血流通即是补”为要旨,以通为用,寓通于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临床研究筛选出对新冠肺炎具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其中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均使用了麻黄、苦杏仁升降相伍,以调理郁闭肺气,麻黄不仅是宣散肺邪之要药,更是宣通寒凝血脉瘀滞之要药;宣肺败毒方中虎杖活血,马鞭草活血通络;化湿败毒方中赤芍清血分之热,防热入营血。“三药”中的血必净注射液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代表药物。
既病阶段重视早期治疗,以祛邪外出、疏通气血作为治疗原则,灵活辨证施方,能最大程度调整机体正气,防止病变进展为重症、危症。
4小结
综上所述,从治未病角度入手采取治疗措施,对于各阶段新冠肺炎的防控都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思想注重扶正、祛邪并举,同时分清扶正、祛邪的主次,使精气充盛,截断病势,避免病情转重。在复杂的疫情形势下,应用养护正气、调节体质的预防调护措施,以祛邪外出、疏通气血的辨证施方治疗原则,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作者:杨英伟蔡懂王建明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