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 治则健脾益气升清 胃上穴刺激手法

发布时间:2022-07-1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案一马某,女,30岁,1998年10月11日初诊。主诉:胃下垂6个月。患者家住农村,1年前在家中拉土搬砖建房后,时感饭后胃部胀满并有下坠感,有时微痛,饮食逐渐减少,经医治无效,体质较前瘦弱。半年前X线钡餐透视显示胃下极在两侧髂嵴连线下方9cm,诊为胃下垂。住院治疗后,效不显,遂来诊。现患者面色无华,平卧时上腹呈舟状腹。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诊断:胃下垂(脾胃虚弱,中气下陷)。

治则:健脾益气升清。

处方:百会,中气法组穴(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气海),足三里,胃上穴(位于脐上2寸,任脉旁开4寸,当大横穴上2寸处)。

操作:胃上穴向肚脐方向平刺2.5~3寸,采用中强度刺激手法,至患者自觉有较强的收缩上提感。隔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其他穴位用补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连针9次,食欲增加,腹胀下坠均明显减轻。继续治疗10天,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11月6日X线钡餐透视显示胃部位置已回升至正常。半年后随访,患者身体健康,未见病情反复。

案二王某,男,51岁,2010年8月5日初诊。主诉:胃痛2年,加重2天。患者20年前常感胃脘堵塞不适,2年前开始胃痛,X线钡餐透视显示胃底在两髂棘连线下3cm,诊为胃下垂。曾在某中医门诊治疗,服中药40余剂,未效。近2天来胃痛加重,有堵塞感,胀满,嗳气,胸背痛,疲乏气短,腹胀下坠,食后坠重,纳少,大便稀薄,体质偏瘦,精神不振,面色黄暗,舌苔白厚,脉沉细而弦。

诊断:胃下垂(脾胃虚寒,气虚下陷)。

治则:益气升提,健脾理气。

处方:百会、胃上穴、中气法组穴(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气海)、脾俞、胃俞、关元、足三里、阴陵泉。

操作:胃上穴用2.5寸30号毫针刺入皮下后,针身斜向神阙穴方向,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徐徐捻入,患者感到腹部抽搐为得气,留针30分钟。其他穴位按常规施术,每日1次。

针刺10次后症状明显好转。针刺20次后,患者胃胀、下坠感消失,纳佳,仅有胃部反酸,经超声波胃空腹饮水试验,饮水500ml后,胃上投平剑突下3cm,胃下投平脐上5cm。为巩固疗效又治疗10天。前后共治疗近2个月而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胃下垂多由体质素虚,或由其他慢性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功能减退,导致中气下陷。

案一患者是由一过性重体力劳动所致,虽体质一般,但发现早、治疗及时,所以获得较好效果,也未见病情反复。百会穴可升阳举陷、补气固脱,为治疗中气下陷之主穴;中气法组穴、足三里和胃上穴是治疗胃下垂的常规选穴处方;中气法组穴、足三里是治疗肠胃疾病的常用穴,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加速排空的作用。因此在施针后,往往使患者饮食增加,腹胀胃痛减轻或消失,并有控制反酸和嗳气的作用。针刺胃上穴具有健脾益气升清之功。对此穴深刺要掌握方向,沿皮斜刺至脐部,不要使针尖进入腹腔,以免伤及内脏。

案二患者素体禀赋不足,脾胃气虚,升降失常,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故见嗳气、腹胀下坠、胃脘隐痛等症。治以益气升提,健脾理气,使中气充实,以助脾胃恢复正常生理功能。胃上穴为奇穴,有促进脾气上升之功;中脘为胃募穴,能健运脾阳、疏调胃气:足三里是胃经合穴,能扶益中土、疏通胃气;气海为元气之海,可振奋阳气,促进脾阳上升;胃俞能调和胃气;上脘、脾俞温运脾阳,疏调中气;天枢为大肠经募穴,能调畅胃肠气机;关元大补元气,使相火温煦脾阳之气而上升;阴陵泉健运利湿,使肾阳上煦脾阳,则脾气充实,清气上升。(耿惠河北工程大学 梁斌河北省邯郸针灸医院)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