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药以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化裁

发布时间:2022-06-13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全国名中医王常绮临床擅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王常绮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因机证治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与胃黏膜接触产生的病变,又因内容物呈碱性,故常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本病可发生于伴有胆道疾患和胃、胆囊切除术后,亦可发生于无上述病因者。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烧心、嘈杂、口苦、恶心、呕吐、甚或呕吐苦水。据其临床表现,该病属中医学“胆瘅”“呕苦”“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范畴。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古籍中早有详尽的记载和阐述,如《灵枢·四时气篇》所述:“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沈氏尊生方》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如下精辟论述:“胃病,邪干胃脘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从病理上概括了胆汁反流的主要原因是肝胆邪气逆乱,认为本病即为“胆瘅”,病在胆胃,呕苦、胃痛为胆邪逆胃所致。又如古人所云:“木气郁塞,而胆病上逆;木气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一语道出了本病的病机关键。综上所述,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木郁肝气逆之于上,邪在胆或“胆胃上逆”,是胆汁反流入胃的主要原因,其病机关键在于邪犯肝胆,腑气不通,肝胆郁热上逆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常,随胃气上逆,虽表现在胃,实在肝胆与肠腑之气不通。

本病脾胃虚弱为本,肝胆失于疏泄为标。郁久化热,肝胆郁热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致胆汁不入肠中助脾运化,反上逆于胃,胆胃俱病,气化不行,痰湿中阻而发为本病,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肝胆郁热,胆邪逆胃为标,故治当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清泄胆热,化痰散结。因该病病机关键为肝胆失于疏泄,故治疗必疏肝利胆;邪在胆,而逆在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甚或呕吐苦水,故治疗当降逆和胃;肝胆失于疏泄,郁久化热,肝胆郁热,则治疗又应清泄肝胆;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水湿不化,凝聚成痰,则治疗又需化痰散结。

王常绮指出,胆汁反流性胃炎多数时间以标证为突出表现,如果临床以胃脘灼热疼痛、烧心、口苦、恶心、呕吐,甚或呕吐苦水为主要症状,此即肝胆郁热上逆犯胃,胆胃上逆的临床表现,王常绮重用疏肝和胃,理气降逆,清泄胆热之法,以治其标,兼以健脾益气,以治其本,即治标为主,辅以治本。若病情缓解,病势不急,症状明显减轻,以正虚为主要表现时,则以健脾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王常绮基于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识,长年临床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化痰散结为法,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该病,获得良效。方药:柴胡、白芍、陈皮、法半夏、郁金、川芎、赤芍、鸡内金、川楝子、香附、枳壳、茯苓、白术、黄连、炙草。方中柴胡疏利肝胆,行气止痛为主药,配以白芍养血柔肝止痛,川芎行气活血止痛,枳壳、川楝子、郁金、香附、陈皮行气理气,和中止痛,陈皮、法半夏降逆止呕,化痰散结,茯苓、白术补中益气健脾,黄连、赤芍清热通腑,散瘀止痛,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腑气通畅则反流消失,诸症遂除。

典型医案

患者,女,35岁,以胃脘部疼痛、胀满反复发作3年余就诊,每于生气后加重,伴嗳气、恶心、口干口苦、呕吐苦水,时感烧心,纳食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滑。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伴胆汁反流。

诊断:(肝胃气滞,湿浊中阻型)胃脘痛。

治则:疏肝理气,化湿和胃。

药以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化裁:柴胡10g,炒白芍20g,当归13g,川芎13g,枳壳13g,郁金20g,元胡20g,川楝子10g,香附13g,厚朴10g,苍术10g,白豆蔻10g,草豆蔻6g,白芷10g,山药16g,旋覆花(包煎)10g,代赭石13g,降香6g,木香10g,干姜6g。口服7剂后,胃脘部胀痛、嗳气、恶心,口干口苦、呕吐苦水,烧心明显减轻,纳食增加,舌苔较前明显消退,上方去草豆蔻、干姜,继服6服以善其后。

按柴胡疏肝散为理气剂,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胸闷,脘腹胀满;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黄帝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之法。方中苍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厚朴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李燕杉齐洪军 青海省中医院)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