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唐宋时期疟疾发病的韵体纪实文献

发布时间:2021-09-06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疟疾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的传染病。唐宋诗歌中有不少描述患疟疾及求医饮药的述病诗,是供今人探究唐宋时期疟疾发病的韵体纪实文献。

杜甫

疟疠三秋孰可忍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杜甫旅居长安下杜城,贫病交加,卧床不起。当时长安阴雨连绵,蚊虫肆虐,杜甫又染上了疟疾。诗圣病后走访青年友人王倚,受到热情款待。他在《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中写道:“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沈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答云伏枕艰难遍。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惟生哀我未平复,为我力致美肴膳。”

杜甫在诗中说,惨遇受冻挨饿的我,虽然不以为贫贱是羞耻的事,可是长年身体多病,偏偏就是不见好转,实在令人痛苦。王倚看见我的面容枯槁感到惊讶,我告诉他说是长期卧病的原因。患疟疾已经三个多月了,此中苦楚谁人能够忍受?百日之中,病体忽冷忽热,像打仗一样交替发作。我现在头发花白,眼睛也视物不清,臀部因久坐起了老茧;面黄肌瘦,皮肤起皱,生命如丝线一样细微柔弱。只有王生你怜惜我身体尚未康复,让妻子为我烹饪美味的饭菜。

许慎《说文解字》释“疟”为“热寒休作”。杜甫在诗中说自己“疟疠三秋”,也就是周期性发作寒战、高热、大汗和头痛;如长期多次发作后,会出现贫血和脾肿大,是疟疾的临床特点。疟疾一直困扰着患有消渴、痹病、头风、肺疾的杜甫,缠绵不愈,“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他后来在四川成都浣花草堂写给高适和岑参的《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一诗中说:“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从诗中描述看,杜甫患的是隔日而发的间日疟,虽经治疗却一直没有痊愈。

明代文学家王嗣奭的杜诗注本《杜臆》中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杜甫与《胡本草》的作者、“诗书画三绝”的郑虔交游甚厚。郑虔好医学,尤喜搜集历代有关药物治病的文献资料,常采集中草药为人治病,杜甫因此耳濡目染。在成都浣花草堂,杜甫开辟了一块药圃种植药材,用于疾病的自疗,“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杜甫在《驱竖子摘苍耳》一诗中,叙述了他让童仆采摘苍耳子,食疗治头风的生活经历。直到晚年,杜甫写《寄薛三郎中》一诗,还有“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的叙述。

从42岁初次发病到56岁病死舟中,这种因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伴随着杜甫的后半生。他说“隔日搜脂髓”,描述间日疟的发作特点;写“寒热百日”,说明病程之缠绵;用“肉黄皮皱”叙述患病后形体的瘦弱。杜甫的疟疾诗,留下一例慢性疟疾反复发作的典型医案。

韩愈

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夏,因受谗害被贬连州阳山(今广东阳山)的韩愈遇赦,自阳山行至湖南郴州时染上疟疾。他写了《谴疟鬼》诗,记述了自己患疟疾的症状、治疗经历和感慨:“屑屑水帝魂,谢谢无余辉。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咨汝之胄出,门户何巍巍。祖轩而父顼,未沫于前徽。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岂不忝厥祖,腆然不知归。”

诗中的“水帝”,指的是古代天帝颛顼。东晋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载,颛顼有三子,死后变为疫鬼,其中一个就是疟鬼。除此之外,疟疾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以及发病时由高热所致的神昏谵语,如同鬼神所作。世人称疟疾为“疟鬼”,大概是历史典故和疾病发作时神昏谵语症状的缘故。

韩愈在诗中描述说,疟鬼侵入人体后,使患病者寒热往来打摆子,受到老翁老妇的责骂。而疟鬼靠吃患者上呕下泻的秽物生存,竟然不懂得分辨脏臭。接着,作者重点写了自己治疗疟疾的经历,医师、灸师、诅师和符师齐上阵的场景:医家煎熬各种以毒攻毒的药物,不停地灌服;灸师用艾绒制成的锥形艾团,施以艾炷灸,极像围猎时的火攻场面;巫师作法的傩面具獠牙外露,舌头雷霆般伸缩作响,不断地诅咒驱鬼;符师则捉刀弄笔,交替使用朱墨和黑墨画符箓,悬挂起来以镇邪。诗人呵斥疟鬼说,作为帝王后代,你出身高贵世家,却泯灭祖父辈轩辕黄帝和颛顼的美德,不修自己的操行,这少见的下贱卑劣,岂不有愧于列祖列宗?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治疗温疟的四种方法,即方药、灸刺法、禳疟法和治疟符。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中,以蜀漆治疟疾,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疟母”(即疟疾脾肿大)这一病症。其治疟热的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的鳖甲煎丸,被沿用至今。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首先提出了“瘴疟”的名称,并最先采用青蒿治疟。看来,医师、灸师、诅师、符师的通力合作,是当时治疟疾的常规操作。

梅尧臣

君言彼娉婷病疟久屡治

南宋医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论说疫疟特点为:“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宋代的文人骚客,在他们的诗作里,或叙述自己患疟疾的经历,或记载朋友侍女的治愈个案,或分享战胜疟疾的喜悦,与唐代的前辈们遥相呼应,续写关于疟疾的传染病史纪实。

梅尧臣《闻刁景纯侍女疟已》诗云:“前时君家饮,不见吹笛姬。君言彼娉婷,病疟久屡治。隔日作寒热,经时销膏脂。医师尤饮食,冷滑滞在脾。次闻有鬼物,水火阴以施。乃因道士逐,实得鬼所为。手洒桃枝汤,足学夏禹驰。呵叱出门墙,勿复顾呕遗。今虽病且已,皮骨尚尫羸。暇理旧曲,未能画蛾眉。当期重相见,风月临前墀。”说的是自己到朋友刁景纯家饮酒,不见宴前常见的吹笛子侍女。主人告诉梅尧臣,这位侍女患了间日疟,寒热往来,身体消瘦。医师说是饮食冷滑伤了脾,民间传说是瘴鬼在作怪,所以请来道士为她驱鬼。虽然病已痊愈,但她身体瘦弱,暂时不能梳妆描眉,吹奏乐曲了。梅尧臣感叹道,下次再相见时,希望能重睹侍女病愈后吹奏笛子的风采。

这是用诗歌记述的一则少女患疟疾的医案。医师的方药和道士禳疟驱鬼,仍沿袭了唐朝的治疗模式。诗中用“作寒热”“销膏脂”和“尚尫羸”,写出疟疾发病的特点和病后的瘦弱状态,可谓传神之笔。

唐庚

旧闻五岭法有此万户疟

北宋诗人、文学家唐庚与苏轼是同乡,贬谪地又同为惠州,因其文采出众,故有“小东坡”之称。唐庚的《疟疾寄示圣俞》写道:“体中初微温,末势如汤镬。忽然毛发起,冷撼如振铎。良久交战罢,顶背如释缚。尚觉头涔涔,眉额如镵凿。空日一寒暑,有准如契约。伏枕两晦朔,枵然如空橐。平生十围腹,病起如饥鹤。衰发本无几,脱去如秋箨。到今仅能步,出没如尺蠖。旧闻五岭法,有此万户疟。而我自侨寓,了不蒙阔略。”

这是唐庚写给外甥郭圣俞的述病诗,描述了自己患疟疾后的症状:疟疾发病开始时体温升高,接着就像掉进滚沸的大锅;忽然毛发竖起,寒冷使身体似摇铃般震颤发抖。冷热交替过后,头顶和项背就如解开绳索的束缚;头上的汗水不断往下滴,额头就如锐器凿击样的疼痛。间日疟隔日发作,寒热交替如签订了契约;伏卧在枕上两个多月,身体虚弱得如空口袋;平时胖厚的肚子,患病后如同消瘦饥饿的仙鹤。花白的头发本来就不多,却像秋日的竹壳脆弱易脱落。虚弱得仅能慢步行走,步态蹒跚如尺蠖前后屈伸。传说五岭疟疾肆虐,连我这个寄居在此的人也没蒙受宽宥。

唐庚在诗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疟疾的症状写得活灵活现、简明精炼,是唐宋疫病诗中的代表作。(原所贤)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