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受传三期论治小儿哮喘经验

发布时间:2018-04-22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汪受传(1946—),男,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带头人。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会长。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载,医术精妙,尤善治小儿肺系疾病。

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喘息性疾病,以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呼气延长为主要临床特征。外邪引动夙根,可使哮喘反复发作。现代医学认为,哮喘是一种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异质性疾病,哮喘患儿多为特禀质,易受变应原暴露、上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情绪变化等多种因素诱导而反复发作[1]。汪老师结合儿科临证经验,提出风痰内蕴是小儿哮喘发病夙根,认为小儿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之间存在邪实正虚并存的迁延期,分三期辨证论治小儿哮喘,并以消风化痰法贯穿哮喘治疗始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风痰内伏是小儿哮喘内在夙根

哮喘病因不外内外两端,关于哮喘内在夙根,历代医家多认为与伏痰有关。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证治汇补·卷五》云:“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发为哮病”。因“痰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哮喘患儿往往肺、脾、肾三脏不足,水湿上泛为痰或阴虚灼津炼液为痰,无形之痰留伏于肺,形成伏痰,成为哮喘夙根。汪老师认为,除伏痰外,哮喘内因主责之于伏风伏痰合邪为患[2]。禀受于先天,潜伏体内,疏之不散,息之难平,为多种风病的夙根。患儿体禀异质,素日伏风内潜,小儿状如常人,无任何疾病表现。然风性主动,为百病之长,常兼寒、热等邪,患儿一旦受到外风侵袭,或为异气、异味、异物、七情或运动等所触,外风、伏风相合,上犯于肺,肺失宣肃,搏结气道。基于此,汪老师提出风痰内蕴是小儿哮喘内在夙根。伏痰内蕴,伏风内潜,风痰相搏,蕴于体内,外风所犯,两风相合,引动伏痰,则合而为病,致使小儿气道拘挛,气机升降失调,痰随气升,气因痰阻,风痰相搏交阻于气道,喉中痰鸣作响。因伏风、伏痰均与小儿先天禀赋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衡有关,风痰深伏于体内,一旦形成,难以根除。

2小儿哮喘分三期论治[3]

2.1哮喘迁延期的提出

元代朱丹溪已经认识到哮喘有已发、未发之分,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凡久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该学术观点沿用至今,影响深远,后世医家据此将哮喘分为发作期、缓解期论治。汪老师临证观察到大多哮喘患儿经发作期治疗后外邪暂去,临床症状虽可暂时缓解,但稍有触冒外邪、异气、异物则哮鸣又起,病情易于反复。此阶段病机不可单纯用发作期邪实或缓解期正虚来认识,多属风痰恋肺,气息尚未平复,而正气已虚,难御诱因侵袭。汪老师在其主编的第1版《中医儿科学》[4]中将肺实肾虚证纳入哮喘发作期,该证型即邪实正虚并存,此为哮喘迁延期的雏形。其后临证多以三期论治哮喘,疗效颇佳。故于第9版《中医儿科学》[5]中将哮喘分三期论治,提出哮喘迁延期。

2.2发作期祛风涤痰,攻邪治肺

汪老师认为在哮喘发作期外邪引动内伏风痰、风痰壅肺、肺失宣肃是其主要病机,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气促,喉间痰鸣为主要症状,临证重点在于辨寒热。风寒束肺证治以温肺散寒、豁痰平喘,方选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炙麻黄、细辛、干姜、半夏、莱菔子、僵蚕、五味子等。痰热阻肺证治以清肺涤痰、止咳平喘,方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苏葶丸加减,常用麻黄、苦杏仁、石膏、桑白皮、前胡、葶苈子、紫苏子、射干、胆南星、地龙、黄芩、虎杖等。外寒内热证治以解表清里、定喘止咳,方选大青龙汤加减,常用麻黄、桂枝、杏仁、细辛、五味子、半夏、石膏、黄芩、葶苈子、紫苏子、紫菀等。

2.3迁延期标本兼治,消风扶正

迁延期症见咳喘减而未平,静时息平,活动后喘鸣发作,喉中有痰,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弱,指纹紫滞。风痰恋肺是哮喘迁延期的病机关键,辨证重点在辨虚实及辨脏腑。风痰恋肺、肺脾气虚证治以消风化痰、补益肺脾,方选射干麻黄汤合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炙麻黄、陈皮、法半夏、紫苏子、细辛、太子参、五味子、炙黄芪、白术、防风、僵蚕、地龙等。风痰恋肺、肾气亏虚证治以泻肺祛痰、补肾纳气。偏于上盛者用苏子降气汤加减,常用紫苏子、苦杏仁、前胡、法半夏、陈皮、肉桂、紫菀、炙款冬花等;偏于下虚者选方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常用山萸肉、熟地黄、补骨脂、山药、茯苓、炙款冬花、半夏、五味子、炙麻黄、射干等。

2.4缓解期补益固本,调肺脾肾

哮喘缓解期外邪祛除,风痰内伏于体内,隐而不发,以正气亏虚为主。缓解期患儿临床诸症已除,但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及气血阴阳失衡,风痰潜伏于内。此期辨证重点是辨脏腑及气血阴阳,治疗当扶正以治其本,调理肺、脾、肾,以消除内伏风痰夙根。肺脾气虚证治以健脾益气、补肺固表,方选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炙黄芪、白术、防风、太子参、茯苓、半夏、橘红、五味子等。脾肾阳虚证治以健脾温肾、固摄纳气,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附子、肉桂、淫羊藿、熟地黄、山萸肉、杜仲、山药、茯苓、五味子等。肺肾阴虚证治以养阴清热、补益肺肾,方选麦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麦冬、百合、五味子、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牡丹皮、茯苓等。

3典型病例

患者,女,11岁,2010年7月24日初诊:主诉:哮喘反复发作8年,加重2天。患儿近8年每于气温变化之季哮喘反复发作,昨日起咳嗽伴喘息加重,予西药治疗后稍缓解。刻诊:患儿咳嗽阵作,痰少色白,喉间痰鸣,晨起喷嚏流涕,鼻塞,纳食尚可,咽红,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浮,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哮鸣音。证属哮喘发作期痰热阻肺证,治以宣肃肺气、化痰止咳。处方:炙麻黄3g,桑叶10g,桑白皮10g,苦杏仁10g,前胡10g,辛夷6g,款冬花6g,胆南星6g,细辛3g,地龙10g,黄芩10g,野菊花10g,炙枇杷叶10g,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0年7月31日二诊:咳嗽较前好转,以夜间为主,鼻塞,晨起喷嚏,流白黏涕,咽红。治以前法再进,初诊方加炙紫菀6g、五味子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0年8月7日三诊:咳嗽已平,活动后偶有喘息气促,晨起仍有喷嚏,时流清涕,活动后汗出量多,纳寐佳,二便调,舌质淡、苔薄黄腻,脉浮缓,咽部充血。证属哮喘迁延期风痰恋肺、肺脾气虚,治以补肺固表、祛风化痰。处方:炙黄芪15g,苍术6g,白术6g,防风5g,煅龙骨20g(先煎),煅牡蛎20g(先煎),蝉蜕6g,辛夷6g,五味子6g,胆南星6g,地龙10g,黄芩10g,碧桃干10g,炙甘草3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0年8月21日四诊:药后患儿病情较为稳定,但晨起仍有鼻塞、喷嚏、流清涕,活动后汗出量多,昨夜闻及患儿寐中痰鸣音,纳寐佳,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咽部充血。治法同前,处方以三诊方去苍术,加蒺藜10g、茯苓10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0年9月4日五诊:无咳嗽咯痰,无喘息气急,晨起鼻塞,喷嚏较前好转,少量清涕,汗出减少,纳寐佳,咽部充血,二便调,舌苔薄白,脉平。证属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治以补肺固表、健脾益气,以四诊方去胆南星、白蒺藜、黄芩,加苍耳子6g、土牛膝12g。21剂,每日1剂,水煎服。患儿服上药后纳寐佳,咽部充血消失,汗出正常,无哮喘。继以前法门诊调养数周,2011年10月电话随访,哮喘未再发作。按语:该患儿治疗过程中消风化痰法贯穿始终。患儿为外感风热之邪,引动内伏风痰,痰热阻肺,肺失宣肃,风痰搏击于气道,发为哮喘。痰热之势不盛,治以炙麻黄为君,外开皮毛之郁闭以宣肺,內降上逆之气以肃肺,善于平喘;桑叶、菊花、黄芩清泄肺热;苦杏仁、桑白皮、枇杷叶、前胡、胆南星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地龙清肺平喘兼以祛风;辛夷、细辛善通鼻窍。至三诊,患儿咳嗽虽平,但活动后喘息易作,提示患儿肺脾气虚,但风痰留恋,属迁延期,治以扶正消内风、固表御外风;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碧桃干收涩敛汗;黄芩、地龙、胆南星清热祛风化痰;而蝉蜕轻清,清利咽喉,既祛外风,又可祛内风。五诊时风痰内伏,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肺、脾、肾三脏气血阴阳亏虚,属哮喘缓解期,临床发现,哮喘缓解期多为肺脾气虚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重视哮喘缓解期治疗,随症加减御外风、平内风、消伏痰,健脾益气对小儿偏颇体质进行调理,终获良效。

来源:中医杂志作者:董盈妹赵霞汪受传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