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风头痛 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方剂用药规律

发布时间:2022-09-02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头风方剂用药规律

头风是慢性、阵发性、易反复发作的一种头痛,发病率高,多发于青年人,以女性多见,本病发病可有诱因,未发前常有先兆症状,相当于西医学偏头痛和肌紧张性头痛等[1,2]。中医治疗头风经验丰富,方药众多且疗效显著,值得深入挖掘[3]。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是传承中医药防治疾病方法和手段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为中医用药经验的传承提供了有效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4]。本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收载的治疗头风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探索中医药治疗头风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及新药研究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头风的方剂。

1.2方剂筛选和药名规范

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明确“头风”“头痛”等主治、功效的内服方剂,并删除“贴膏剂”“注鼻剂”“沐洗方”等,如方13387太阳膏:[方源]《鲁府禁方》卷二;[组成]川乌,天南星,白芷;[用法]上为细末,用葱白连须同药捣烂。贴太阳穴上,纸盖之;[主治]头痛头风。另外,统一规范同一味中药的不同别名,避免药物出现频率降低而影响数据分析,如“朴硝”“盆消”等统一规范为“芒硝”,“茯苓”“云苓”统一规范为“茯苓”等。

1.3数据分析

提取资料后建立数据库,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分析。选取系统“数据分析”模块中的“方剂分析”及“数据查询”功能,提取录入的方剂,然后点击相应功能键进行数据分析,包括药物使用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

2结果

(1)药物使用频次统计纳入内服方137首,使用中药205味,总频次1168次,其中使用频次10次以上的药物有30味。见表1。

(2)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支持度≥18的药物组合有23组,含9味中药。置信度≥0.75的关联药物有13组。见表2、3。

(3)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共演化出包含3味药物的核心组合6个,分别为全蝎、雄黄、僵蚕,制川乌、僵蚕、地龙,独活、肉桂、苦参,防风、藁本、羌活,附子、生川乌、天南星,川芎、白芷、石膏。在提取以上核心组合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3个新处方,分别为全蝎、雄黄、僵蚕、制川乌、地龙,独活、肉桂、苦参、防风、藁本、羌活,附子、生川乌、天南星、川芎、白芷、石膏。新方中不同药物间的联系见图1。

3讨论

头痛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类,因于外感者,多因风寒、风湿、风热等外邪侵袭;因于内伤者,多因血虚、血瘀、痰浊、肾虚、肝阳上亢,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而发,故用药以辛温解表、平肝息风、祛风湿药类为主[5]。辛味药运用广泛,其理有二:风邪是引起头风常见的病因,风邪多因外风入侵,上犯清窍,或因肝风内动,而辛味药多归肝经,具有行散作用,肝为将军之官,主升发,喜条达,故辛散法是治头风的重要方法;辛味能行、能散,可发散表邪,调畅气机,通达血脉,通散瘀滞,祛邪止痛。

对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8味中药进行性味归经分析(炙甘草、甘草起缓和药性作用,排除),温性药有10味,以解表、活血化瘀、祛湿类药物为主;热性药两味,主要为祛风湿类药物;平性药有3味,以平肝息风类药物为主;寒性药有3味,为石膏、菊花、薄荷,主要治疗风热头痛。《珍珠囊》记载石膏能“止阳明头痛”,菊花、薄荷具有辛凉通透之性,可畅达肝气以止头痛,故多常用。使用频次排在第1位的中药为川芎,达90次,远高于第2位的白芷,体现了治疗头风以辛味药为主,亦与川芎的特性有关。川芎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言“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肺经,为血中之气药,气味辛香雄厚,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不仅可治外风所致头风,通过配伍,还能治疗风寒湿邪阻络、气血失和、瘀血阻滞引起的各种痛证,也可治疗内伤头痛,故为诸经头痛之要药。《医学传心录·治病主要诀》称“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川芎药理成分中的乙酸乙酯是抗偏头痛的主要有效成分[6]。18味中药中除天麻只有单纯甘、平之性外,其余均有辛味,或兼甘、苦味等。辛味药物具有行散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头风治之以辛味药物,能行气、祛风、散邪。18味中药多入肝经,其次归肺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以治疗头风的药物以归肝经药为主。李东垣诊治头风善用风药,认为“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7]。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结果显示,置信度较高的3个药物组合为川芎-白芷、川芎-细辛及川芎-防风。《辨证录》云:“头痛如破……盖川芎最止头痛……非用白芷则不能尽解其邪气,而遍达于经络也。”用川芎配白芷引经可通络止痛。《古今医鉴》中的芎芷散,配方即川芎和白芷,用于治疗偏正头风。细辛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的功效,对少阴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配伍川芎,能够治疗冷风头痛及少阴头痛,其配伍用药体现了中医分经论治的特点。防风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与川芎配伍,是治疗头风的常用组合。

本研究应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挖掘出治疗头风的3首新方,3首新方具有各自的主治范围和特点。新方1药物组成为全蝎、雄黄、僵蚕、制川乌、地龙,方中使用了3味虫类药,主要用于治疗头风日久,久病入络。全蝎治风,既能通络止痛,又能疏散因久瘀停滞之热;僵蚕与地龙气味辛咸,僵蚕主升,地龙主降,两者配伍升降相合,息风通络,化痰散结。上述3味虫类药物合用,共奏搜邪剔络、宣通息风之功。头风日久,阳气亏虚、气虚无以行血,阴寒凝滞,血行不畅,故当配以温阳行气类药物。《医学心悟》指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邪气乘之,致令头痛。”《临证指南医案·头痛》云:“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故本方配以川乌、雄黄两味,其目的在于温化宣通,使脑窍清灵通利、髓海充盈而头痛自止。

新方2药物组成有独活、肉桂、苦参、防风、藁本、羌活,用药皆为草木质轻之品。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李东垣阐释:“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故用独活祛少阴经风邪,藁本除厥阴经风邪,防风和羌活除太阳经风邪。新方2的组方思路与《内外伤辨惑论》中的羌活胜湿汤类似,两方均有羌活、独活、藁本、防风,改川芎、蔓荆子为苦参、肉桂,共起祛风胜湿、和营疏经之效,用于风湿头痛、身痛且重者。

新方3药物组成为附子、生川乌、天南星、川芎、白芷、石膏,本方体现芎芷石膏汤和乌头芎芷散合方加减思想。《医宗金鉴》载有芎芷石膏汤,方以川芎配白芷引经通络止痛,石膏性辛,大寒,味甘,《药性论》云其“治伤寒头痛如裂”,三药合用,辛能止痛,温能散寒,甘寒泄热。乌头芎芷散出自《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方由乌头、川芎、白芷等组成。附子治疗头风,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的头风摩散方,可“令药力行”。头风是因病邪阻遏清阳之气所致,用辛温之品宣通浊邪阻塞的瘀痹。附子与乌头、天南星等均为大辛大热之品。新方3诸药配合,寒温并用,可通络祛风止痛,则头风自愈。

本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初步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收载的治疗头风内服方剂的核心药物及药物配伍规律,对中医用药的传承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有一定帮助,为头风的新药研究、临床组方治疗提供思路与线索。课题组后续将在临床中拓展应用上述挖掘出的组方,从而验证其有效性。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作者:林基伟汪栋材吴海滨张强宋晓容程波敏王嘉慧徐明珍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