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胃伏火治唇风(风热湿邪外侵,脾胃湿热内蕴)

发布时间:2018-04-25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陶某某,女,43岁。2017年12月25日初诊。诉唇周发干5天,察其鼻尖发红,舌红,脉细数。

诊断:唇风(风热湿邪外侵,脾胃湿热内蕴)。

治法:清脾胃伏火。

处方:拟泻黄散加减:炒山栀10克,石膏20克(先下),藿香10克,防风10克,生甘草6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蒲公英15克,石斛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病情减轻,治疗有效,仍从前议。

唇风是以口唇红肿、痛痒,日久破裂流水,或脱屑皮,或有嘴唇不时瞤动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疾病,因风热湿邪外侵,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口唇所致。相当于西医慢性唇炎、剥脱性唇炎、继发感染性唇炎。《内经》最早有关于唇风的描述,称唇槁,如《灵枢·寒热病论》:“寒热者……唇槁。”唇风病名,又名唇瞤[rún]、唇颤动、唇湿等,首见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足阳明胃经环口唇,口唇属脾胃之外候。正如《诸病源候论》云:“脾与胃合足阳明之经,胃之脉也,其经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风热邪气乘之,而肿发于唇。”《医宗金鉴》说:“此症多生于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时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故风盛则唇不时瞤动。”这些都说明唇风与脾胃蕴热有密切关系。

江苏扬州市名中医张恩树认为,本病为脾胃伏火引发,治疗用泻黄散。因脾属中土,其色为黄,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泻脾经之热,故名泻黄散之义,药物组成为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方中石膏、山栀泄脾胃伏火,防风疏散脾经伏火,藿香芳香化湿醒脾,甘草泻火和中。《内经》曰“火郁发之”,用防风散火实为泻火。治疗上又加用连翘、银花、蒲公英以增强清解脾胃蕴热,石斛滋阴润燥,上药共奏泄脾胃伏火之功。(杨爱国郭灵龙)

来源:中国中医报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