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社光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优秀学员,全国第四、五、六批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从事内科教学临床科研多年,擅长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尤其对脑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高老师临诊,受益匪浅,现将高老师从中医审因论治颤证经验介绍如下。
审因
高老师认为,颤证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先天体质禀赋异常,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决定颤证发生的内在因素,同时也决定其病理演变的过程。六淫情志、饮食不节、痰浊血瘀均为本病的外因,其较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诸多外因影响内因,内因诱导外因,内外相互联系,终致病颤,具体致病因素论述如下。
1.体质颤证与体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体质最早的记载见于《
2.年老体虚明代孙一奎《医旨绪余》载:“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灭盛火,极为难治”[2]。由此可见,颤证多发生在老年,因先天禀赋有异,精气暗衰,肾精虚损,其肾与脾相互资生,致脾精不充,脾气虚弱,再有脾肾相互促进之功,致肾气虚亏,得两脏精虚,还有“肝肾同源”,如肾精亏损即致肝血不足,而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载“肝主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故发颤证;或罹患沉疴,服药不当或长期服药,药邪损伤脾胃,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邪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亏虚则筋脉失养而发颤证,高老师指出在《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济阳纲目·痫证·论颤振》曰:“若妇人
3.六淫情志六淫、情志一般不会致病,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后即可致病;高老师结合前贤经典认为,当机体禀赋特异和(或)年老体虚,导致表邪深入,善走筋脉,筋脉损伤,颤证发生或加重。早在《中藏经·论筋痹第三十七》中曰:“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曰:“经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慄……慄则阳气不复,故为颤”[4],明确记述了六淫致颤的病变。《济阳纲目·痫证·治颤振方》曰:“惊恐相乘,肝胆受邪,使上气不守正位,致头招摇,手足颤掉,渐成目昏”[3]。高老师认为,情志所致百病,但终患颤证者,因其特殊禀赋,加之郁怒忧思太过,肝气郁结,郁结化火生风,和(或)脾失建运,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养,风邪扰动而致颤振。故情志因素与本病有一定的联系。
4.饮食不节饮食与颤证的关系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载:“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宣明五脏论篇》曰:“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由此可见,饮食之辛和酸皆损筋脉,高老师认为五味伤及五脏,五脏受损,病及五体,在特定体质内环境下使筋脉受损故引动颤振。
5.痰浊血瘀痰由湿化,而湿的来源由素体
论治
结合颤证的致病因素,进行审因辨证辨体,进行整体综合分析,再对其进行论治,从而达到防颤治颤的目标,最终使机体恢复到理想的平衡状态,详述如下。
1.新病:祛风,清火,调志病之初,多为六淫侵袭,情志失调,两者均可致颤证,高老师认为,颤证之本在脑,其六淫致病多见于风、火(热)邪,亦可相兼致颤,而情志之中郁怒、思虑较为常见,其致病即可单独致颤又可相兼为患。(1)从风邪论治:治以祛风平颤法,方选牵正散加味,药用白
2.久病: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病久病情复杂,高老师指出,颤证病位在筋脉,但与五脏关系密切,《张氏医通》曰:“肾虚而行步振掉者”[4],《中医辞典》曰:“肺劳,饮食减少,气虚无力,手足颤掉”,《素问·痿论篇》曰:“肝主身之筋膜……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素问·痿论篇》载:“心气热……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由此可见,五脏致颤变化多端。(1)从肾论治,即见肾之阴阳不足又可与肝共同致病:治以
3.中药
病案举例
患者某,男,51岁,2016年7月4日就诊,患者2014年前出现肢体静止性震颤,在家休息后症状未见改善且进行性加重,就诊于外院检查后诊为“帕金森病”,口服给予“多巴丝井、恩他卡朋、普拉克索”等药物,服药后肢体震颤仍时轻时重,随后多处就诊治疗,曾使用偏方、
2016年7月18日二诊:肢体震颤同前,无
2016年7月31日三诊:患者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行动较之前灵活,肢体震颤缓解,舌质暗红,苔微黄,脉弦。续服6个月后肢体震颤明显缓解。
按:五脏六腑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制约、相互助长,在先天禀赋的体质中接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特定疾病的发生和(或)发展加重。本患者中年后发病,因先天禀赋有异,中年后脏腑功能减退,病理性虚损出现,更兼多因素的影响,致痰瘀内生,阻滞脑络,而成颤证,出现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四肢活动不利伴震颤、静止时震颤明显、
小结
综上所述,在颤证的治疗时应辨析体质,结合五脏辨证,调整脏腑,平衡阴阳,兼以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6-28
[2]明·孙一奎.医旨绪余//王键.新安医学名著丛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3
[3]苏礼.武之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08,812
[4]清·张璐.张氏医通.孙玉信,王晓田,主校.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249
[5]高尔鑫.汪石山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61
[6]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李占永,李晓林,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249
[7]明·李梴.医学入门.田代华,金丽,何永,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87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胡翠平李海英王勇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