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与抑郁症的关系探讨 对抑郁症的干预和相关性

发布时间:2018-12-27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睡眠及睡眠剥夺与抑郁症的相关性探讨

睡眠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生理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出现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抑郁症在我国乃至世界是高发性的精神疾病,而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呼吸暂停、早醒以及总睡眠时间减少等。目前,临床和理论研究都集中于睡眠紊乱与抑郁症的关系,因为两者共存的高发率。流行病学表示,睡眠质量差的人群有50%~90%被诊断患有抑郁症,此外,普通人群研究显示,有20%抑郁症患者主观抱怨失眠。有文献报道,睡眠紊乱可增加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风险[1]。故研究开发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以及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极为迫切。本文就睡眠及睡眠剥夺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展开探讨。

睡眠与抑郁症的关系探讨

抑郁症的睡眠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睡眠障碍是否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或者抑郁症是否会引起患者的睡眠紊乱,又或者睡眠紊乱与抑郁症是同时存在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清楚。王彦芳等[2]对202例伴发睡眠障碍患者、116例不伴发睡眠障碍患者和243名正常人进行认知功能损害评估,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发现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比不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更严重。另有调查显示,发生睡眠障碍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高于健康人群,抑郁症患者出现睡眠紊乱的频率高于正常人群。有研究发现,睡眠异常可能是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之一,且通过改善抑郁症的睡眠结构可能改善抑郁症状[3]。

1.抑郁症的睡眠脑电图目前,我们定义的睡眠分为两个时期:快动眼期(rapideyemovment,REM)和非快动眼期(non-rapideyemovment,NREM)[4]。早在30多年前就有学者研究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发现将抑郁症患者的睡眠时相提前可缓解并改善病情,而且与抗抑郁症剂合用能缩短单用抗抑郁剂的生效时间并使疗效延长2~4倍[5]。将睡眠时相提前来治疗抑郁症,其依据是将抑郁症的昼夜节律和REM提前。胡义秋等[6]对15例原发性失眠,25例抑郁症和14名正常人进行多导睡眠研究,发现原发性失眠抑郁症组的睡眠潜伏期、觉醒总时间、睡后觉醒次数较正常组长,睡眠总时间、睡眠维持率、睡眠效率较正常组低,且抑郁症组REM时间和REM百分比显著高于原发性失眠组。说明原发性失眠抑郁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原发性失眠抑郁症的快波睡眠特征有差异。国外一篇对抑郁症患者连续3周脑电图的研究报道[7]显示,抑郁症患者REM期睡眠明显减少、REM睡眠潜伏期减少、NREM期睡眠改变,这可作为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特征性改变。

综上,抑郁症与睡眠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关注两者间的脑电图研究对于分析两者的关系尤为重要。

2.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生理病理学抑郁症与睡眠障碍在神经递质上表现出共性,如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有研究显示,中缝核头部的5-HT能神经元可能触发非快动眼睡眠,其尾部的5-HT能神经元可能与快动眼睡眠的产生和维持相关[8];杏仁核中的5-HT有明显的促眠效应[9]。5-HT与其受体结合调控睡眠-觉醒周期在脑中不同部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着特定的功能机制。而抑郁症患者脑中的5-HT能神经传递明显降低,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抗抑郁药——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能增加突触间隙5-HT含量,增强大脑内5-HT的神经传递,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多巴胺(dopamine,NA)不仅调控睡眠-觉醒周期,也参与抑郁症的生理病变。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脑脊液中NA代谢产物含量比正常人低[10]。缰核主要是通过对NA能神经元活性的抑制来达到激活目的,在抑郁模型中可检测到外侧缰核的活性增加,当毁损外侧缰核或抑制缰核的活性时,大鼠的抑郁症状可逆转[11]。经过长期应激处理边缘系统的大鼠D1受体密度增加,而对于长期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大鼠,其D1受体密度下降[12]。这说明NA对于抑郁症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脑中NA含量越高,代谢越快,抑郁症的症状越轻。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在抑郁症的生理病变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抑郁症患者中的NE较正常人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通过提高突触后NE浓度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研究证实,快动眼睡眠剥夺可使大鼠蓝斑中的神经元活性增强,促进NE的合成与释放,使其转运体mRNA表达升高[13],说明快动眼睡眠剥夺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增加NE转运体的表达。

睡眠障碍与抑郁症在基因水平上也表现出密切关系。研究表明,miRNA-182基因与昼夜节律的调节密切相关。抑郁症患者血清中存在miRNA-182基因的表达,由于T等位基因的存在,miRNA-182基因出现不成熟表达,导致机体出现昼夜节律紊乱,并且还发现携带T等位基因的重症抑郁症患者出现迟发性失眠的风险较高[14],这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机制之一。由此可见,抑郁症与睡眠障碍在基因水平上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睡眠剥夺对抑郁症的干预和相关性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者发现睡眠剥夺可以快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且不良反应较一般抗抑郁药物少,据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快速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为60%,但患者在恢复睡眠后抑郁症状也恢复[15]。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睡眠剥夺有效改善抑郁症状的机制是增加抑郁症患者的睡眠压力[16]。

腺苷是人体重要的内源性物质,维持着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腺苷可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尤其是5-HT,腺苷与A1受体结合抑制5-HT的释放,与A2a受体结合促进5-HT的释放[17-18]。有文献[19]报道,大鼠慢性应激后腺苷浓度减低,与受体结合的平衡破坏,低浓度的腺苷主要与A1受体结合,抑制5-HT的释放,导致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睡眠剥夺后,腺苷的含量升高,高浓度的腺苷与A2a受体结合,促进5-HT的释放,从而改善大鼠的抑郁行为。

曾有学者检测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皮质酮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经过睡眠剥夺后两者的含量均减少,抑郁症状减轻[20]。这是由于对大鼠进行长期慢性轻度不可预见应激可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处于高度亢进状态,促进血清皮质醇的分泌,而高水平的皮质醇可损伤海马神经元及结构。睡眠剥夺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性降低,血清皮质醇含量减少,其损伤海马的程度降低。

多个学者对抑郁模型大鼠进行睡眠剥夺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的Bcl-xl、Bcl-2、GDNF、BDNF、CREB含量,发现睡眠剥夺组的含量高于抑郁模型组,而Bcl-xl、Bcl-2可激活相关基因转录,调节相关蛋白的表达,影响神经可塑性,达到抗细胞凋亡的目的,说明睡眠剥夺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起到抗抑郁作用[21-23]。睡眠剥夺通过调节机体内神经递质及内分泌激素等快速减轻抑郁症状,但其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小结

抑郁症伴随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剥夺虽然可以快速减轻抑郁症状,但也能被充足的睡眠逆转,故应结合神经生理学、病理学以及药理学在分子水平或基因水平来研究抑郁症与睡眠障碍的关系[24]。综上,睡眠障碍与抑郁症在多种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作用中表现出密切的联系。性别、年龄的不同也会导致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症状的差异。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多导睡眠脑电变量存在性别差异,原发性失眠女性的觉醒次数较男性多,女性抑郁患者较男性具有更高的delta活动发生率[25]。不同年龄段的抑郁症患者,其睡眠质量以及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和严重程度不同[26],故研究抑郁症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时应充分考虑模型的选择是否与临床患者表现相符。究竟抑郁症是睡眠障碍的先导因素,或者是睡眠障碍导致的抑郁症,又或者抑郁症与睡眠障碍同时发生,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研究二者的发病机制与其相关发生的关系,有望为治疗抑郁症和睡眠障碍提出新观点和新思路。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作者:张美娅,王平,丁莉,游秋云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