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障碍 中医药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法

发布时间:2018-04-28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

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主要参照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V)[1]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疾病的国际分类第10版(ICD-10)[2]推荐进行编制,采纳的证据分级标准参照刘建平教授提出的关于传统医学证据分级的建议,发布于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中,近年来关于焦虑障碍的新的临床证据不断出现,需要依托临床证据对指南进行更新和解读。针对焦虑障碍,指南主要提供有关中医药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法,可供中医科、针灸科、推拿科、西医内科具有中医资质的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1诊断依据

1.1广泛性焦虑

1.1.1精神性焦虑:精神性焦虑是本症的核心症状。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为特征。患者明知这是一种主观过虑,但不能控制。

1.1.2躯体性焦虑:主要为自主神经亢进的表现,症状涉及多个系统,常为患者就诊的最初主诉。如口干、上腹不适、恶心、吞咽梗阻感、肠鸣、腹痛、腹胀、腹泻、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眩晕、心悸、胸部不适、心动过速、尿频、尿急、阳痿、早泄、性欲缺乏、月经不调、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

1.1.3心理性警觉:可表现为易激惹、注意力下降和对噪音敏感。因注意力无法集中,患者常伴有记忆力减退。

1.1.4运动性不安:与肌紧张有关。可表现为坐立不安、颤抖、不能放松、头(通常为双侧和前额或枕部)和肩、背部的疼痛。

1.1.5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后易醒,常诉有噩梦、夜惊,表现为突然醒来,并常感到极度恐惧。

1.2惊恐障碍

1.2.1惊恐发作:①典型表现: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出现强烈恐惧,好像即将死去(濒死感)或即将失去理智(失控感),使患者难以忍受。同时患者感到心悸、胸闷、胸痛、气急、喉头堵塞窒息感,因此惊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显著植物神经症状,如过度换气、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也可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痛苦体验。②发作特点: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况或某一类环境,为突然发作,10min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h。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此种发作虽历时较短暂,一般5~10min,很少超过1h即可自行缓解,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

1.2.2预期性焦虑:大多数患者在间歇期因担心再次发病而紧张不安,并可出现一些植物神经活动亢进症状。

1.2.3求助和回避行为:惊恐发作时的强烈恐惧感使患者难以忍受,常急切要求救助。在发作间歇期,多数患者因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帮助,因此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的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或出门时要他人陪同。

1.3与其他疾病的鉴别[3]

1.3.1躯体疾病所致焦虑:由特定躯体疾病的直接生理效应引起的明显焦虑症状,称为躯体疾病所致焦虑。应注意的是,当患者同时出现躯体疾病和明显的焦虑症状时,不能将焦虑症状都归于躯体疾病,只有在明确引起焦虑状态的生理机制确是由躯体疾病产生时,才能诊断为躯体疾病所致焦虑。可根据其焦虑症状与躯体疾病的发生、进展和缓解有无时间上的相关性,年龄和病程的特点与家族史等方面来确定。

1.3.2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焦虑:指对物质的滥用和药物或毒物所引起的生理效应所产生的焦虑障碍。两者鉴别诊断的关键是确定焦虑障碍的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由精神活性物质所导致的,依据两者之间的时间关系,若焦虑障碍症状出现在精神活性物质使用之前,则应诊断为原发性的焦虑障碍;而患者若是先使用了能引起焦虑症状的精神活性物质,或戒断此类物质1个月以内出现了焦虑障碍的症状,则支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焦虑的诊断。

1.3.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有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相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类疾病。一方面,妄想和幻觉作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可导致惊恐情绪的出现和持续的焦虑状态;另一方面,精神分裂症本身的紧张状态也易表现出焦虑障碍的症状。鉴别的方法,可询问患者他们所认为的引起他们焦虑症状的原因,通常情况下精神分裂症患者会给出不寻常的答案,他们会认为自身恐惧、担忧等焦虑的情绪的产生,是由于妄想观念的内容或者是幻听、幻视的内容导致的,如威胁性幻听,被害妄想等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而焦虑障碍的患者所述的原因则多有现实依据。

1.3.4更年期综合征:该病是一组以月经变化、面色潮红、心悸、失眠、乏力、抑郁、忧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注意力难于集中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群。更年期人群是家庭、社会压力较大的群体,因此患者也会出现焦虑、恐惧、心悸、头昏、失眠等焦虑障碍症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可以了解到患者的焦虑症状与更年期之间的关系,如月经改变、激素水平变化等症状的先后出现顺序,从而判断原发病是什么。如使用雌激素补充疗法治疗无效,也能为焦虑障碍提供诊断依据。

1.3.5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常常与焦虑情绪共同存在,焦虑障碍患者的睡眠常常是间断的,不能缓解疲劳,或伴有负性的梦境。而惊恐发作的病人也有夜间突然醒来的表现,并出现濒死感等极端的焦虑。这些睡眠功能紊乱的表现在原发性睡眠障碍的病人中也有发生,但多不伴有焦虑情绪,且早醒更多与抑郁状态相关而非焦虑。

1.3.6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是一种心境障碍,其根本是心境的高涨变化,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言语增多、联想丰富、易激惹等兴奋性表现,而并非是焦虑障碍的紧张、恐惧、忧虑、烦躁等表现。原发的心境高涨是躁狂和焦虑障碍的鉴别要点。

2诊断要点

焦虑障碍诊断要点包括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在符合神经症诊断要点的前提下,需符合这4项标准诊断才能成立。

2.1广泛性焦虑

2.1.1症状标准: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①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自觉难以控制的恐惧或提心吊胆;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运动不安。

2.1.2严重标准: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2.1.3病程标准:符合上述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2.1.4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继发性焦虑;排除药物戒断反应,其他精神疾病继发性焦虑。

2.2惊恐障碍

2.2.1症状标准:①发作无明显的诱因、无相关的特定环境,发作不可预测;②在发作间期,除害怕再发作以外,无明显症状;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④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2.2.2严重标准:因难以忍受又无法摆脱而感到痛苦。

2.2.3病程标准:1个月内至少有过3次惊恐发作,或者首次发作后因害怕再次发作而产生的焦虑持续1个月。

2.2.4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继发的惊恐发作。特别要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相鉴别。

3辨证论治[4-6]

3.1肝郁化火证

3.1.1原文节选:情绪不宁,郁闷烦躁,胸胁胀痛,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或急躁易怒,口苦口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舒肝解郁,清肝泻火,理气和中。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15g,焦栀子15g,生地黄20g,黄芩10g,柴胡12g,香附12g,枳壳10g,陈皮12g,川芎15g,白芍12g,茯苓20g,白术15g,当归12g,炙甘草6g。热势较重,口苦,大便秘结,加龙胆草9g、大黄6g(后下)以泻热通腑;肝火犯胃,胁肋疼痛,口苦,嘈杂吞酸,嗳气,呕吐,加黄连6g、吴茱萸9g以清肝和胃;肝火上炎,头痛,目赤,耳鸣,加菊花10g、钩藤10g(后下)、蒺藜12g以平肝清热。

3.1.2释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经脉经行胸胁。肝疏泄功能失常,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经脉气机不畅,而见情绪不宁,性情急躁易怒,郁闷烦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数等症。肝气郁结,横逆犯于中焦,则见脘闷嗳气,不思饮食。

丹栀逍遥散又名加味逍遥散,是从逍遥散变化而来,有疏肝健脾清热之功。以丹栀逍遥散为代表的疏肝清热健脾法对肝郁化火型广泛性焦虑症疗效确切,尤其是对于躯体性焦虑如食欲不振、腹胀、失眠多梦、心悸胸闷及口干口苦的疗效明显优于抗焦虑药物[7]。

若肝火内扰,肝魂妄动导致夜不能寐,躁扰不宁,或兼强迫思维或行为者,可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方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代赭石30g、珍珠母30g镇肝安魂,淮牛膝15g引火下行,生石膏20g清泻肝火,麦冬、白芍、当归各12g养血柔肝敛魂;栀子10g清化郁热。

肝郁化火,则常犯胃,治疗时应注意清肝而不伤胃,如使用大寒过凉应兼用健护脾胃之品。肝郁化火证亦可采用化肝煎治疗,其理气泄热作用较强。且本证患者多易急躁,平素要注意饮食调养,忌烟酒及辛辣食物,可在药物治疗同时,可加用心理调节方法,对病人进行疏导,同时配合导引气功疗法,从而达到较好的疗效。

焦虑障碍患者多思善虑,为肝气弱疏泄不及所致,故本证患者虽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火为主导,但治疗时仍需固护肝体,不忘养血柔肝,养肝体而助肝用。理气清肝之品,偏于攻伐,虽可暂解其郁火实证,过用则肝体受损,肝气更弱,以至病情迁延不愈。

3.2瘀血内阻证

3.2.1原文节选: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或夜不能睡,多疑烦躁,胸闷不舒,时有头痛、胸痛如刺,舌暗红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紫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2g,红花9g,当归10g,生地黄15g,川芎5g,赤芍15g,牛膝10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丹参30g,龙齿30g,琥珀粉3g(冲服)。胀痛明显,加香附12g、青皮9g、郁金12g以行气止痛;纳差脘胀,加焦三仙30g、陈皮10g以健脾和胃;如有寒象,加乌药9g、木香12g以散寒理气;兼有热象,加牡丹皮10g、栀子12g以活血清热。

3.2.2释义: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不畅,气病及血,血行瘀阻不通,血府瘀闭,瘀久则化热,故胸腹灼热,烦躁不安,心悸怔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均为血行郁滞的征象。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称本病为“灯笼病”,云:“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三两副血活热退。”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发现该方能显著改善焦虑患者的担心、紧张和烦躁症状[7]。临证时见焦虑障碍日久多有此症状表现,盖久病致必瘀。故焦虑障碍病程长,病久者常兼血瘀。本证因气及血,气滞而致血行失畅,而非瘀结胁下,故用药不可过于峻猛,应活血而不宜破血。

3.3痰火扰心证

3.3.1原文节选:惊恐不安,心烦意乱,性急多言,夜寐易惊,头昏头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涤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0g,法半夏9g,陈皮6g,茯苓15g,炙甘草6g,胆南星6g,枳实10g,竹茹10g,大枣9g,炒酸枣仁15g,炙远志10g,天竺黄10g,焦栀子10g,龙胆草3g。实火较盛,烦躁不安,加黄连至15g以助泄火宁心之力;痰盛,去大枣、炒酸枣仁;热久气阴两伤,加五味子10g、黄精10g以益气滋阴。

3.3.2释义:肝郁日久化火,肝火与痰湿搏结,化为痰热,痰热扰动心神,则心神不宁,魂魄不安。魂魄妄动则心烦意乱,惊恐不安,性急多言,夜寐易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痰热证候。

黄连温胆汤由温胆汤化裁而来,首见于《六因条辨》,温胆汤加黄连,增强其清热除烦之功,治痰热内扰之证。《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继志堂医案两卷·神志门》曰:“湿热生痰,留于手足少阳之府,累及心包,心惊胆怯,性急善忘,多虑多思,舌苔浊腻带黄,胸脘内热,清化为宜。黄连温胆汤加洋参、枇杷叶。”《类症治裁》中有“痰火怔忡”之症,与焦虑症状类似,亦用本方清火导痰治之。运用黄连温胆汤合用坦度螺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结果发现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者[8]。

本证属于焦虑障碍中病情较重,也较常见的实证,以烦躁易惊,多言少寐,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滑有力为证治要点。但本方药多苦寒,且多金石重镇之品,长期服用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如病情较重,急则治标可短期服用,但使用不可过久,待痰热之象减退,需立即更方,以防脾胃受损,又生变证。

3.4阴虚内热证

3.4.1原文节选: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口苦尿赤,多疑惊悸,少寐多梦,舌红苔微黄少津,脉细数。养血滋阴,凉血清热。百合地黄汤合知柏地黄汤加减:百合50g,生地黄30g,知母10g,山药20g,茯苓15g,炒酸枣仁15g,炙甘草6g,牡丹皮10g,黄柏10g,赤芍15g。燥热较重,手足心热重,加银柴胡10g、白薇10g以清虚热;心烦不寐,加龙骨、牡蛎各10g(先煎)以清心安神;便干,加当归20g以养血润肠通便。

3.4.2释义:阴虚无以制阳,阳热亢盛而见颧红盗汗,阴不上乘而口燥咽干。阴虚不能潜阳,阳气飘浮则无根,神失所依,故易惊。舌红苔微黄少津,脉细数皆属阴虚之证。

百合地黄汤源于《金匮要略》,原方主治百合病,有养阴清热除烦之效。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焦虑疗效确切,养阴清热安神法在焦虑治疗中的作用。

3.5心脾两虚证

3.5.1原文节选:心悸头晕,善恐多惧,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益血健脾,宁心解虑。归脾汤加减:党参15g,茯神10g,白术10g,甘草6g,黄芪10g,当归12g,龙眼肉15g,炒酸枣仁15g,远志10g,木香9g,大枣9g,生姜6g。心悸失眠,舌红少苔,加百合15g、柏子仁12g、制何首乌12g以养心安神;脾气亏虚,失于健运,纳呆食少,食后腹胀,少气懒言,上方重用党参20g,加砂仁6g(后下)以益气健脾。

3.5.2释义:忧愁思虑,损伤心脾,并使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则心神不安,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魂魄不受心神所统,妄行妄动则致心悸、善恐、多惧、失眠、健忘;脾失运化,则纳呆脘痞。气血不充,机体失养而见纳差、头晕、神疲、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等症均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象。

归脾汤出自《济生方》,原方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有补益心脾而安神之功。王晋三《绛雪园古方选注》曰:“归脾者,调四脏之神志魂魄,皆归向于脾也……黄芪走肺固魄,枣仁走心敛神……当归入肝,芳以悦其魂,远志入肾,辛以通其志。”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之焦虑8周,归脾汤组与帕罗西汀对照组疗效、不良反应相当。

焦虑障碍之虚证,多因气滞日久而致,或素体虚弱,又加情志所伤而成,病程一般较长,难于短期起效。治疗以滋养为法,常做成丸药、胶囊长期服用。药物使用应补益基础上当辅以行气活血醒脾之药,一则以免滋腻之品碍脾胃之运化,二则活血之品还可助补益之剂快速吸收转运,从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另外本证常兼有恐惧自失多梦等魂魄不安之象,还需适当给予重镇之品,以安定魂魄。

3.6心胆气虚证

3.6.1原文节选:心悸胆怯,善恐易惊,精神恍惚,情绪不宁,坐卧不安,少寐多梦,多疑善虑,苔薄白或正常,脉沉或虚弦。镇惊定志,宁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减:人参9g(单煎),茯苓12g,茯神12g,远志10g,石菖蒲9g,龙齿先煎30g,当归12g,白芍12g,白术12g。躁扰失眠,加炒酸枣仁20g,磁石15g(先煎)以养心安神;心惊胆怯,加珍珠母15g(先煎)、龙骨20g(先煎)、牡蛎20g(先煎)以镇惊安神。

3.6.2释义:素体心胆气弱,优柔寡断,思虑善忧,遇小事即忧愁不解,善惊易怯。再遇惊恐悲忧等不良刺激,心胆阳气更虚,心气不足,致使心神失养,神不明则魂不安,魂不守舍则致情绪不宁、心悸、胆怯、少寐多梦。胆气不充而致中府不守,谋虑决断之力不足,魂魄妄动故恐惧、惕惕不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或细虚弦皆为心胆气虚之象。

安神定志丸出自《千金要方》,有益气养心、镇惊安神之功。如气虚日久及阳,见形寒肢冷,胸背彻寒,语音低怯等阳虚之象,可于此方基础上加制附子15g、干姜10g、炙甘草10g温运心胆之阳。安神定志丸合用抗焦虑药物治疗广泛性焦虑及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与单纯使用抗焦虑药物相比,中药组疗效略优[9-10]。治疗本证时,应注意虽为心胆气虚表现,但肝胆互为表里,肝脏精微入胆而化为胆汁。故温补心气、胆气之时应不忘养肝体而助胆之用。且胆虚实本是肝虚,为肝阳不展、肝气不足、升发疏泄无力之象。魂为阳神,舍于肝,肝阳不展则肝魂升发出入无力,无法随神往来发用。魂失其职,则神失其臣使,产生心神不宁,多虑善惊等症。故应注意温阳补气之品的应用。另本证的发生多属体质使然,胆气本弱,心气不充,属胆怯多虑、优柔寡断的性格。故此型患者在温助心胆之气的同时,应注意结合心理疏导,移情易性方为治本之法。

3.7肾精亏虚证

3.7.1原文节选:心悸善恐,少寐健忘,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闭经,舌质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弱。补肾益髓,填精安神。左归饮加减: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5g,茯苓15g,枸杞子15g,炒酸枣仁15g,炙甘草10g,桑寄生12g,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偏于阳虚,阳痿,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加右归丸;如有早泄、滑精、尿失禁,加益智仁15g、桑螵蛸10g、覆盆子15g以温肾固摄;气短乏力,加党参、太子参各15g以益气。

3.7.2释义:素体肾精不足者,长期忧虑不解,或经历惊吓恐惧,致使肾精受损;或他脏病变日久,久病及肾,导致肾精亏虚。肾主骨生髓,上充于脑,肾精亏虚则出现健忘,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之症状。肾精亏虚,脑神失养,则见善恐、易惊、健忘之症。舌质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弱为肾虚之征。

左归饮源自《景岳全书》,主治肾精亏虚之真阴不足证。金匮肾气丸有类似功效,可作为中成药善后服用。阳虚甚者,可加巴戟天15g、仙灵脾10g以增强温阳补肾之效。又可酌加刺五加益肾填精、安神定志。

3.8心肾不交证

3.8.1原文节选:情绪低落,多愁善感,虚烦不寐,心悸不安,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津少,或见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滋阴清心,养脑安神。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加减:黄连9g,阿胶烊化12g,黄芩10g,白芍18g,鸡子黄2枚(冲服),肉桂3g,黄柏10g,陈皮6g,白术6g。虚热较甚,低热,手足心热,加知母12g、白薇9g、麦冬10g以清虚热;月经不调,加香附9g、泽兰10g、益母草10g以活血调经。

3.8.2释义: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水不得上济,火不得下降,心肾无以交通,心神为虚热所扰,所以心烦、失眠、手足心发热,舌质红,脉象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

交泰丸出自《韩氏医通》,为黄连、肉桂两味药组成,黄连清虚亢之心火,肉桂温肾而引火归元,主治心肾不交之证。伴有健忘、失眠者,可酌加菖蒲、远志,二味名远志汤,出自《圣济总录》,有益肾健脑聪智、开窍启闭宁神之功。

4其他治法

4.1单方验方

4.1.1合欢饮:合欢花、蒺藜、香附各10~15g,香橼5~10g,佛手、甘松、甘草各3~5g。水煎服。治疗肝气郁结证。

4.1.2酸枣仁珍珠汤:淮小麦、炒酸枣仁、郁金、丹参、乌梅、甘草各10g,珍珠母、百合、茯苓各20g,夜交藤15g,苦参8g。水煎代茶饮。具有滋补肝肾、健脾养血、解郁安神之功。

4.1.3百合安神汤:南百合30~40g,女贞子、炒酸枣仁、夜交藤、龙齿、珍珠母各20~30g,旱莲草10g,五味子3~6g。水煎代茶饮。治疗心胆亏虚证。

4.1.4龙齿磁石汤:龙齿先煎30g,炒酸枣仁30g,刺五加30g,灵芝30g,郁金30g,磁石先煎60g,炙远志15g,石菖蒲15g,甘松15g,合欢皮15g,柴胡15g,甘草10g,琥珀粉冲服3g。水煎代茶饮。有镇静解郁、安神定志之功。

4.2食疗方

4.2.1三花茶:玫瑰花5g、金银花10g、白菊花10g,水煎代茶饮。有疏肝解郁清热之功,治疗肝郁化火证。

4.2.2磁石肾煲(《太平圣惠方》):猪肾一对,磁石20g(包),巴戟天15g(包),肉桂6g,淡豆豉10g,花椒葱姜胡椒盐适量。巴戟天黄酒浸泡一夜,磁石水洗后棉布包,猪肾去筋膜,切片。共入锅中,慢炖1h。有益肾安神,补益肾精之功,治疗心肾不交证。

4.3针刺治疗

主穴:风府、百会、神门、通里、内关。肝气郁结证,加太冲、合谷;痰湿阻滞证,加丰隆、阴陵泉;瘀血内阻证,加血海、膈俞;心脾两虚证,加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证,加心俞、胆俞;心肾不交证,加心俞、肾俞、太溪。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针灸治疗焦虑障碍具有简便效廉的优势,目前的研究涉及普通针刺、电针、水针、腹针、针药联合、针灸联合、针刺联合经颅重复磁刺激、针刺联合心理治疗、针刺联合音乐疗法等多个方面,选穴涉及背俞穴、任督穴、十二经脉腧穴等,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不同针刺方法对广泛性焦虑的疗效。但研究质量不高,需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方案,严格执行客观化、规范化临床研究设计,进行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以提高其结论的科学性[5,11-12]。

来源:北京中医药作者:孙文军曲淼徐向青唐启盛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