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辨证论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发布时间:2017-03-20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部不适并且伴有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特征,而临床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1]。祖国医学中没有肠易激综合征这个病名,一般将IBS归属于“泄泻”“腹痛”“下痢”“便秘”等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病不仅是生理性疾病,更是一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心理疾病,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尽管临床医学治疗IBS的药物品种繁多,但只能对症治疗,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近年来,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有较多的方法,往往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少,有不少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表明中医治疗IBS具有特色和优势。

1病因病机及辨证论证

中医学认为IBS的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感受外邪、素体虚弱有关。近年来,大多数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核心机制与肝脾有关,主要分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滞证、脾胃虚弱证,尤其以肝郁脾虚证更为多见,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和中为主,采用柴胡舒肝散、痛泻要方或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加减为主[2-3],临床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发现一些比较复杂的IBS患者,临床症状复杂,除了腹痛腹泻等肠道的症状外,伴随症状涉及多个系统,常见的有全身乏力、胸闷、心悸、失眠、头晕、出汗、怕冷、尿频、尿急等症状,仅按上面的几个证型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很多名家另辟蹊径,从心肝脾肺肾五脏进行辨证,取得较好的疗效。下面就从五脏功能与IBS的关系进行辨证总结探讨。

1.1从心论证《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不明,则十二官危矣”;张景岳注之曰:“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命是从,聪明智慧,莫不由之。”言下之意是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管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所有活动,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肾司二便、小肠的化物、大肠的传导……况且心与小肠互为表里,生理活动上相辅相成,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但心神失养、气机紊乱将会使得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等不适。此外,临床观察可知IBS的患者除了有腹痛、腹泻以及大便性状的改变外还可伴有失眠、多梦、心慌、心悸等症状。心藏神,统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当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各行业的竞争激烈,使得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是成为IBS发病率逐年上升的重要因素。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中肠道高敏感、躯体高敏感与自主心血管紊乱存在着相关性[4]。综上可知,心神失养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以养心安神为主,辅以疏肝健脾。吴允耀[5]自拟桂枝荔芝汤(桂枝10g,白芍15g,党参10g,荔枝核30g,灵芝15g,肉豆蔻8g,白术15g,孩儿茶10g,木香6g,鬼针草30g,神曲10g,炙甘草6g,生姜3片,红枣4枚)治疗IBS取得较好的疗效。王苏娜等[6]选取心经的神门、少海,心包经的大陵、内关,大肠经的天枢,小肠经的下巨虚,胃经的足三里等穴位运用针灸以调理心神为本,辅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健运肠腑来治疗IBS取得良好的疗效。

1.2从肝论证肝为将军之官,气机升降之枢纽,肝木受病,则气机闭郁,下克脾土,脾之运化受制。正如叶天士[7]所云:“情怀不适,阳气郁勃于中,变化内风,掀旋转动,……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饮酒中虚,便易溏滑。”由此可知,恼怒、抑郁、紧张等因素均可使得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利,横逆犯脾,脾胃运化不利则发为泄泻、下痢;或为肝气郁滞,郁而化火,木火邢金,肺宣降失常与大肠传导失司而发为便秘;抑或是肝失其条达之性,上侮肺金,下克脾土,而至气机紊乱,经络不通,便见腹胀、腹痛。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泄泻》也提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亦如赵濂[8]所说:“善怒多思之体,情志每不畅遂,怒则气结于肝,思则气并于脾,一染杂症,则气之升降失度,必加于呕恶、胸痞、胁胀、烦怨。”综上所述,情志不遂是IBS发病的基本原因,肝郁脾虚则是IBS发病的基本病机。肝气脾虚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基于此李耿诚[9]根据其老师的临床经验采用加味痛泻要方(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5g,陈皮5g,石榴皮30g,生甘草5g,广木香6g,蛇舌草30g),治疗肝郁脾虚型IBS总有效率93.94%。苗凌娜[10]以痛泻要方为主方并随证加减治疗IBS35例,结果显示痊愈2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达效率92%。吴晓亮等[11]以针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百会、印堂治疗IBS-D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梁乃津[12]采用四逆散和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IBS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杨文娟[13]运用其老师的验方五磨芍甘汤(乌药10g,木香10g,沉香2g,槟榔10g,枳实10g,白芍20g,甘草5g)治疗肝郁气滞型IBS,经系统观察34例,疗效显著。黄适等[14]采用安肠汤(痛泻要方与柴胡疏肝散合方)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罗莎[15]等采用疏香灸(柴胡、枳壳、青皮、火麻仁、谷芽、芍药、莱菔子)灸足三里、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中脘等穴,通过调理脏腑气机、疏通经络来治疗肝郁气滞IBS亦能取得显著疗效。

1.3从脾论证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与水谷津微物质的生成、输布息息相关。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下输膀胱,水精四布……”《素问·厥论》亦有:“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决定着人体正气的强弱,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强则不受水制、木犯。脾在志为思,思易伤脾,《素问·举痛论》曰:“思者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亦如张景岳所言:“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湿、谷反滞……乃至污浊下降而泻痢作矣。”由此可知,思虑、劳累均可损伤脾胃,影响脾胃升清降浊,便见腹胀、腹痛、腹泻,亦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综上所述,脾胃虚弱乃是IBS发病本质因素。治疗当以健脾和中,补中益气。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16]在治疗此类病症时强调以健脾养胃为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或胡慎柔的慎柔养真汤加减。已有研究证明“七味白术散加味”以健脾益气为主,兼以淡渗利湿、行气止痛对于治疗脾胃虚弱型的IBS有显著的疗效[17-18]。雷淼娜等[19]采用中药贴服“三阴交、天枢、大肠腧、足三里、上巨虚、中脘”通过培本固原、调理肠腑兼以疏调肠胃气机来治疗脾胃虚弱型IBS疗效显著。

1.4从肺论证肺主治节,主一身之气,通过宣发肃降来调节人体气机升降,正如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曰:“气通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所宣。”并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宣发肃降与大肠的传导密切相关,一旦肺金受病,则其宣发肃降功能失司,气机紊乱,一身之气皆滞,大肠气机不通、传导功能失职,便可见腹痛、腹泻或便秘。唐宗海《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曰:“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亦如朱丹溪所言:“肺气不降,则大便难传。”故治疗上当宣发肃降肺气以开上窍,上窍开泄则下窍自通,正如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大肠司燥金,喜润而恶燥,……与肺相表里,故病多治肺之法治之。”综上所述,肺失宣降是IBS发病关键因素。治疗上当宣通肺气。林群莲等[20]采用宣肺调气发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6例,总有效率达91.6%。谢晓枫等[21]以“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认为肺不布津,下流大肠亦是IBS-D中药病机,以宣肺化湿,抑肝扶脾为治疗原则,运用肠易宁合剂治疗IBS取得明显的疗效。

1.5从肾论证肾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脾胃乃后天之本。肾虽然依赖着后天之本的滋养,但脾胃的运化依然需要肾阳的温煦作用来推动,因此肾与脾胃也参与着人体饮食代谢的全过程。肾主水液,司二便,开窍于前后二阴,因此大便的排泄虽主要在肠,却与肾有着密切联系。如肾阳不足,命门火不足,火不生土,导致脾失温煦,脾阳虚衰,水液气化失司,而出现腹痛、泄泻。正如王昂在《医方集解》中所云:“久泄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张景岳[16]曰:“脾胃属土,唯火能生。”亦可有脾胃虚弱迁延日久,损及肾阳,使得命门火衰,温煦作用失职,而出现腹痛、腹泻。正如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所言“元气虚弱,饮食难化,食多则腹内不和,疼痛,泄泻……。”鉴于此张景岳[22]亦曰“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脾胃;以火土而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精能生气,气能生精。”“或先伤于气,气伤必及于精;或先伤于精,精伤必及于气。”由此可知无论脾胃阳虚导致的腹痛、腹泻,还是肾阳不足导致的腹痛、腹泻都与对方脱不了干系。脾与肾密不可分,互为根本。因此,在治疗上必然须兼顾两者,予以温肾健脾,涩肠止泻。武志娟等[23]运用附子理中汤以及刘弼等[24]运用四神丸加味都是以温补脾肾之阳为主,兼以健脾止泻来治疗脾肾阳虚型IBS,对于改善其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张志杰等[25]遵循《医学入门》之原则“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以灸之。”取胃与大肠经上的穴位以灸之,配合自制温中止泻汤方[茯苓40g,附子(先煎)15g,干姜30g,炙甘草15g,益智仁30g,菟丝子15g,葫芦巴15g]口服,意在温脾补肾、调畅气机从而使阴阳得到平衡,临床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疗效亦佳。

2展望

可见肠易激综合征不是一个孤立疾病,五脏功能失调都可以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临床治疗IBS不能仅关注肠道的痛泄症状,还有关注五脏与之相关的内在联系,不能固守一方一证,还是强调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整体,五脏之间有密切的内脏联系,祖国医学一直强调整体观念,临床工作中应该紧守这样的思维才能做到紧察病机,有的放矢。从五脏辨证论治IBS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尤其从心肺来辨证论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祖国医学对IBS的认识内容,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也取得一定的疗效,这些新的理论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法,造福广大患者,然而这些理论仍然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来证实,笔者相信,随着临床不断的观察实践和总结,人们对IBS的辨证论治会更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DouglasA,DrossmanR.ThefunctionalgastmintestinaldisordersandtheRomeⅢ,Pme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2]许华宇.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293-294.
[3]黄适,朱永苹,罗昭琼.柴胡疏肝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6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2):17-18.
[4]LiangLIU,Bei-niLIU,ShuoCHEN,etal.肠易激综合征亚型患者具有肠道和躯体高敏感,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以及肠道低浓度炎症(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4,10:907-914.
[5]邱健.吴允耀从心与小肠藏象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1,19:58.
[6]王苏娜,王祖红,谢苏娟,等.从心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探讨[J].中国针灸,2010,30(11):957-959.
[7]叶天士,著.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8]清赵濂.医门补要[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9]李耿诚.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10]苗凌娜.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5例治疗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3(9):71.
[11]吴晓亮,王烨林,孙建华,等.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及其对Th1/Th2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12):1057-1060.

【作者】赵海燕;胡乃强;黄适;黄婷;林福旭;王松;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