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清热治疗肠痈
张师运用附子配大黄治疗正虚的热毒之症。
病案举隅 患者张某,女,67岁。2000年5月15日就诊。主诉:右下腹疼痛2周。现病史:右下腹疼痛2周,局部可触及包块,经抗生素治疗1周,仍发热,38.5℃,腹痛,尚有包块。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无力。西医诊断:慢性阑尾炎。中医诊断:肠痈。辨证:正气不足,湿热壅滞,瘀结肠中。治以温阳扶正,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排脓去结。处方:制附子(先煎)15g,生大黄(后下)15g,牡丹皮15g,冬瓜仁30g,败酱草30g,桃仁9g,薏苡仁15g,木香9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30g。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服药7剂后,包块明显缩小,腹痛大为缓解,发热已除。惟头昏食欲差,脉细,舌质微红,苔由黄腻化为薄白。
按语:治疗肠痈一症,有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汤二方(《金贵要略》)。前者用于虚寒症,后者后者用于实热证。张师认为本案发热、右下腹痛,舌苔黄腻,为实热之象,然脉细无力,乃正虚之象,考虑患者年高体弱,攻之过甚易伤正,故两方合用,扶正清热两不误,取仲景之法,而扩充其用。
温肾暖脾治疗泄泻
病案举隅 患者梁某,男,28岁。2012年8月3日就诊,主诉:反复腹泻1年,加重3周。现病史:以往五更泻1年,3周来半夜子时腹部隐痛不适,晨起肠鸣、泄泻,大便日3-4次,矢气多,手心出汗,无黏液脓血便,自觉腹部寒冷感。曾行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症。中医诊断:泄泻。辨证:脾肾阳虚,运化失常;治以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处方:制附子(先煎)6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炮姜10g,乌梅10g,五味子10g,炙鸡金10g,炙甘草6g,淮小麦30g。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服药14剂后大便基本成形,日行2次,肠鸣减少,晨起腹痛,原方加木香6g,白芍10g,苏梗10g,黄连6g,制附子加至9g,14剂后,腹痛好转,晨起肠鸣减少,大便成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服药2个月后,效果明显,病情稳定,大便成形,日1-2次,腹痛、肠鸣症状缓解。
按语:张师认为:慢性泄泻,反复发作,往往虚实夹杂证,本例五更泻,腹部寒凉感,均因脾肾阳虚,运化失司所致。方中附子具有温肾益脾、散寒止痛、助脾燥湿之功,乌梅涩肠止泻,与干姜、黄连、党参同用,有乌梅丸之义,寒热并用,共奏良效。《伤寒论》曰:“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