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鹏1,赵夜雨2,周学文2,景玺润3(1.中国中医科学院;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辽宁中医药大学)
摘要:“以痈论治”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学文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理念。通过对周学文教授长年治疗糜烂性胃炎的总结,认为“以痈论治”理念同样适用于治疗糜烂性胃炎。目的:观察“以痈论治”方法治疗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服用“以痈论治”法中药汤剂,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和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变化。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单核细胞浸润程度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痈论治”法治疗糜烂性胃炎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和保护胃黏膜组织。
关键词:以痈论治,糜烂性胃炎,疗效分析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脘部痞满疼痛、恶心、胃脘灼痛或心烦易怒等症状,随着病程延长以及患者的失治、误治,此病可发展为胃穿孔、胆汁反流行胃炎、胃癌等严重并发症,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周学文教授为国家级明老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50余年,认为胃溃疡的病理改变可以用“红、肿、热、痛”四字概括,故称之为“内痈”,并认为毒热蕴胃证为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常见证型,经过大量的经验总结及研究,确立了“清热解毒、消腐生肌”为基本治法,将中医外科“消、托、补”法引入本病的治疗,提出了“以痈论治”胃溃疡的学术观点[1]。糜烂性胃炎与消化性同归属中医“胃脘痛”、“胃痛”、“胃痞”范畴,病因病机也极为相似。笔者认为糜烂性胃炎在临床上也有“内痈”的表现,在数十年的治疗中周学文教授应用同样的方法疗效显著。笔者整理周学文教授治疗糜烂性胃炎55例患者,并与西医常规治疗55例患者作对照,报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110例均为医院门诊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8.6)岁;病程1~11年,平均(3.9±1.5)年;辨证分型:肝气犯胃型29例,毒热蕴胃型26例。对照组55例,男23例,女32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8.6)岁;病程1~10年,平均(3.9±1.5)年;辨证分型:肝气犯胃型32例,毒热蕴胃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糜烂性胃炎的诊断标准[1-2]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反酸等。
1.2.2内镜诊断标准[3-5]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伴有糜烂。参照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
1.2.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2.4肝气犯胃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等。毒热蕴胃证:胃脘烧灼样疼痛,口苦、口干,吞酸嘈杂,局部胃黏膜红肿、糜烂、甚则出血、黑便[6]。排除严重肝胆疾病及其它疾病、药物过敏和临床资料不完整等患者。
1.3纳入病例标准[7]符合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诊断标准;符合肝气犯胃证、毒热蕴胃证者;符合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8]辨证不明确或有过多兼夹证;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40mg,每日1次口服;克拉霉素片250mg每日2次口服;维生素B1片10mg,每日2次口服;呋喃唑酮片0.1g,每日3次口服。以上药物均连续口服2周后停药,改服枸橼酸铋钾胶囊0.3g,每日4次口服,连服2周[9]。治疗组予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8g,白芍20g,香附12g,陈皮12g,川芎12g,白术12g,枳壳15g,甘草12g,丹皮12g,栀子12g,当归15g,茯苓12g,黄连12g,吴茱萸6g,海螵蛸20g,三七12g,白及20g,浙贝母12g。胃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2g;嗳气频繁加沉香12g;泛酸者加煅瓦楞子8g;湿偏重者加藿香12g;热偏重者加黄芩12g;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10g;纳呆少食者加神曲15g。日1剂,水煎2次取汁100mL,分早、中、晚饭前30min服,连服4周。
1.6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慢性糜烂性胃炎在内镜下显示增厚的皱襞隆起边缘有点状糜烂,糜烂期组织学特征表现为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和少量纤维素渗出。在胃镜下取胃黏膜糜烂组织,制作切片、染色,以观察单核细胞为主;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浸润程度,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应用悉尼系统直观模拟评分法(0~3分),分数越高表明病情越重,疗效越差[10]。
1.7疗效标准痊愈
胃炎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所见和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显效:胃炎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所见和黏膜组织学改变明显减轻;有效:胃炎症状轻微改善,胃镜所见和黏膜组织学改变病变范围缩小;无效:胃炎症状和胃镜下未见任何改善,甚至加重[11]。
1.8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后单核细胞浸润程度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从上表得出: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89.09%,对照组72.73%;表2中治疗组治疗前单核细胞浸润程度2.47±0.51,治疗后0.94±0.48;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2.24±0.33,治疗后0.63±0.34。对照组治疗前单核细胞浸润程度2.48±0.52,1.75±0.50;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2.22±0.34,治疗后1.25±0.35。综上,治疗组不论从从症状,胃黏膜病理改变都明显提示治疗组效果显著,而且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以痈论治”理念治疗糜烂性胃炎疗效显著。
笔者认为周学文教授“以痈论治”治疗糜烂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存在异同点
3.1相同点
“以痈论治”理念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之所以疗效显著是因为本病也有形成“内痈”的过程。同时本病与消化性溃疡同归属中医“胃脘痛”、“胃痛”、“胃痞”等病,病因病机相近,病变脏腑均在胃,与肝脾两脏相关[12]。糜烂性胃炎主要是因为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嗜食肥甘酒食,或由七情内伤,郁怒忧思过极及情绪紧张,引起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或邪毒内侵,热由毒化,日久成“毒热蕴胃”,热盛肉腐而成痈。故“清热解毒、消腐生肌”为基本治法。这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极为相似[13]。
3.2不同点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主要体现分期论治。急性期多为“肝胃郁热”型为多,临床上多热证、实证。治疗常宜清热解毒、疏肝和胃等方法。而在愈合期,以脾虚多件,虚寒之象,当以益气健脾,托疮生肌[13]。糜烂性胃炎:糜烂性胃炎长期反复的慢性疾病,其根本是因为脾胃虚弱,胃络失养。肝气郁滞、胃失和降胃本病之因,肝胃郁热、热盛肉腐为本病之标,毒热蕴胃,热迫血妄行为本病之变,气血耗伤,脾胃虚弱胃本病之终。综上,糜烂性胃炎为本虚标实之病,虚实夹杂,易生变证。本虚胃脾胃虚弱,胃络失养,标实胃肝胃郁热,热盛肉腐而生糜烂。治疗宜攻补兼施,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法为常用方法,而补益脾胃更宜贯穿始终[14]。
3.3总结周学文教授治疗糜烂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由于肝胃不和,毒热蕴胃是本病的常见证型,周老在治疗本病时常用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配合陈皮、枳壳共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黄连性味苦寒,能清泻肝胃之火,牡丹皮、栀子、川楝子配合清肝热,活血止痛之效,配以辛热的吴茱萸温肝降逆,以防苦寒伤中之弊;茯苓、白术健脾和胃,脾胃得安,肝气自和。芍药、当归、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甘草兼调诸药,使肝气调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长时间服用可修复糜烂组织,症状得以缓解。方中应用了消托补法,充分体现了“以痈论治”的思想。
而在对药上,周教授常根据不同的证型及症状进行加减,如胃纳呆者应用砂仁、神曲,火郁伤阴宜加沙参、石斛,胃中嘈杂,泛吐酸水者,加煅瓦楞、乌贼骨以制酸,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胃脘疼痛者加元胡,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口干口渴明显者加麦冬、天花粉等[15]。
4总结
笔者通过对周学文教授长年治疗糜烂性胃炎的病例进行整理分析,认为糜烂性胃炎在病因、病机、证型、症状上与消化性溃疡有很大相似之处,通过110例临床对照试验得出,应用消托补的方法治疗糜烂性胃炎疗效显著。所以“以痈论治”学术思想亦可应用于糜烂性胃炎。
参考文献
[1]周学文.“毒热”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J].中国中医药报,2008,12(26):1-2.
[2]张声生,李乾构,黄穗平,等.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3):207-209.
[3]朱倩,叶柏.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1,31(4):381-382.
[4]赵新曼.慢性糜烂性胃炎242例分析[J].内镜,1995,12(2):118.[5]段丽萍,冯志杰,韩树堂,等.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77-78.
[6]潘卫中.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辨证施治研究[J].中医中药,2011,9(9):118-119.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8]徐红,陈世雄,李浩.中西医结合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8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3):68-69.
[9]杨青松,张艳.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7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7):7-8.
[10]章谙鸣,韩吉,周婷,等.益气化浊和胃方治疗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032-1033.
[11]赵梦云,穆木天.糜烂性胃炎416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