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的防与治

发布时间:2015-10-07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胃下垂是指整个胃的位置下移的一种疾病,发生胃下垂的原因与体质有关,其发病患者以瘦弱无力型体质者为多,女性发病率更高,主要是由于禀赋薄弱,平时缺乏锻炼,加之饮食失节、暴饮暴食,或七情内伤、劳役过度等,进而出现胃下垂。妇女由于生育较多,或患有消耗性疾病,或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因为易使腹壁肌肉松弛,脂肪消失,腹压降低而引起胃的位置下移,也可引发胃下垂。

胃下垂在祖国医学中属“胃缓”范畴,虽非危险疾病,但由于胃的正常位置改变,会引发各种消化系统症状,如饮食不易消化,食后饱胀、压迫感,喜嗳气或伴反酸,或胃肠内漉漉有声以及大便秘结等。食后还常出现腹部牵引感与腰痛,甚至食后行走稍快,即因固定内脏的韧带和肠系膜的剧烈牵引,而引起胃脘疼痛,但胃下垂的疼痛主要表现为坠痛,站立与劳作时加剧,而在平卧时则可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是胃下垂的主要发病特点。
 

对胃下垂的防治,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服用中药再辅以适量的医疗体操等方法,可获较好疗效。
 

一般认为,本症主要是由于脾虚胃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常而致,宜采用益气升提、健脾养胃为主要治疗大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黄芪30克,党参15克(或人参10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当归12克,陈皮10克,炒枳壳10克,焦三仙各10克,苍术10克,大腹皮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若偏胃阴虚者可改用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
 

此外,山药、莲米、木香、厚朴、砂仁、白蔻、炒鸡内金、防风、白芍、干姜、黄连、吴茱萸等可随症加减。
 

有人研究认为,胃下垂由于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扭曲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加上对周围脏器的机械性挤压而发生血液瘀滞(相对性缺血),故对本病病程久者,在治疗中适当加入化瘀通络药如莪术、川芎、红花、丹参、生山楂等,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且根据张锡纯氏的意见,莪术与参、术、芪诸药并用能开胃进食,调和气血。

胃下垂亦可采用针灸治疗,主要选穴:中脘、足三里、胃上穴,配穴有内关、脾俞、胃俞、关元、气海,阳虚者加灸。胃上穴采用3-6寸长针,沿皮下刺入脂肪层,针尖向肚脐方向捻转,针2.5-4寸深,中强度刺激,10天一疗程。另有报道,针刺建里穴(中脘下1寸),同时刺入双针,治疗胃下垂82例,结果痊愈41例,显效18例。认为建里穴能加强胃蠕动,增强胃壁张力,促进吸收排空。以上资料可作为参考。(四川成都  孙清廉)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