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胃的方法 旅行防寒

发布时间:2015-01-08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因胃有毛病而苦恼。时下养胃的方法花样百出,但也存在不少误区,需要加以注意和纠正。

    误区一:喝粥养胃  不少胃病患者认为粥细软,易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但喝粥并不利于消化吸收。原因在于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消化;再者,粥水分多,稀释了胃液,加速了胃的膨胀,使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吸收。若喜欢喝热粥,其温度对胃的刺激也是不利的。因此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粥,而应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才更有益。

    误区二:常喝牛奶  胃部酸胀不适时,喝杯热牛奶便可缓解症状,感到舒服。这是因为牛奶稀释了胃酸,暂时形成一层胃黏膜保护层,因而感到舒服,但经常喝牛奶就未必对胃病患者有利。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牛奶本身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若胃病(如胃溃疡)需要抗酸治疗,是不宜用喝牛奶的办法解决的。豆浆则是个不错的选择。

    误区三:生姜暖胃  民间有偏方:用生姜末水煎,加醋少许趁热服下,能治消化不良。人们普遍认为姜可暖胃,胃部不适时喝碗姜末水是常见的事。但应认识到,姜是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部不适或加重病情。若想用姜来治胃病应请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方剂对症治疗效果更佳。

    误区四:消化不良吃蒜  很多老人在你消化不良时会建议你吃上几粒蒜子,其实不完全正确。虽然大蒜可以促进食欲,加速消化,排毒清肠,预防肠胃疾病;但是它刺激胃肠粘膜,对胃肠脆弱的人来说不是好方法。
 

  冬季,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北方旅游。为了安全和健康,旅游时必须做好一些保护性的措施,其中,防寒措施是旅行最需要关注的,而记住下面的三个防寒提醒非常重要。

    “南人北行”防冻伤  很多南方人去北国寒冷地区观赏北方特有的风景,比如吉林的雾凇、哈尔滨的冰灯等。但我国气候复杂,南北温差可达几十度,如果准备不充分或对寒冷估计不足,就可能发生冻伤。科学的做法是:出行之前,掌握一些寒冷和防冻的知识,了解一下目的地气候概况(当月的平均和最低气温),同时要加强一些耐寒锻炼,准备一些必要的防冻伤的药品;出发时,要带足防寒服装、鞋、帽和用品;到达旅行地后,在冰天雪地中徒步,脸部及耳鼻和手要抹搽防冻油膏,鞋袜不要太紧,不要在雪地上久站不动,要用手掌勤磨擦脸部和五官,乘非密封的交通工具时,每1小时左右要活动几分钟,以增加血液循环和提高体温。

    雪地小气候防“雪盲症”  在北方冬季登高时,一定要注意气温的变化,随身带一些防寒衣服,以便及时加穿。当然,北方晴日的雪地小气候也是需要注意的,因为白茫茫的雪地对紫外线吸收少、反射较强,当强烈的紫外线射入雪地旅行者眼睛后,眼睛会出现严重的畏光、流泪、异物感,眼睛不能睁开、有强烈的烧灼感,剧烈疼痛,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雪盲症”。预防雪盲症的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断”,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时,配戴防紫外线的太阳眼镜,也可选用聚碳酸酯或CR39的透镜,或美观起见,选用蛙镜式的全罩式灰色眼镜。

    警惕“寒风扑面,引发面瘫”  冬季的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冷空气战胜暖空气后,就形成“寒风”,旅行者宜尽可能躲避此风,或用保暖措施(如戴帽子或口罩)抵御此风。否则,容易感冒,而一些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常因为麻痹大意而出现面瘫,最终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