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一直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源证候学的专著。该书共50卷,记载了67大类、1739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预后转归,涉及内外妇儿等诸科疾病,但其书未载一方一药,只记载了287条导引法。这些导引法,理、法、方、用俱备,应用娴熟灵活,充分体现了中医气功学辨证施功的重要特点。可以说,该书也是一部医学气功的临床专著,故在医学气功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1]。
本研究以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诸病源候论校注》[2]与丁光迪主编的《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3]为蓝本,参照赵邦柱主编的《古代气功治病法——诸病源候论导引新解》[4],在对书中导引法进行认真系统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平日习练导引法的实践经验,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精心选择书中的导引条目,编创了本套导引法。
失眠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无法再睡甚至彻夜不眠。中医认为失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心神不安[5]。本文所编创的导引法正是基于此病机,旨在舒畅脏腑气机,调整脏腑阴阳,使阳入于阴,心神安宁。整套导引法共3节,分别名为:三调放松、摩腹和气、握固培元,现分述如下。
1三调放松
1.1导引原文本节导引法参考《中医气功学》[1]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吴晓云博士毕业论文《移空技术的操作要点及理论解析》[6],取其相关内容加以改编,使适用于本研究中导引法。
1.2导引操作(1)调身:仰卧式,平躺在床上,脸朝天,头正直,口眼轻闭。四肢自然伸展,两腿可稍稍分开,两脚自然斜向两侧。双臂自然分放在身体两侧,双手掌心向内,轻放于大腿外侧。(2)调息: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只注意呼气,不问吸气;做5次缓慢的呼气,不要完全呼尽,要适当留有余地,使能够平缓地过渡到下一次呼吸。(3)调心:意念放在呼气上,跟随着呼气,将所有负面情绪或杂念一并排出体外,逐渐达到安静放松。
1.3技术要领(1)调整好枕头及被褥舒适度,使身体达到最大程度的放松。(2)心中烦闷异常者可采取鼻吸口呼的调息方式,更利于排除负面感觉。(3)调息次数当视个人情况适当加减,标准为达到心中舒畅或自我感觉舒适时为宜。
1.4功理阐释所谓“三调”乃气功修炼术语中所讲的调身、调息、调心,即通过一些特定的姿势、呼吸和意念起到放松的作用,这些操作均来自于气功基本操作内容,故称之为简易气功放松训练:三调放松。在本节导引法中位于第1节,不但简便易行,更蕴含起势之妙。
失眠,并不完全是生理因素所致,与心理因素更密切相关,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睡眠,甚至引起失眠。中医中的七情与心理学中的情绪多有相似。七情是人体正常的情绪表现,是脏腑功能的体现,但如果太过就会成为致病因素。七情所伤最易导致气机功能紊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扰动心神可见失眠。
《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神安则魂藏能寐;神不安则魂不安藏。中医藏象学说认为心主血脉、藏神,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神关系密切,睡眠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表现之一,睡眠实则由心神所控制。因此,医家把失眠、嗜睡、多梦等列入神志疾患范畴,认为与心藏神相关。《症因脉治•内伤不得卧》所云:“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或尽力谋虑,肝血所伤。肝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不宁矣。”说明失眠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如此看来,失眠常因为思绪纷纭或烦郁化火扰动心神,而致神不安宁。本节导引法可将纷纭之思绪及烦躁郁闷之气,以物化形式随呼气缓缓排出体外,从而可达到疏肝解郁以调畅气机,清心泻火而安神的功用。尤其若采取鼻吸口呼之调息形式,其解郁泻火的力度将更大,颇有放之而后松的寓意。本节导引法不但保留了其传统的气功修炼意义,而且显示和发掘了其蕴涵的心理学意义。
气功境界的起始便是松静,这是进入更高深境界的基础。松静,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同时也必须要达到心理上的松静,因为在气功范畴里心身是一体的,无法截然分离开来。作为失眠导引法的第1节,此简易三调气功放松训练,不但可以安心静神,而且若能够达到无念状态,逐渐步入气功高深境界,长此以往将对身心皆有助益。
2摩腹和气
2.1导引原文《诸病源候论•腹胀候》[2-4]又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如得左回右转三七,和气如用,要用身内一百一十三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动脉摇筋,气血布泽,二十四气和润,脏腑均调。和气在用,头转动摇振,手气向上,心气则下,分明去知来。莫问平手欹腰,转身摩气,屈蹙回动,尽心气放散,送至涌泉。——不失气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气乱。”
2.2导引操作(1)调身:仰卧式,双腿屈膝亦可,两手掌部交叠置于脐上,以顺时针方向由脐中开始,逐渐向外划圈旋转按摩,如此反复至21圈止。(2)调息:自然呼吸,鼻吸鼻呼。(3)调心:意念放松,可体会按摩时腹部的温热舒适感。
2.3技术要领(1)摩腹时可根据个人习惯决定是否屈膝,姿势应以舒适为宜。(2)按摩时,手掌部着力,力度要适中,旋转应缓慢匀速,手法宜柔和。(3)按摩圈数可凭个人感觉适当加减,自觉舒服满意后可停止。
2.4功理阐释“胃不和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清代张琦的《素问释义》中指出:“卫气昼行于经则寤,夜行于藏则寐,而卫气之出入依乎胃气,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
今时之人多食生冷寒凉而易致风冷邪气侵袭脾胃,或过于饱食而病胀满,如此皆可导致脾弱失运,中脘之气窒塞不利,阳明之脉逆而不下,不得卧也。本节导引法运用摩腹疏导阳明之气下行,从而达到脏腑和调,经络疏通之功效。如此脾气得升,胃气得降,阴阳升降有序,卫气亦能入于阴而寐也。
此外,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同样可见不寐。五脏藏神,清代黄元御明确提出培养中气以安神,“阴升阳降,权在中气……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秘而神安矣”。摩腹不但可疏通经络,且借助掌心及摩擦之热力,亦可温运脾阳以扶中气,促进气血敷布,神得所养。中医学向以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这也是本节导引法名为“摩腹和中”的立意。
3握固培元
3.1导引原文《诸病源候论•卒魇候》[2-4]养生法导引法云: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法屈大拇指,著四小指内抱之。积习不止,眠时亦不复升,令人不魇魅。
3.2导引操作(1)调身:仰卧式,握固,即两手大拇指向掌心弯曲,其余四指握住大拇指。(2)调息:自然呼吸,鼻吸鼻呼。(3)调心:意守丹田。丹田:脐下3寸。
3.3技术要领(1)握固力度依个人感觉和习惯而定,但不宜过紧或过松,适中最佳。(2)初学者建议自然呼吸即可;有练功经验者,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逆腹式呼吸,即只注重呼气,不理会吸气,意念在呼气时引内气下行,聚于丹田。(3)若觉意守丹田有困难,也可转而意守某一足底涌泉穴。意守切忌用力,只需将意识轻轻放置在那里即可。
3.4功理阐释肾主水,纳气藏精。清代医家郑寿全曾言:“不卧一证……有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所以肾中真元不足可直接导致阳不入阴、神不安守,其表现多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等。肾阳虚衰、虚阳浮越亦是失眠病机之一,而恐惧、惊吓等不良情绪亦可使肾水不固、失济于心而生不寐。
本节导引法取双手握固行功,不但有助于将意识引于下,使头窍清宁,而且四指抱大拇指于内,也可以封闭劳宫等手三阴经在掌指部位的重要穴道,既能固守自身精气不致外泄,又可养心安神。意守丹田,可使心火下交于肾水之中,相火不妄动,心神安泰可得眠。以意引内气下行,聚于丹田,可培植元气,益肾固本,日久可贯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协调脏腑功能,以达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若初学者难于意守丹田,也可意守足底涌泉穴。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具有宁神苏厥的作用,又是足少阴肾经经气所出之处,可交通阴阳,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失眠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已有许多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密切关系。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导致失眠与抑郁症状迁延不愈、加重或复发。及早认识失眠患者同时存在的抑郁症状,并及时给予处理,是治疗失眠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是养生延年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是时间要规律,夜间11点前就寝,是古人依自然和人体生理时钟配合的最佳建议,若能养成规律则能缩短入睡的时间,所以古人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很有道理。若由于其它疾病导致失眠,应尽早治疗原发疾病。
本套导引法先清泻,再调和,终固益,是祛邪与扶正兼备的治疗失眠3部曲。可于准备入睡前操作,短小精悍,简便易行,避免动作过于繁复而影响入睡。行功过程中,无论何时有睡意,即可停止练功,改换舒适姿势并尝试入眠;若长时间仍无睡意可重复操作,或专注于习练第3节导引法,益气固本,有利无弊。本套导引法中任何一节都可单独习练,并非只局限失眠一证。例如第1节三调放松,对缓解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明显的作用。又如第2节摩腹和中,对于消化不良、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疗效可嘉。而第3节握固培元对于体虚病人或用于常人保健皆是极好的选择。而且行功姿势亦可取坐式或站立式,只要环境安静便可行功。但对于失眠病人,若睡前习练仍建议采取卧式以方便随时入眠,其它时段练习则无太多要求。气功是一种主动、绿色、持久疗法,具有身心双调的功效[7]。无论有无失眠,本套导引法都可长期习练,对身心皆有助益。此古法今用的尝试,不仅继承和发扬古代导引法之精髓,而且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18,67-68.
[2]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注(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627-628,675.
[3]丁光迪.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16-221,267-268.
[4]赵邦柱.古代气功治病法-诸病源候论导引新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93-197,249-251.
[5]陈云,程丑夫.程丑夫教授“四治法则”在治疗失眠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3,19(1):30-32.
[6]吴晓云.移空技术的操作要点及理论解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41-43.
[7]陈珑方,吴晓云,刘天君.气功疗法的特点及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3,19(9):6-7,10.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