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经太阴中风病传解读东垣清暑益气汤

发布时间:2022-10-10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东垣清暑益气汤是一首传世名方,笔者早期应用此方也基于仅仅分析此方中各味药的功效构成,而忽视了病机浅深、虚实、寒热错杂的状态,以致不能充分体会此方之奥妙。近期,笔者立足六经辨证体系下太阴中风病传分析此方内涵,茅塞顿开,临床应用疗效亦更加确切。现整理一则医案如下。

陈某,女,48岁,2022年5月27日入院。主诉:反复发热2年余,再发6天。患者2019年因反复发热被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予护胃、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后仍反复发热,服用中药治疗,间中仍易出现发热。2021年6~7月因“尿路刺激征”就诊,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好转,筛查未见风湿免疫异常,未见肿瘤、噬血细胞综合征证据,7月行PET-CT检查结果:脾大,FDG(氟代脱氧葡萄糖)代谢活跃,考虑炎症或自身免疫等原因所致;双侧颈部、双肺门、纵膈及右侧内乳反应性淋巴结。6天前患者再次发热,以午后、夜间为甚,体温最高38℃,门诊服用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仍时有发热,现求系统治疗而住院。刻诊:神清,精神疲倦,平素怕冷,怕热汗出多,咯少量白色稀痰,口渴饮多,喜热饮,心悸,眠可,纳差,大便日3次,质烂,小便黄,夜尿2次。舌淡暗有齿痕,苔薄白腻,左脉细滑数,右脉滑数,沉取无力。下睑偏淡,手温。

诊断:发热(少阳太阴合病)。

治则:和解少阳,清热生津,温中化饮。

处方:柴胡48g,黄芩18g,干姜12g,炙甘草12g,桂枝18g,天花粉24g,牡蛎12g。日1剂,水煎服。

5月28日二诊:患者仍发热,发热以午后、夜间为甚,体温最高37.7℃,余症基础同前。考虑气机郁滞、津血亏虚,予四逆散: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甘草12g。

5月30日三诊:未见明显改善。患者反复发热,神倦易累,睑淡,舌淡暗有齿痕,苔薄白脉濡滑偏弱,考虑太阴津血虚寒,在表不能温煦、卫外、濡养,在里失运不能制化水湿,形成虚热(津血虚而有热)、湿热(口干、饮多、苔腻)、寒湿(太阴虚寒、苔腻)等错杂之证,予东垣清暑益气汤:黄芪15g,当归10g,白术15g,苍术15g,陈皮6g,青皮6g,人参10g,升麻15g,炙甘草15g,泽泻15g,麦冬20g,五味子6g,葛根15g,黄柏6g,神曲10g。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患者热势逐日下降,至6月3日体温正常,诸症好转,予守方带药出院。

按东垣清暑益气汤见于《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东垣以《素问》“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立论。笔者认为若立足六经太阴病层面病传,可更清晰地理解此方所对治病机传变。

太阴病是因人体脾胃气虚、气血和水液运化失调而产生的症候群,如面色㿠白、精神疲倦、腹胀满、腹痛、便溏、纳差、尿频、痰多等,是虚热、湿热、寒湿共存的虚实夹杂的病机状态。它一方面反映的是气血津液的虚及因此产生的不能温煦、濡养及卫外;另一方是因脏腑运化失常而产生痰湿水饮。此时若徒清湿热,则正气不支而湿热不去,若温化寒湿,则湿热转盛而津血更伤。

东垣清暑益气汤正是符合此种复杂病机状态的良方。方中黄芪、当归可益气养血、温煦卫外,升麻辛寒清热、辟秽解表,共祛太阴病之风邪不解(太阴中风),白术、苍术、神曲温运燥化寒湿,陈皮、青皮理气除滞,麦冬、人参、炙甘草、五味子、葛根养益津液,并清虚热,泽泻、黄柏清利湿热。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扶正、清热利湿养津、温运燥湿、健运理气之效。(曾祥珲广东省中医院)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