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三钱、丹皮二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元胡一钱、甘草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五灵脂二钱、红花三钱、枳壳钱半、香附钱半十二味药组成,有行气化瘀、破结止痛之功效,主治积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等病证。现在多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胃病、肝硬化、慢性肝炎、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跌打损伤以及腹部积块等病症,有不错的疗效。陈宝贵教授对于膈下部位(中脘),病久属血瘀证者,也常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收效颇高,今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当归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乌药10克,元胡10克,香附6克,甘草10克,枳壳6克,党参10克。水煎服,日1剂。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丹皮凉血化瘀;桃仁、红花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血瘀日久,多损耗正气,故用党参以补虚;甘草以调和诸药。全方以活血逐瘀和理气止痛药居多,依“气行则血行”之理,共奏活血逐瘀、破癥消结之效。方中甘草用量较大,可以缓和诸多活血药之力,以免引起破血之弊。从本方立意来看,用药多入肝脾二经,由此可推知本方应以肝脾二脏血瘀为主。
加减:兼正气虚甚者,改党参为15克;兼虚寒者,加干姜10克,桂枝6克;兼胁痛者,加柴胡10克,郁金10克;泄泻者(肝克脾),去赤芍,加白芍15克,木瓜10克,木香10克;腹中硬块者,去丹皮,改党参为15克,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兼阴虚血热者,加生地10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现代研究表明,膈下逐瘀汤及其组方可明显改善胃肠疾病引起的增生性病变,降低胃肠血管阻力,调节机体免疫机能,还可促进胃肠疾病炎症吸收,加速机体细胞损伤修复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
典型病例
冯某,45岁,2008年9月3日诊。
患者因胃部疼痛一年余来诊。一年前患者酒后从货车上摔下伤及胃部,之后一直胃部疼痛不舒,如压重物,食后明显,故不敢多食,一年来消瘦明显,按之胃脘部位板硬而痛,舌暗,苔白,脉弦细。诊为胃痛,辨证为瘀阻胃络证。
处方:当归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乌药10克,元胡10克,甘草10克,香附6克,丹皮10克,党参10克,枳壳6克,焦三仙各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时胃痛减轻,继服7剂。至14剂服完时,胃已不痛,胃脘按之已不板硬,纳增。继以调理脾胃之剂又半月而愈。
按 跌扑之后,瘀血阻滞胃络,阻而不去,不通则痛,故胃痛而作。食后气血更滞,故食后明显。舌暗,亦为血瘀之征象。脉弦细,为正虚不足的表现。故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而愈。又因膈下逐瘀汤活血行气药居多,容易伤气动血,故中病即止,最后用调理脾胃之药治愈。
陈宝贵指出:王清任依据身体大体部位所创的一系列逐瘀汤,临床验之多有良效,如通窍活血汤,病位主要在头部;血府逐瘀汤病位主要在胸部;膈下逐瘀汤病位主要在中脘;少腹逐瘀汤病位主要在少腹;身痛逐瘀汤病位主要在四肢及身体关节等。在其所制的逐瘀汤中一般活血药用的比较多,我们在使用时应本着中病即止的原则,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引起破血之弊。
需要注意的是,有明显血瘀证时,才可使用化瘀法。另外,我们常用活血药的配伍也很有讲究,如桃仁配红花善化周身经络瘀血,水蛭配虻虫善化癥瘕积聚瘀血,三棱配莪术善化气滞有块瘀血等,恰当配伍,可提高临床疗效。西医的一些胸腹疾病(急腹症除外)属血瘀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