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中没有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可归属于“
“脉痹”的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研究一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以血脂代谢异常,继而脂质浸入,引起动脉壁弹性纤维破坏,管腔狭窄为主要病理特点,根据中医“效法自然”的观点来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
脉痹“在于血凝”“脉涩”“瘀血”气虚血瘀,或气行不畅、血脉瘀滞,或痰阻脉络、痰瘀阻络,互为因果,互结为患。脉痹的病机重点为“瘀”,瘀血贯穿整个脉痹发生发展的过程。“毒”泛指一切致病因素,狭义指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邪。血脉瘀滞,久则为“败血”“污血”,久蕴生热酿毒,“毒邪最易腐筋伤脉”,导致斑块炎症浸润、糜烂、破溃等,这与现代医学因血小板聚集引起的血液浓、黏、聚、凝与微栓子栓塞的认识相一致。
“络风内动”是脉痹引起心脑血管事件链的关键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风险是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这种“多变”“易损”具有“风动”的特点,引起的胸痹心痛或卒中病证也是发病急骤,表现多端,极类似“风证”,按中医“取类比象”来说,易损斑块的破裂可以理解为“破裂风动”。
气血失常是脉痹发生的内在始动因子痰瘀、浊毒内蕴相互为患,是络风内动重要的致病因素,且贯穿整个疾病的始终。“络风内动”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易损”和“不稳定”的关键,加速心脑血管“风证”的发生,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终致顽疾,迁延不愈。
风药论治
脉痹系血脉凝涩脉络痹阻所致,据其“乃络脉涩而少宣通之机,气血凝而少流动之势”,论治之法当以通为主。脉痹的“痰瘀浊毒论”得到各医家的一致公认,临证多采用豁痰、化瘀、
总结
“脉痹”与动脉粥样硬化在物质基础、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均具有同一性,有着类似的疾病演变规律。气血失常为本,痰瘀浊毒为标,其中“络风内动”是动脉粥样硬化急危重症发生的肇事因子,临证施治,佐以风药,效如桴鼓,从而丰富了中医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诊疗思路。(董丽杨思进)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