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属祖国医学“心痛”、“胸痹”等病症范畴。早在《内经》、《难经》、《
二、诊断
(一)诊断名称
中医:心痛、胸痹
西医:
(二)西医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气候变化、饱餐或受凉诱发。典型表现为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内侧至小指与无名指,重者可有濒死感,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出汗,疼痛持续1~5min,偶可持续10~15min,休息及用硝酸酯制剂后可缓解。不典型表现者疼痛可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伴消化道症状,或仅感胸闷不适。
2、体征: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尖部可有收缩期杂音。部分患者可有第四心音,可出现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疼痛缓解后消失。
3、辅助检查
心电图:ST段水平或下斜压低0.1mV,或抬高0.2mV(V1~V4,抬高0.4mV)。T波低平或倒置。半数病人可出现心率失常(如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绞痛时心电图改变多短暂,需发作时描记或进行监护才能发现。心电图无改变者则需作心脏负荷试验或其它检查以协助诊断。
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
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可发现胸痛时有缺血表现。
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支数,一般认为,狭窄70~75%以上,严重影响血供,狭窄50~70%者有一定意义。
4、分型分级
分型
临床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
分级
稳定型心绞痛分级:I级、II级、III级、IV级
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静息型、初发型、恶化型;分级:I级、II级、III级
5、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的症状和体征。②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发作时ST-T的缺血型改变;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心肌灌注显影试验提示心肌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有狭窄;
具备上述第一项和第二项中任何一条者可诊断为心绞痛。
三、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保温,戒烟,积极治疗易患因素,如
药物治疗:
发作时的治疗:①立即安静休息。②硝酸甘油含片舌下含化。③硝酸甘油注射液。④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
缓解时的治疗:①硝酸脂类药物:硝酸甘油片,硝酸甘油皮肤帖片,二硝酸异山梨酯片(消心痛),5-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心康片),硝酸甘油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②钙拮抗剂:硝苯地平缓释片,硫氮卓酮片(合心爽,恬尔心),维拉帕米片(异搏定)等。③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阿替洛尔(氨酰心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美多心安)。该类药适用于劳力型心绞痛,但禁用于冠状动脉痉挛发作者或伴有周围血管疾病者。④抗血小板药物:乙酰水杨酸片(拜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等。⑤抗凝剂: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型
主证:心胸刺痛,常牵及肩背两胁,胸满堵塞感,情志不畅则加重,部分病人胸痛轻微运动反而缓解,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弦紧涩
治法:理气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气郁化火,血瘀蕴毒者,症见病程较久,心绞痛反复发作,程度较重,舌苔黄厚,脉象滑弦数,加
2、痰瘀互结型
主证:胸闷胸痛,心胸部堵塞感,或心胸刺痛,部位固定,每遇阴雨天加重,形体
治法:通阳宣痹,化瘀止痛。
方药:栝蒌薤白
栝蒌9-30克薤白9-15克
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加
3、气虚血瘀型
主证:心胸疼痛,胸闷,气短,乏力,劳累引发,休息多可以缓解。舌体胖,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缓或结代。常见于劳累性稳定性心绞痛。
治法:补益心气,
方药:生脉散加减
随证加减,气虚较重加
4、阴虚火旺型
主证:心胸灼痛,
治法:
方药:知柏
5、阳虚寒凝型
主证: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冬季遇寒多发。舌质淡胖,有瘀斑,苔白,脉沉迟或结代。
治法:温阳散寒,
方药:参附汤加味。
根据临床表现亦可选加
(二)辨证应用中成药
心绞痛较重或发作较频繁时可即时或每日3-4次含化复方
病情缓解稳定后用中成药继续调理强化治疗巩固疗效。针对个体辩证处方配成丸药、胶囊长期服用,基本方:洋参(或
(三)其他治疗方法:还可选用
1、针刺:
取穴:
第1组:肾俞、脾俞、心俞、厥阴俞;
第2组:内关、关元、太溪、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方法:先俯卧位取第1组穴位,再仰卧位取第2组穴位。
2、穴位注射
主穴:心俞、厥阴俞。
配穴:内关、间使。
隔日交替取两穴,每次交替注射参麦针或复方
五、临床评价及优化改进
评价标准:
(1)心绞痛疗效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以上或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不到50%。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硝酸甘油消耗量增加。
(2)心电图疗效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改善: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5mm以上,或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T波平坦转直立。无改变: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静息心电图ST段较治疗前下降≥0.5mm,主要T波加深≥50%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转为倒置。
疗效评价:
2013年我科共收治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20余例,总结出中医中药对
①减轻、缓解、消除心绞痛、胸闷心慌、乏力等综合症状,增强体力提高生活质量,总有效率90%左右。
②较好地改善心电图缺血状态,总有效率70%以上。
③辨证施治,整体调理,可以干预多种危险因素,如降血脂,降血粘,改善高凝状态,改善代谢综合征,改善睡眠,改善精神状态,通便排毒,对
④部分病人应用中药后能代替长期服用阿斯匹林及扩血管药物,避免其对心肌的不良反应。
⑤能干预冠脉介入后再狭窄发生发展。
⑥除个别胃肠轻度不适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稳定性心绞痛轻中型一个月为一疗程,1-2个疗程90%以上的患者疗效满意,一般不需合并应用西药,之前已用西药者部分患者逐渐减停西药,避免了长期应用扩血管药物。
对心绞痛较重、重型应合并西医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
优化改进:
1、从调补脾肾入手“治未病”。
2、病情缓解稳定后用中成药继续调理强化治疗巩固疗效,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复方
六、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难点:
1、老年
2、老年人体质虚弱,老年
3、中医中药疗效缓慢,尚不能单独面对重症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等。
4、中药制剂有效成分含量低,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口感差。
核心问题是进一步提高中医中药治疗
七、今后研究思路及对策:
1、老年人体质特点和
2、随着中医、中西医结合对
3、辨证施治整体调理与单味中药重点突破相结合。辨证施治是治疗
4、从调补脾肾入手“治未病”。
5、加强中药制剂研究,提高有效成分,改进剂型,服用方便口感好。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