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庆教授如何论证中风

发布时间:2018-01-30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与心主血脉有何关系,请看丁元庆教授如何论证。
 

根据当代有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结合心主血脉理论,进一步分析中风病位、发病机制,提出心主血脉失常是中风病理基础的假说。


1 心脑一脉相承


 

心主血脉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环节。血行于脉,心为之推动。心、血、脉是血行周身的生理基础,是维持脏腑气化活动的基本环节,由此产生出躯体与精神等各种生命活动。


1.1 心藏神与脑为元神之府 心藏神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关于神明之主,目前有三说,即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以及心脑共主神明。心主神明说由来已久,不再赘述。

脑主神明说,即脑髓产生神机。脑髓即脑,脑主神明的观点认为,神机是脑的各种功能之总括。《素问·五脏别论》提出脑为奇恒之腑的观点,腑为有形之器,凡器皆有气化活动,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器者生化之宇,无不出入,无不生化。”脑藉脏腑精气滋养,通过气化活动,完成自身功能,神机根于脑的气化活动。

心脑同主神明。心主血脉是脑髓、神机活动的生理基础。脑为元神之府,脑髓功能赖心主血脉维系。由此产生人的精神、思维、意识、运动、感(知)觉、睡眠、记忆等功能,总称为神机。心脑互为其用,共同主持神明活动。

脏腑精气滋养脑髓,脑髓产生神机。脑髓为神机之体,神机为脑髓之用。


1.2 心主血脉是脑髓活动的基础 心主血脉直接决定脑髓产生神机的功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汇聚于头面,营卫气血上注于脑。脑居人体之巅,通过经脉与脏腑贯通,形成结构上的相互关联;脏腑气血通过经脉上达巅顶,滋养脑髓,心主血脉是脑髓产生神机之源泉。脏腑气血藉经脉上荣于脑,手足阳经、足厥阴、少阴、任脉、督脉、冲脉皆上行头面,脑髓神机通过经脉气血影响一身。

脑髓神机与心主血脉密不可分。人身上下,一脉相通。心主血脉,能推动气血、营卫循血脉周于一身,发挥温煦长养作用。该生理过程涉及心、血、脉三个基本要素,血行于脉,以心气为推动。《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脉无血则不充,无气则不通;血无气不动,无脉不行。故心、血、脉三位一体,共同完成心主血脉的功能,成为脏腑百骸活动的基础,脑髓首当其冲。

心主血脉是脏腑、经脉、气血与脑髓相互联系并发挥功能的基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气旺盛,血脉通行,气血畅达是心主血脉的基本状态,其外在征象则是生命活动正常的状态。心主血脉失常,经脉不畅,气血不和,形体失养,若累及脑髓,则致神机失用。

心主血脉与脑髓神机密不可分。心阳心气是维持主血脉功能的核心要素;心主血脉,使气血注于脉行于脑,滋荣脑髓,进而产生神机。反之,心、血、脉损伤,必然会导致脑髓神机异常,中风发病在所难免。


1.3 心脑相通 心脑两脏,功能各异,却一脉相承。心主血脉与使道畅通是心脑相互联系的基础,脑髓神机是协调二者的关键。因此,心主血脉失常自然会通过血脉影响脑的功能,引发中风或其他脑病。


2 中风始于血脉损伤,累及脑髓神机


 

2.1 中风病位在脑 经过千余年的研究与探索,中风病位逐步统一到脑。

《内经》认为病在营卫,卫气失常,邪气侵袭是发生偏枯的病因病机。《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这一认识为后世医家外风病机论提供理论支持。

《金匮要略》认为中风有“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入于腑”“邪入于脏”之分。明确提出中风病位有深浅,为中经络、中脏腑之肇端。

清代医家倡导“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的中风病机新说,将中风病位明确定位在“脑”。

1985年全国中风病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将本病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证类,后者又分为邪闭清窍、心神散乱等证候,明确提出中风病位涉及“清窍”“心神”。

有关“毒损脑络”“热毒犯脑损络”的中风病机学说更是直接提出“脑络”的新概念。对中风病位的认识日益明确。

中风因发病急骤,如矢石中的,犹疾风之至而得名。肝为风木之脏,病则易发生肝火、肝阳、肝风的病机变化,因而,自清代以来,医家多遵从叶天士的认识,认为中风病位在肝。《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云岫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息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至此,中风肝风说大行其道,成为中风病机理论的重大突破,在平肝息风、平肝潜阳法指导下形成了相应的方剂并沿用至今。叶天士之后,逐渐出现了肝风犯脑的病机认识。如今该观点已经成为共识,并演进出中风病在脑脉的病机理论。

中风病位在脑,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996年以后由王永炎教授、周仲瑛教授分别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教材。其一,王永炎主编的第六版《中医内科学》将中风病列入心脑病范畴,明确提出“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二,周仲瑛主编的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将中风重新归入肝胆病,但是对中风病位的认识与前者无二,指出“其病位在心脑,与肾、肝、脾密切相关”、发病机制为“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

至此,有关中风病位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认为中风发病责在脑脉损伤,其病位在脑,因神机受损而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2.2 脑脉病变,损伤脑髓引发中风 中风病位在脑,脑脉病损是其根源,属于血脉病变。中风是由血脉病变引起的脑髓损伤、神机失常的疾病,如第六版《中医内科学》提出中风病是由于气机逆乱,产生风、火、痰、瘀,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3 心、血、脉受损构成中风发病基础


中风发于脑脉损伤,多源于心主血脉失常。心、血、脉三位一体,以心为主。血压在脉,诸血皆行于脉,诸脉皆属于心,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首先在于心脏、血脉结构的完整与畅通,其次是心气血阴阳的充盛。反之,心、血、脉的形态或者功能异常均不能发挥主血脉的功能,以致血行不畅,或者瘀血内结,阻滞脑脉,或络破血溢,发生中风。


3.1 心主血脉是对血液循环的高度概括 心主血脉理论涉及了循环系统诸如心脏、血液、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方面。当今关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发病学研究认为,心脏(结构、功能)、血压、血液、血管、血流等出现异常均可以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其中,血管特别是动脉血管的病变是导致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血压、血脂、血糖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最终可能导致心主血脉失常。


3.2 心脏疾病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心脏异常是导致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认为,诸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很多原因都可致心脏血栓脱落引起脑梗死。心脏结构、心率、心律、心功能异常、附壁血栓等与脑血管病发病相关。《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诚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3.3 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液成分(血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等)、血流动力学异常,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等,导致脑血流障碍,发生脑血管病。糖尿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张国平著《我国脑血管病的防治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缺血性卒中幕后真凶——颈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约65%为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直接危险因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则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营卫与体质量、体脂、血糖、血压密切相关,营卫失常又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进一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

血液成分的异常,多由脏腑气机失常,气化失司,化热化火,津液停滞,产生痰浊、瘀血的病机变化,日久痰浊瘀血损伤血脉,形成中风发病的各种病理产物。


3.4 血管(血脉)损害是导致脑血管病的直接原因 中风是血脉病变。血管损害是中风发病之本,以动脉病变最为常见,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害最大。王拥军在《中国国家卒中登记工作进展》一文中提到:“我国46.6%的卒中/TIA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并且无论动脉狭窄程度如何,动脉狭窄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显著增加12个月时的卒中复发率。”


3.5 血压异常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 血压异常特别是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主血脉首先表现为血压的形成与稳定。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营卫影响血压,心主血脉,脉为营,卫气为之推动,因此,营卫失常产生气郁风火痰热瘀浊等中风病因素,并构成中风发病的基本病机。

血压与血液的有形成分(血脂、血糖)异常多兼夹并存,由此形成心、血、脉多层次复合损伤。北京市安贞医院研究人员在2012年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较常见。”血糖异常往往导致血脂代谢紊乱,并且通过复杂的机制影响血压、血脂,导致血脉的损伤,最终引发中风。


3.6 心、血、脉失常是导致中风发病的病理基础 心主血脉所涉及的心脏(结构、功能、节律)、血液、血脉、血压、血流等与脑髓功能密切相关。中风发病主要根源在于心主血脉异常,所以说,心主血脉失常是导致中风发病的基础。


4 心主血脉对中风防治的指导意义


 

中风防重于治。中风难治,预防可行。心主血脉异常是中风的病理基础。因此,预防中风应该从保护心主血脉着手。


4.1 预防中风应护心、护血、护脉 ①护心有二,即保持心脏健康与心理健康,心神安宁。劳逸结合,合理运动,健康睡眠,避免或减少外感,邪不伤心,心自安宁。以宁心怡神、心理平衡为目标。②护血重在饮食。血压、血脂、血糖与饮食关系密切。饮食水谷,化生气血,产生脂膏,脂膏瘀积,日久产生痰浊,甚至化热。合理膳食,葆养气血,则无产生痰浊、火热之虞。③运动护脉。动静结合,气血和调,经脉流畅,百病不生。《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人动则血行于诸经。”④合理睡眠。正常睡眠是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所谓“神安则寐”,心神宁静谧藏,精神气血旺盛,脏腑功能正常。


4.2 养生宜顺时顺心 ①顺时养生,顺应自然,起居作息务必有时。不违天时,顺应天地阴阳消长。②顺心养性,敞开胸怀,适应环境,取舍有度。养心、养神实为养生之根本。总之,护心、护血、护脉,就是通过调养正气,通调营卫使正气旺盛,邪不能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2018年第1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