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烨民扶阳固本法为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验
发布时间:2017-04-2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小 中 大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四肢末端中、小动脉的炎变性闭塞性慢性疾病,以下肢最为多见[1]。本病病因至今尚未明确,研究发现本病多与吸烟、寒冷、外伤和营养不良等因素密切相关,且多见于中青年男性[2]。本病复发率高,国外相关研究颇多,但结果显示治疗效果较差,高位截肢率可达28%[3]。目前西医学治疗本病常以扩张血管、抗凝、抗炎、降纤等药物及手术为主要手段[4],但长期服用西药不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本病的病根,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短期内手术效果虽好,但再次出现闭塞可能性极高。因此西医疗法目前还不是治疗本病的理想手段。中医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优势独具,且副作用小、费用低。曹烨民主任师从上海市名老中医奚九一教授,秉承奚老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长期从事脉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疗等有其独特见解。笔者有幸侍诊曹师,获益匪浅。现将曹师以扶阳固本法为主治疗本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病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归属于中医学“脉痹”“脱疽”范畴。《灵枢·脱疽》载:“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其指出本病的典型症状,并提出手术指征。《素问》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为中医辨证论治之根本。曹师认为,素体阳虚即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机根本。本病病机复杂,虽多见寒、湿、热、毒及瘀诸邪有余,气、血、阴、阳常不足,但最终都与素体阳虚紧密相关;并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素体阳虚,外邪乘袭,内邪滋生,邪毒久蕴,耗伤气血,肢节失养,坏疽脱落。
2治法方药
2.1扶阳固本,分期辨证曹师秉承奚九一教授“因虚受邪,因邪致瘀,祛邪为先,扶阳为本……以祛邪开其路,扶正善其后”[5]的学术思想,加以发扬活用。
一方面,曹师临证中以扶阳为本病治法之根基,温经扶阳之法贯穿始终。其常选仲景温经助阳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扶阳,使表、里之邪得以疏散,体内之阳气得以流转顺畅,最终瘀阻得通、肢节得养,则疼痛自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抗炎、镇痛以及调节免疫等作用[6]。
另一方面,由于本病发病过程中“邪、瘀、虚”三病因呈主次转化的动态关系,且往往错综互见,故治疗上需根据不同的病情阶段,辨清阴阳虚实,治分主次先后。曹师强调本病急性期应祛邪为先,清热、利湿、解毒、祛瘀为主以治标;稳定期清补并用,扶阳固本、兼清热毒以标本同治。如此,亦符合《素问·标本病传论》中“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治疗原则。
2.2效验方药
2.2.1急性期《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意指实证宜祛邪,虚疾宜扶正。但临床病证多为虚实混杂,无单纯祛邪或扶正,宜分清虚、实的主次先后[7]。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急性期主要表现:间歇性跛行突然加重,跛行距离缩短,患足紫红、发凉、静息痛剧烈,得热反而症状加重。曹师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期多以实邪(寒湿、湿热、热毒、瘀血)为标,急则治标,祛邪为先,以清为主。偏寒湿者,常选阳和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偏湿热者,常选犀角地黄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酌情加紫草、垂盆草、豨莶草等,以清热凉血、解毒散瘀;湿热兼毒邪壅盛者,常选茵陈蒿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其中热重者可加黄芩、黄连等,湿重者可加薏苡仁、车前子等,热毒重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等;若血瘀者,常选通幽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滋阴养血、祛瘀止痛。故急性期治疗大法:祛邪为先,以清为主,扶阳为本,邪去正安。2.2.2稳定期本病稳定期主要表现:间歇性跛行稳定在某一水平,患肢发凉、乏力,坏疽分界清晰,局部肿胀消退,肉芽清洁,静息痛消失,或趾甲松脆,汗毛脱落,肌肉萎缩,创面肉芽淡红,无明显疼痛。曹师认为,本病日久缠绵,必耗气伤津,致机体气血亏虚,气阴两虚[8],故稳定期以气阴两虚为本,缓则治本,以补为主,兼清余邪。常选顾步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喜用黄芪、白术、炒党参、石斛、麦冬、当归、金银花等药,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温经活络。疾病后期虽以气阴两虚为主,但余邪尚留,故不可一味单补,仍需清除余邪,防止闭门留寇。另外,本病基础病机为素体阳虚,故稳定期温经散寒之品亦必不可少,扶阳固本,以防外邪再次入侵,也符合奚九一教授扶阳解毒理论[9]。故稳性期治疗大法:以补为主,兼清余邪,扶阳为本,正复邪出。
3验案举隅
杨某,男,33岁。初诊日期:2015年1月16日。患者于2014年12月15日外院就诊,查下肢动脉B超示右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血流消失。后至曹师门诊就诊。刻下:右足第1趾溃破疼痛1个月余,间歇性跛行距离小于300m,纳可,寐欠安,舌淡胖、苔黄腻,脉沉细而数。查体:双下肢皮温降低,右下肢明显,右足背红肿,各趾间湿糜;第1趾紫绀溃破,创面累及趾根,黄色分泌物渗出、量多、略秽臭、触痛明显;右足背及胫后动脉未触及,右腘动脉搏动减弱,右足抬高苍白试验(+)II°/30s,左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左腘动脉搏动正常,左足抬高苍白试验(-)。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期);中医诊断:脱疽(湿热壅盛,阳气郁闭);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温阳通络止痛。方选茵陈蒿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熟附子(先煎)12g,炙麻黄6g,细辛3g,干姜12g,苦参15g,茵陈蒿30g,栀子15g,制大黄12g,川黄连12g,垂盆草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仙鹤草3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甘草9g,水牛角30g,连翘2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同时创面清洁换药。
二诊(1月30日):患足疼痛明显减轻,足背红肿好转,创面渗出物减少,舌淡红、苔黄,脉沉细而数。综合四诊,热邪仍存,继守原法,原方加半边莲30g、半枝莲30g,继予创面清洁换药。
三诊(2月13日):患足疼痛基本缓解,偶发针刺样疼痛,红肿完全消退,创面有少量渗出物,坏疽趋向分界,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而涩。中医辨证已转为脱疽(瘀血阻络证),故治以祛瘀通络、温经止痛。方选通幽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桃仁9g,红花30g,当归18g,熟附子(先煎)12g,炙麻黄6g,细辛3g,干姜12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赤芍15g,白芍15g,炙甘草9g,垂盆草3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仙鹤草30g,制大黄12g,水牛角30g,三七(粉)4g。同时创面清洁换药。
四诊(3月16日):患足静息痛消失,右足大趾第1趾节干黑、坏死分界清楚,皮温基本正常。故行右足大趾第一趾节截除术,术后创面愈合。
五诊(4月6日):患者间歇性跛行距离600~800m,无静息痛,但仍感右下肢发凉,乏力,舌红、苔光剥,脉沉细而数。中医辨证为脱疽(气阴两虚,稳定期),故治以益气养阴、温经通络、清热解毒。方选顾步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熟附片(先煎)12g,炙麻黄6g,细辛3g,干姜12g,炒党参30g,石斛15g,麦冬18g,当归12g,牛膝15g,垂盆草30g,益母草30g,茶树根15g,白茅根15g,半边莲15g,半枝莲15g,黄芪45g,白术30g,薏苡仁30g,甘草9g。1个月后随访,患肢发凉感减轻,跛行距离1000m左右。随访1年,患者病情稳定,可慢行至1100~1200m。
按本案患者初诊时证属湿热壅盛、阳气郁闭,故方选茵陈蒿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中麻黄、附子、细辛、干姜四药协同,共奏温阳通络之效,苦参、茵陈、栀子、垂盆草、制大黄、川黄连、白英清热利湿,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以治标,温阳通络以治本。二诊时患足足背红肿好转,创面渗出物减少,热邪仍存,原方加半边莲、半枝莲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三诊时辨证已属瘀血阻络,治以祛瘀通络、温经止痛,方选通幽汤(《兰室秘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四诊手术指征已现,故行截趾术。五诊时,辨证属稳定期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温经通络、清热解毒,方选顾步汤(《辨证录》)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中续用附子等温经通络,以炒党参、石斛、麦冬、当归、牛膝、黄芪、白术共奏益气养阴之效,垂盆草、茶树根、半边莲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清热解毒、通络祛瘀以治标,益气养阴、温经扶阳以治本,故收良效。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03-504.
[2]RenyJL,CabaneJ.Buerger’sdiseaseorthromboangihisobliter-ans[J].RevMedInterne,1998,19(1):34-43.
[3]胡献国,胡皓.怎样选用中成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J].中医杂志,2010,51(1):40.
[4]邢有东.自拟通脉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3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49-250.
[5]奚九一,曹烨民,方豫东,等.奚九一谈脉管病[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11-112.
[6]王艳红,包蕾,刘振强,等.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16-217.
[7]李俊莲.扶正祛邪治则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5):275-276.
[8]赵琼,严石林,陈为,等.论气阴两虚证发展源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0):853-855.
[9]奚九一,曹烨民.扶阳法治疗脉管病心悟[J].中医药文化,2009,4(1):10-11.
作者:张国奇曹烨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