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包 炎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发布时间:2016-02-15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小 中 大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心包炎是指心包因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而发生急性炎性反应和渗液病变,以及心包黏连、增厚、缩窄、钙化等慢性病变。临床上主要有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除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外,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本病属中医的心痛、咳喘、胸痹、悬饮、痰饮等范畴。中医临床通过辨治,可获得良好疗效。
1.外邪犯肺证:证见发热,胸痛胸闷,喘促干咳,全身骨节酸痛,烦躁汗出,舌苔黄腻或白腻,脉骨数或结代。此型见于急性心包炎。治宜清热宣肺,化瘀活血。方用银翘散加减。
2.痰热互结证:证见胸中憋闷而痛,喘咳痰多而黄,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心悸气短,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沉滑。此型见于急心包炎。治宜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方用小陷汤合导痰汤加减。
3.瘀血内阻证:证见胸闷憋气,心前区或右肋下疼痛,痛有定处或心悸气短,舌质暗或有瘀点,舌下脉络怒张,脉弦涩或结代。此型见于慢性心包炎。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4.痰饮内停证:证见喘促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肢体浮胂,舌体胖有齿印,舌苔白滑,脉弦滑。此型见于慢性心包炎。治宜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5.阴虚内热证:证见午后低热,五心烦热,自汗或盗汗,身倦懒言,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舌质淡少津、脉细或结代。此型见于慢性心包炎。治宜养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合生脉散加减。(张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