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7岁,干部。诉胃脘隐痛3年。诊见神疲乏力,两肋胀满嗳气,纳呆,大便烂,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部分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阳性。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部分肠上皮化生。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脾虚气滞。治宜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用:黄芪3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丹参15克,柴胡12克,枳壳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蒲公英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3周后症状基本消失。治疗2个疗程(半年)后胃镜检查:胃粘膜基本正常。病理活检: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消失,幽门螺杆菌阴性。随访1年未见复发。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病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胆汁返流、胃溃疡、免疫遗传因素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最新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这些病因中尤为主要。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主要改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因此,积极治疗CAG是预防癌变,减少胃癌发病率的有效手段。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药物及有效治疗方法。中医在治疗CAG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多为体质素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太过等因素损伤脾胃所致。脾胃位居中焦,既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又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功能紊乱,则升降失常,饮食物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肌体化源不足,一方面全身脏腑组织不得濡养,另一方面脾胃本身失却气血的温养从而导致胃粘膜本身的病变。加上此病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致脾胃虚弱,气血运行无力而血脉瘀阻,瘀阻胃络可使胃粘膜腺体血运障碍,营养匮乏,进一步导致此病的发生及腺体萎缩。CAG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瘀血内阻,为本虚标实之证。针对脾虚与血瘀两个关键因素,治疗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柴胡、枳壳、丹参、三棱、莪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相配,虚实并治,标本兼顾,使脾胃健、气血通而疼痛止,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具有双向调节功能,能增强胃蛋白酶的活力,提高免疫功能;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三棱、莪术、丹参等活血化瘀药能帮助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胃部血液循环,增强损伤部位的供血,消除微循环中红细胞的聚积及炎症细胞的浸润,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神经营养;从而促进胃粘膜固有腺体的再生,清除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恢复胃粘膜正常屏障功能。自拟健脾汤治疗CAG能收到较好疗效。临床发现,只要患者坚持治疗,保持乐观态度,避免刺激性食物及药物,对CAG的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