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毒又可称“赤脉”、“青蛇便”、“黄鳅痈”、“恶脉”等,多由脉络损伤,气滞血瘀,水湿停聚不行,日久化火,留注血脉而致;或是患筋瘤数年,湿邪留滞,久则化热,复感火毒,湿热下注,脉络瘀阻而成;或由性情急躁,暴怒郁悒,气郁化火,肝经火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湿邪内生,与肝火相互搏结,下注于脉络而成。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提出了“青蛇便”,载“或向足肚之下结块二、三寸许,寒热大作,饮食不进,何如?曰:此名青蛇便……青蛇便生小膀之下,头生往上攻,走入腹者,不可治;头生向下,尾在上即为顺,可治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青蛇毒,此证又名青蛇便,生于小腿肚之下,形长二三寸,结肿,紫块,僵硬。憎寒壮热,大痛不食。由肾经素虚,湿热下注而成。”
青蛇毒属西医静脉炎范畴,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此病多表现为局部浅表静脉沿静脉走行方向出现红肿、疼痛明显、局部灼热,当病变累及周围组织时,可出现大如鸡蛋,小如花生米大小的红肿区域。红肿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和硬结,需要数月才能消失。
中医认为,湿热凝结为此病之标,经脉瘀滞为此病之本。治疗以清热祛湿、理气化瘀为法。崔公让教授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注重三个字“湿”、“热”、“瘀”,给予赤芍甘草汤加减。急性期以湿热为主,着重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慢性期则以瘀为主,注重活血通脉,化瘀通络,同时给予如意金黄膏清热消肿止痛,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分型辨治
该病按中医辨证临床可分为三型。
脉络血瘀型
临床表现:患者疼痛比较剧烈,炎症区皮色呈暗褐色,皮肤发硬,可触及条索状物或串珠样结节,苔薄白,舌质紫暗,或舌质红绛有瘀斑,脉弦涩。
治则:活血理气,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赤芍甘草汤加减:桃仁15克,红花10克,赤芍60克,当归20克,川芎15克,牛膝15克,陈皮20克,甘草30克,两头尖12克。
加减运用:疼痛剧烈者可加丹皮、元胡、水蛭等,结节较硬时可加川贝母、蛤蛎、清半夏等药物来软坚散结。
脾虚血瘀型
临床表现:患处静脉红肿,伴有疼痛,患者多是病情日久,伴有气血虚弱,苔白腻,有齿痕,舌质暗淡,脉沉细弱。
治则:理气健脾,活血化瘀。
方药:四君子汤合赤芍甘草汤加减:西洋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赤芍40克,当归20克,陈皮20克,两头尖12克,甘草10克。
加减运用:气短乏力、纳差者加薏苡仁、黄芪等。
湿热瘀阻型
临床表现:皮损区皮肤多肿胀明显,疼痛,灼热,皮色发红,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炫数。
治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合赤芍甘草汤加减: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赤芍60克,当归20克,陈皮20克,两头尖12克,甘草30克。
加减运用:偏热时加大黄等药;湿邪偏重时可加茜草、泽兰、土茯苓、萆薢、茵陈、藿香等药;伴有阴虚症状时可加上生地、石斛、麦冬等药物。
典型医案
邓某,男,52岁,于2009年6月22日初诊。患者主诉患双下肢静脉曲张10年,左下肢红肿热痛10天。
患者患有双下肢静脉曲张10余年,未予治疗,逐渐加重,10天前患者发现左下肢静脉曲张处红肿,为求保守治疗,来我处诊。诊查见:双下肢自胫骨下段至踝关节内侧静脉迂曲扭张,纠集成团,形如蚯蚓,左侧静脉曲张区域红肿热痛,面积达15cm×15cm,皮肤与周围组织粘连,皮下可触及数个花生米大小硬结节,压痛(+),扪之发热,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腻。患者既往有“脑血管梗塞”病史。
此患者素喜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伤脾损胃,内生湿热,且患有筋瘤10余年,血蓄于下肢不能回返,聚而为湿,瘀阻脉络,湿热相合,而致此证。
诊为筋瘤伴青蛇毒(静脉曲张伴浅表静脉炎),证属湿热瘀阻型。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药四妙勇安汤合赤芍甘草汤加减。
处方: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当归20克,赤芍60克,陈皮20克,两头尖12克,甘草30克。取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9年6月29日):患者病灶区区域红肿热痛大为好转,皮肤与皮下组织粘连,可触及多个花生米大的结节,舌质紫暗,薄白苔。崔公让教授减少甘草用量至10克,加入元胡15克,大贝母15克,蛤蛎30克,以消肿止痛,软坚散结。取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09年7月3日):左膝关节下病灶区红肿热痛已明显减轻,现发现大隐静脉上有一硬索,同时伴有结节性血栓形成。疼痛明显减轻。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数。按上方继续服用10剂。
按:患者初诊病灶区红肿热痛较重,在瘀血的基础上热象较为明显。崔公让主张在静脉炎性改变的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应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散结为法,方以赤芍甘草汤为基础加减,其中生甘草用30克,清热解毒,消散痈肿。赤芍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止痛,尤善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在赤芍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甘草清热解毒,两者共为君药;当归辛苦温,补血活血,主血虚诸症,在清热、活血前提下补血活血,为臣药;三药相辅相成,达到活血而不伤血,清热而不损阴之效。正如《血证论》中言:“火旺而益伤血,是血病即火病矣,治法宜大补其血,归地是也。然血由火生,补血而不清火,则火终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诸药。……则知治火即是治血,血与火原一家,知此乃可与言调血矣。”陈皮性苦、辛,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崔公让教授强调在治疗肢体静脉血管疾病时要贯穿一个“气”字,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气不滞则热减。两头尖,味辛,性热,有毒,温阳散结消肿,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
二诊,患者病灶区区域红肿热痛大为好转,皮肤与皮下组织粘连,可触及多个花生米大的结节。所以崔公让减少甘草用量,加入元胡、大贝母、蛤蛎以清热化痰消肿,软坚散结止痛。三诊时,患者症状进一步好转,疼痛减轻,药已对症,故守方用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