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临床治口腔溃疡和口腔黏膜白斑

发布时间:2021-12-29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本方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李发枝教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河南最美医生”、“河南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笔者通过跟诊学习,总结出李发枝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内科常见病的10多种方法和经验方药,这些方法疗效确凿,可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指导和借鉴。

临床应用

口腔溃疡和口腔黏膜白斑

适应证: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所致,反复出现口腔溃疡或口腔黏膜白斑,服凉药或滋阴药加重,口有异味,上腹部胀满,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稍数。

处方:甘草泻心汤。

甘草30g,清半夏24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大枣5枚。

临证加减:脘闷纳呆、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砂仁以理气化湿、和胃醒脾;胃胀较重者,加陈皮、厚朴花、玳玳花以疏肝理气;日久不愈者,加肉桂、淡附片以引火归元;纳呆者,加麦芽、谷芽、六神曲以健脾开胃;腹泻者,加茯苓、炒白术、炒山药以健脾止泻。

方药特点:方中生甘草清热解毒、益气和中;清半夏化痰和胃、降逆消痞;干姜温中散寒,且和半夏相配有辛开散结之功;黄芩黄连清热燥湿、降逆除满;人参大枣以益气扶正、调补脾胃。

白塞病和干燥综合征

适应证:湿毒内蕴,损伤黏膜、血管和皮肤等引起的白塞病(中医称为“狐惑病”),临床以反复口腔和会阴部溃疡、皮疹、结节性红斑、目赤如鸠眼和关节肿痛等症为主症;湿热毒邪壅遏三焦,津液不能正常布散所引起的干燥综合征,临床以口眼干燥、曾有反复口腔溃疡为主症。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减。

甘草30g,清半夏24g,干姜12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赤小豆30g,当归15g。

临证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久病不愈、脾肾阳虚者,加淡附片、肉桂以补肾壮阳;热重于湿者,增加黄芩黄连用量,并加苦参、土茯苓以清热燥湿;结节性红斑者,合麻杏苡甘汤以疏风胜湿、清热散结;风湿痹阻关节者,合防己黄芪汤以益气健脾、祛风除湿。

方药特点:方中甘草泻心汤以清热化湿、和中解毒;赤小豆清热利湿、解毒排脓;当归养血活血、祛瘀生新。本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在《金匮要略》中主要治疗狐惑病。

慢性溃疡性肠炎

适应证:上热下寒、肝郁脾虚、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溃疡性肠炎,临床以反复口腔溃疡、腹痛、腹泻或黏液便,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弦为主症。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四神丸加减。

甘草20g,清半夏2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20g,大枣5枚,制吴茱萸10g,盐补骨脂12g,肉豆蔻12g,五味子12g,乌梅20g。

临证加减:腹痛明显者,可合痛泻要方以疏肝健脾、缓急止痛;口舌生疮者,合封髓丹清虚热、降心火;腹泻明显者,合赤石脂禹余粮丸以收涩止泻;阳虚明显者,加淡附片、肉桂以补肾壮阳;脾虚湿盛者,加茯苓、炒白术、炒薏苡仁健脾化湿;纳呆者,加焦三仙以消食健胃。

方药特点:本方主要用于慢性溃疡性肠炎伴反复口腔溃疡的患者,对于伴有血便且无口腔溃疡的患者效果较差。方中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骨脂温补肾阳;制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五味子乌梅收敛固涩,且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诸药共奏温肾暖脾、清热燥湿、收敛止泻之功。

真菌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慢性咽炎

适应证: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引起的真菌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慢性咽炎,以食道或咽部疼痛不适、胃脘部灼热或嘈杂、口苦口臭、泛吐酸水、打嗝、舌质红、苔厚腻为主症。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小承气汤加减。

甘草24g,清半夏20g,干姜6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大黄6g,炒枳实15g,厚朴10g,陈皮10g。

临证加减:真菌感染者,加大量生白术用量(30~50g)以健脾燥湿;咽痛者,加桔梗射干乌梅以清热利咽,生津止渴;胃胀明显者,加佛手、香橼、玳玳花以理气和胃;泛酸或嘈杂者,黄连改为萸黄连,并加乌贼骨、煅瓦楞以清肝和胃、降逆止酸;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覆花以清胃降逆;纳呆、苔白腻者加苍术佩兰、砂仁以化湿醒脾。

方药特点:处方中甘草泻心汤清热解毒健脾燥湿;小承气汤中的大黄泻热通便、推陈致新;厚朴行气除满,枳实理气导滞;另加陈皮以理气和胃。全方共奏降气导滞、泻热通便之功。

慢性唇炎和脂溢性脱发

适应证:湿热蕴脾、气血津液不能布达口唇、头皮,加之血虚风邪外袭引起,临床见口唇干裂痒痛或脱发,近期曾有口腔溃疡病史,舌红少津。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荆防、土茯苓、赤小豆当归散加减。

甘草20g,清半夏2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5g,荆芥10g,防风10g,土茯苓30g,赤小豆30g,当归15g。

临证加减:血虚明显者,合四物汤以养血滋阴;阴虚明显者,加桑椹、旱莲草、女贞子以滋阴清热;便秘者,加黑芝麻、决明子、火麻仁以润肠通便;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首乌藤、蝉蜕以养心安神、祛风止痒。

方药特点:方中甘草泻心汤清热解毒健脾燥湿;荆芥防风祛风止痒;土茯苓、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当归养血活血。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养血祛风之功。

神经性耳鸣耳聋

适应证:水饮内停、郁久化热、气机升降失常引起,临床以耳鸣耳聋、反复口腔溃疡、口苦口黏、恶心呕吐、脘痞腹胀、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为主症。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泽泻汤、升降散加减。

甘草15g,清半夏15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2g,干姜10g,泽泻30g,白术15g,僵蚕12g,蝉蜕10g。

临证加减:肝胆火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谷精草以清泻肝火;湿热内蕴者,加薏苡仁、赤小豆、土茯苓以清热利湿;脾虚湿盛者,加山药、茯苓车前子健脾利湿;肾精亏虚者,加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补肾填精。

方药特点:方中甘草泻心汤寒热并用、健脾燥湿;泽泻汤中的泽泻利水渗湿,使水饮从小便而去,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湿温化而不复聚;僵蚕、蝉蜕为升降散的主药,僵蚕清热化痰、宣郁透风,蝉蜕宣肺开窍、清热止痉。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化湿降浊,宣肺开窍之功。

湿疹

适应证:禀性不耐、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临床以皮疹呈多种形态、发无定位,反复口腔溃疡皮肤瘙痒,易于湿烂流津的渗出性皮肤病为主症。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甘草15g,清半夏15g,黄芩12g,黄连3g,党参12g,干姜6g,大枣5枚,麻黄9g,连翘15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苦杏仁10g,土茯苓30g。

临证加减:兼有瘀血者,加丹参赤芍红花以凉血化瘀;脾虚湿盛者,加山药、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湿热夹风、瘙痒明显者,加荆芥防风、蝉蜕以祛风止痒;热盛者,加石膏、丹皮、水牛角以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特点:方中甘草泻心汤清热解毒、燥湿和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的麻黄解表散邪、宣肺行水,杏仁麻黄以宣降肺气、通利水道,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生梓白皮经常缺货,可用桑白皮代之;另加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止痒。全方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

痔疮

适应证:湿热兼气虚引起的痔疮,以肛门瘙痒、灼热疼痛、乏力气短、大便带血、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症。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黄芪赤风汤加减。

甘草20g,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6g,黄芪30g,赤芍30g,防风6g,白术30g。

临证加减:便秘者,加火麻仁、生大黄、草决明以泻热润肠通便;大便出血者,加槐角、地榆炭、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疼痛较重者,加秦艽、白芷防风以清热祛湿、疏风止痛。

方药特点:方中甘草泻心汤以清热燥湿解毒黄芪赤风汤中的黄芪益气生肌、赤芍清热凉血、防风少量能祛风胜湿;另加大量白术以益气健脾、润燥通便。诸药共奏清热燥湿、补气润肠之功。

冠心病

适应证:痰湿内蕴、心血瘀阻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以发作性胸闷胸痛或心下痞、痰多口黏、面色晦暗或唇色紫绀、心悸气短、时有口腔溃疡、舌质紫暗、舌苔浊腻、脉沉涩或结代为辨证要点。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丹参饮加减。

甘草20g,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2g,全瓜蒌30g,酒薤白30g,丹参20g,檀香6g,砂仁6g,米酒60g。

临证加减:痰郁化热者,加胆南星、浙贝母竹茹,并减少干姜用量以清热化痰;血瘀明显者,加三七粉、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气滞明显者,加沉香、九香虫、荜茇以理气止痛;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火麻仁、桃仁以泻热散瘀、润肠通便。

方药特点:方中甘草泻心汤寒热并用、降气化痰;瓜蒌薤白白酒汤中的瓜蒌开胸中痰结,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米酒轻扬散瘀以行药势;丹参饮中的丹参活血化瘀,檀香、砂仁化湿行气止痛。诸药共奏燥湿豁痰、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

辨治体会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论》第158条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原方组成:甘草四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方中甘草益气扶正,清热解毒,用量较大,常用至15~30g;半夏辛温化痰和胃、降逆消痞;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且和半夏相配有辛开散结之功;芩、连苦寒清热解毒、降逆除满;人参大枣甘温助甘草以调补脾胃,使脾升胃降、中焦气机条畅。本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在《金匮要略》中主要用于湿毒内蕴引起的狐惑病,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伤寒中风误下引起的下利、痞满证。此证以心下痞满为主,兼有呕、利等症状。“痞”指胃脘胀满,或满闷,或触压后满闷,进食后易出现胃脘胀闷或嘈杂不适等;“呕”指呕吐、反酸、恶心、嗳气、呃逆等;“利”指肠鸣、便溏、便次多、大便黏腻、受凉或饮食生冷后便溏、恶食冷凉。

甘草泻心汤主要适用湿热内蕴,或病久湿从寒化,气虚气滞或病机中兼有脾胃升降不利、气机痞塞者,用此方化裁或合用此方治疗可获良效。甘草泻心汤为主的合方,可以治疗全消化道各个器官、各个部位的病变,其所治病证亦不可局限于狐惑病和痞证,常用于湿热内蕴、寒热虚实错杂或气机升降失常引起的各种疾病。(李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