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邪辨识过敏性鼻炎滞后发病探析

发布时间:2019-05-07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伏邪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晋代王叔和首用“伏邪”来解释“伏寒化温”的机制,发病以滞后、隐匿为著。后世医家将此称之为“伏发”或“迟发”。伏邪理论作为天人相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过敏性鼻炎,为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中医“鼻鼽”范畴。随着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发病率约为37.74%[1]。近年来研究显示,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过敏性鼻炎常与呼吸系统疾病交织发作,且存在滞后发病的现象[2],这与中医“伏邪致病”本质基本一致,延迟发病易加重病情,影响疗效。本文就伏邪与过敏鼻炎滞后发病相关性做一简要的分析。

从天人相应论伏邪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伏邪易受六淫邪气影响,随外界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待时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中“盖春温者,由于冬受微寒,至春感寒而触发;风温者,亦由冬受微寒,至春感风而触发”均是此意。《温热逢源·详注仲景伏气化温证治各条》亦言:“盖四时之气,皆有伏久而发者,不可不知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门》中明确将伏邪扩展为“四时外感”,认为“其受外感之轻者不能即发,皆可伏于三焦脂膜之中而为伏气”。因此,从天人相应角度来看[3],伏邪为人体不能顺应自然而致机体阴阳失调,加之触发时邪,内外相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致病因素。

气候环境因素对过敏性鼻炎滞后性发病的影响

伏邪包括伏燥、伏风、伏火、伏湿、伏毒等,且深受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环境因素属中医六淫范畴,六淫的实质和温度(寒、热)、湿度(燥、湿)、气流(风)、日照(暑、火)密切相关。

随着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空气中PM10、PM2.5、SO2、NO2等含量日渐增多,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4,5]显示,空气污染与过敏性鼻炎发病增加密切相关。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发作具有滞后效应,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鼻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炎肺癌等,而过敏性鼻炎与此常交织发生。如大气中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鼻腔、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易脱水,致呼吸异常。陈洁等[1]发现,随着湿度的增加,过敏性鼻炎门诊量呈下降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高湿度会降低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从而延缓发病时间,且湿度对该病的影响大多滞后2d。何珊等[6]也发现,低温度与低湿度会使鼻黏膜对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阈值降低,从而使过敏性鼻炎患儿症状发作的可能性增加,高湿度与高温度则使自觉症状减轻,推迟发病时间。李津等[7]通过将气象因素、过敏性鼻炎发病数和24个节气进行相关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每个节气的气象因素与隔一个节气的变应性鼻炎发病人数有较好的相关性,如,影响立春节气的温度、气压等主要气象因素与惊蛰节气的过敏性鼻炎发病人数相关系数较大,且气温越低,气压越高,隔节气的过敏性鼻炎发病率也越高,这提示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气温、气压关系紧密且具有滞后性。

过敏性鼻炎发病滞后性具有免疫学基础

过敏性鼻炎为临床常见的一类超敏反应。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诱导产生IgE并结合至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此时机体处于致敏状态,致敏状态可持续数月或更久。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相应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状态的机体,与靶细胞表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抗体相结合,启动活化信号,触发细胞颗粒,释放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导致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气候环境变化、病原微生物和各种污染等外来邪气侵犯人体,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造成连锁性的免疫反应,使体内产生的某处或多处的免疫物质堆积及其他物质的改变,形成局部潜伏性病灶[8]。作为过敏反应发病的第一步,致敏阶段少量刺激物作用于免疫系统,不足以使生物系统产生反应,却能使其对特定的过敏原刺激物产生较为强大的生理效应。这与中医学“伏邪因阳动、时邪内发”和“伏邪蛰于精亏之体”的特点颇为相似[9]。过敏性鼻炎的发生过程具有致敏和发敏两个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完全避免接触过敏原,对其潜伏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伏邪在过敏性鼻炎发病中的地位

引发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端,均与伏邪关系紧密。外感者,多因过敏原、冷热空气变化及有害气体等;内伤者,因情志、过食、过逸、药误等造成痰湿瘀毒诸多病理产物,易形成过敏体质。

1.外感伏邪是发病的重要外在条件外感伏邪由六淫酝酿,或感受天地间戾气而成。六淫既可单独伤人,也可夹时行之戾气伤人。过敏性鼻炎发作往往具有一定季节性,患者在发病之前,易反复受到六淫邪气、细菌、病毒和有害气体(如雾霾)等刺激因素的伤害,酝酿成毒,潜伏体内,扰乱脏腑功能失调。当今雾霾肆虐,肌表首受侵犯,卫气行于表,若护卫不固,腠理疏松,毒邪循经趁虚而入,隐伏于内。体内脏腑受邪气反复侵犯,致使功能失调,尤以肺脾肾三脏亏虚,水湿失运上聚于鼻,鼻窍不利而发病。

2.过敏体质是发病的内在依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发病亦与过敏体质相关[10]。过敏体质是该病发生的内在条件,决定了正气的强弱。过敏体质的形成除了先天遗传,还与情绪、饮食、生活环境等后天因素密切相关,如不良情绪、螨虫、花粉、汽车排放的尾气等,均会产生人体有害的毒素,积聚日久,形成“伏毒”,进而破坏机体平衡,机体内环境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过敏体质。

王琦教授指出,过敏体质是在禀赋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异体质[[11]],在外在因子的作用下,生理功能和自我调适力低下,反应性增强,表现为对不同过敏原的亲和性反应呈现出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和家族聚集的倾向性,形成的抗体固定在某些组织的肥大细胞上和血液中的白细胞表面,使机体呈致敏状态,但未发病。当再次有变应原侵入时,则引发过敏反应。这种变化过程与中医伏邪致病理论极其吻合。可见,过敏体质与伏邪相关,伏邪可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3.脏腑功能失调决定发病与否伏邪内生是在多种内伤疾病发展过程中因各种病理因素,如湿、热、痰、瘀等停积体内,隐匿其中,转蕴为邪气。伏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过敏性鼻炎发病内因多源于情志、饮食失宜所致的脏腑功能失调,如过饮之酒毒、过食之食积等易使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致津液代谢紊乱,水液积聚过多,为病之水毒、湿毒等。邪气在人体内蓄积日久,损伤正气,易致脾运化无力,肺宣降无力,肾失纳摄,上累及鼻,发为过敏性鼻炎,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内伏之伏风、伏热、伏湿、伏毒容易被外感六淫之邪引动,内外合而为患,并具有一定季节性。机体过敏免疫调节状态受伏邪因素影响的季节性变化,使自身免疫功能适应自然环境发生时序性改变,这很可能是过敏疾患滞后性发病的内在机制。可见,伏邪与过敏性鼻炎发病密切相关,四时伏邪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伏邪变化之间的关系,可更进一步了解机体随时令改变自身功能适应性变化的规律。

综上,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季节气候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从天人相应角度来看,伏邪乃人体不能顺应自然变化而致机体阴阳失调,加之时邪触发,内外相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致病因素。当前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空气污染严重,邪气伏藏机率明显增高,致敏状态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在致敏阶段进行干预阻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若从人体过敏免疫应答在季节环境自然状态下,分泌和产生相关免疫物质的时相特点及规律当中,系统地探讨伏邪致敏的内在免疫学机制,不仅有助于掌握过敏性鼻炎滞后发病的规律,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洁,李幼瑾,江帆.儿童变应性鼻炎气象环境因素研究.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35(14):1015-1019

[2]ZhangF,KrafftT,YeB,etal.ThelageffectsandseasonaldifferencesofairpollutantsonallergicrhinitisinBeijing.SciTotalEnviron,2013,442(442C):172-176

[3]张晓艳.从天人合一观论伏邪.中医学报,2013,28(9):184

[4]MedekDE,KljakovicM,FoxI,etal.Hayfeverinachangingclimate:linkinganinternetbased.Ecohealth,2012,9(4):440-447

[5]NicolussiFH,SantosAP,AndreSC,etal.Airpollutionandrespiratoryallergicdiseaseinschoolchildren.RevSaudePublica,2014,48:326-330

[6]何珊,牟喆,彭丽,等.气象环境因素对儿童变应性鼻炎自觉症状影响的研究.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16):1458-1462

[7]李津,欧阳昱晖,许建明,等.气象综合参数相关的不同年龄变应性鼻炎发病趋势预报.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20(11):591-595

[8]郝斌.伏气学说的源流及其理论的文献研究.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9]张扬,扈晓宇,秦悦,等.基于伏气学说探讨丘疹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新中医,2011,43(10):131-132

[10]姜峰.过敏性鼻炎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2):140-142

[11]郑燕飞,李玲孺,王济,等.伏邪致病用调体药对治疗过敏性疾病.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198-1201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袁卫玲张青青王敏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