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骧治疗暑病经验

发布时间:2020-07-09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张士骧,清代名医,字伯龙,山东蓬莱人,因父病而精研医道,服膺叶天士、王孟英之学,著有《雪雅堂医案》《类中秘旨》《本草问答》等。《雪雅堂医案》记录其临证经验,共两卷,376则医案。其中,暑病16案。

暑为六淫之一,夏季主气,人感暑邪,发为暑病。张士骧治疗暑病的医案分为暑温与暑湿两大类,现以病为纲,治法为目,纲举目张,论述其经验。

暑温治法

暑温为感受暑热邪气产生的一种急性热病,多发于夏季,起病以阳明热盛多见。

辛凉解暑,喜用鲜药

伤暑之病,热、渴、汗为典型之症。张士骧有案曰:“伤暑发热,渴汗喘促,胪胀脉虚,清暑散宜之。”胪胀,腹胀也。张士骧主张以辛凉解在表之邪,淡渗泻在里之热,治疗采用费伯雄《医醇剩义》清暑散加地骨皮、六一散。张士骧治疗暑温喜用鲜药,以鲜品富含津液,解暑清热养阴,如《雪雅堂医案》中金赛玉案以鲜芦苇根、鲜竹心、连翘壳、扁豆衣、西瓜翠衣、丝瓜皮、鲜荷叶、益元散、金银花、青蒿露等组方,方中多鲜药。张士骧组方遣药尊崇叶天士、王孟英之法,量轻味少,纵观《雪雅堂医案》全书超过14味药的医案仅2则。

暑伤气津,益气养阴

炎夏之季,体虚正亏,暑邪易乘。暑热开泄,耗气伤津,损人正气。张士骧有案曰:“脉虚身热,烦渴怠倦,汗多喘促,暑邪伤气之征,应以徐氏代清暑益气汤意化裁之。”立法益气养阴清暑,以西洋参、石斛、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敛津止汗;浮小麦固表止汗;莲子心、鲜苇根、益元散、淡竹叶、鲜荷杆清暑热。案中所云徐氏即徐灵胎也。

暑发阳明,解表清里

“夏暑发自阳明”,治法可参考张仲景治疗阳明病。《温病学》教材针对暑入阳明,亦多选用治疗阳明病的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雪雅堂医案》潘观察案载:“吸受暑热,入表中之里,发热口渴,淋秘,议通太阳以清阳明。”针对暑邪入表中之里,张士骧用五苓散加滑石、海金沙、淡竹叶、生石膏、寒水石,似为五苓散与三石汤合方。方中以大宗凉药解表清里,并佐桂枝以助阳化气,使凉而不遏,寒而不凝。

暑湿治法

暑湿为感受暑湿邪气所致的一类外感病。曹炳章《暑病证治要略》言:“病之繁而且苛者,莫如夏月暑湿为最甚。”

暑湿两解,辛凉辛温

吴鞠通遵辛温复辛凉之旨立新加香薷饮来治疗暑湿为病,张士骧师其意,其治疗暑湿医案中有3案用到此方,然原方味少,于病情有所不逮,常予加味。如黄宅小儿案,病因为受暑湿,症见发热吐泻,治疗以新加香薷饮去连翘,以扁豆皮代扁豆花,加黄芩黄连藿香、六一散、鲜荷叶;杨顺暑湿案,治疗以新加香薷饮加黄连藿香、鲜荷叶、淡竹叶、益元散。另有一案:“受暑挟湿,头昏胀,午后身热,微咳胸闷,咯痰不出,鼻塞,用辛凉佐芳香法”,治疗以新加香薷饮加郁金、青蒿、藿香、滑石、黄芩、西瓜翠衣、荷叶边,似为吴氏香薷饮与清络饮合方。

三焦辨治,清暑祛湿

张士骧善以三焦辨治暑湿之病,《雪雅堂医案》载:“暑湿内蕴,弥漫三焦,上则胸闷气促,中则苔黄、口渴、腹胀,下则足肿溺闭,议三焦分治,开太阴以通太阳。”暑湿蕴蒸,三焦见症,暑湿郁上者,可见胸闷、气促;暑湿阻中者,可见苔黄、口渴、腹胀;暑湿碍下者,可见足肿、溺闭。三焦分治,开太阴,疏补脾胃,通太阳,淡渗利湿,以三仁汤加寒水石、大腹皮、鲜苇根、猪苓、茯苓,去通草半夏竹叶。除三仁汤外,甘露消毒丹亦为张士骧常用方。三焦同治,亦有侧重,如上焦宣畅不利,可酌加芳香之品,以藿香郁金杏仁、檀香等芳香避秽,轻宣上焦。同时张士骧倡导暑湿之治,可参薛生白,言:“此薛生白先生所以著《湿温辨论》,嘉惠后学,诚非浅鲜”,张士骧博览群书,遍取众家,于此可见一斑。

暑湿泻痢,补脾祛湿

暑湿泻痢是指暑湿为病,以泄泻痢疾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病位以脾胃为主。《雪雅堂医案》载:“李,暑湿水泻,腹痛恶心,疏补脾胃,佐以祛湿和中”,以苍术、炒薏米、茯苓半夏木香、白扁豆、厚朴、砂仁、大腹皮、藿香、炙甘草白术12味疏补脾胃,祛湿和中,使脾胃健而湿邪去,泄泻止,另有李城韬案与此案治法相类。

泄、痢相类,然亦有别,治有差异。《雪雅堂医案》林玉芳案、辛少仙案均为暑湿痢疾,其病与暑湿泄泻相类,治疗以疏补脾胃,祛湿和中为主,但在此基础上酌加以金银花黄连等清热解毒之品。

暑病除有暑温、暑湿之分,因其兼夹邪气不同、新感伏邪之别,故亦可发为暑风、伏暑等,而《雪雅堂医案》中未有详论。张士骧清代名医也,学宗叶王,旁采百家,其治暑之法,承先贤而有发挥,运成方而多变化,可供后世师法。(姚鹏宇)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