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潘某,男,63岁。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易外感。
发病过程
患者于2020年1月2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畏寒、无寒战,伴阵发性咳嗽,痰少难咳,气促,无咯血,无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起病后在外院予对症治疗(用药及时间均不详),1月29日未再发热,仍有干咳、气促,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多次复查CT提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病灶吸收欠佳,考虑病毒性肺炎”。2月20日下午收住武汉雷神山医院,西医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入院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提示“双肺可见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及条索状密度增高影,以胸膜下为著”。查体:体温36.8℃,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6/71mmHg,血氧饱和度96%。入院后给予鼻导管低流量(3L/min)吸氧,配合氢氧气雾化机雾化,药物予阿卡波糖、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控制血糖。
首诊证候
2月20日中医首诊:神清,精神疲倦,乏力,口干不欲饮,阵发性咳嗽,痰少难咳,气短,以吸气为甚,活动后少许气促,无发热恶寒、恶心呕吐、胸闷气促等其他不适,纳眠一般,易醒,小便清长,夜尿约3次,大便调、质偏软。面色萎黄,眼睑淡红,四肢末端偏凉,腹软,无明显胀满或压痛。舌淡暗,苔白厚腻,脉沉细。
辨证论治
病机诊断:邪毒犯肺,肾气亏损。
治则治法:扶正救肺,兼以解毒。
处方:四逆汤加减。
熟附子10g,干姜15g,炙甘草20g,金银花10g,皂角刺10g。
服法:颗粒剂冲服,早晚2次,热水冲服。
随诊过程
2月21日二诊:患者神清,诉疲倦乏力感有所改善,四肢转温,口干不欲饮水,阵发性咳嗽,气短稍好转,夜尿次数有所减少。面色萎黄,眼睑淡红,四肢末端肤温改善,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
处理:效不更方,守方继续。
2月26日六诊:患者神清,诉疲倦乏力明显改善,口中有津液,咳嗽次数减少,痰液增多、色白质稀、可自行咳出,仍有气短,自觉吸气不足,纳眠改善,夜尿2次。面色转红润,眼睑淡红,四肢末端肤温可,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处理:患者仍有气短,考虑肾虚不纳气,中药加大服药频率,改一日3次。配合针刺疗法:取双侧太溪穴,平衡针治疗。并嘱患者平日用拇指指端按摩太溪穴100~200次,以穴位处有明显酸胀感为度。
3月1日十诊:患者神清,诉疲倦乏力明显改善,口中有津液,基本无咳嗽,无咳痰,少许气短,诉活动后有改善,纳眠可,夜尿2次,大便调。面色红润,眼睑淡红,四肢末端肤温可,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处理:继续服用前方,配合针刺治疗。嘱适当增加运动量,教其八段锦功法,每次运动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度,每周运动3~5次。
3月7日十六诊:患者神清,精神佳,无口干,无咳嗽咳痰,气短明显改善,纳眠可,夜尿1次,大便调。面色红润,眼睑淡红,四肢末端肤温可,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处理:继续配合中药、针灸和运动疗法。
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可见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及条索状密度增高影。对比前片,双肺病变较前密度稍淡薄,范围稍缩小。
按语
证候特点:本案例发病将近1个月,合并糖尿病基础病,早期有发热,后以咳嗽、气短为主。临证见面色萎黄,四肢末端偏凉,精神疲倦,乏力,口干不欲饮,阵发性咳嗽,痰少难咳,气短,以吸气为甚,活动后少许气促,小便清长,夜尿多。
病机分析:患者为老年人,合并消渴,肺肾亏虚为本,易感邪气,前期虽经过治疗后,邪毒减弱,但正气未完全恢复,故病情迁延难愈,以本虚为主,兼有余毒。肺气虚则宣降失调,故见咳嗽;肾气虚则表现为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四肢末端偏凉,肾不纳气则见气短、以吸气为甚,肾气失固则见夜尿频;肺肾亏虚,不能通调水道,则内有痰饮,故见口干不欲饮、咳痰。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均为肺肾亏虚、寒湿内蕴之象。故此病辨证为邪毒犯肺,肾气亏损,以本虚为主,病位在肺,与肾相关。
治疗思路:《类证治裁·喘证》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本案例肺肾气虚为本,兼有余毒,治以扶正救肺为主法,故选用熟附子、干姜、炙甘草以温阳益气,加金银花、皂角刺兼以宣肺祛邪,配合针刺太溪穴以固肾纳气,提高机体抵抗力。康复期可增加运动量,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八段锦功法,以增强心肺功能。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临证启发:糖尿病(消渴)患者往往容易感染,且病情迁延难愈。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认为,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职,发为男子消渴。张隐庵在《消渴论》中有云:“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因此,这类患者以肺肾气虚为本,表现为咳嗽、气促、夜尿多等症状,临证要时刻注重补益肺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以宣肺祛邪为主,后期应以固肾纳气为本。(秦新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