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持衡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皮持衡工作室专家。皮持衡教授出生医药世家,自幼得中医熏陶,从事中医药临床、教育、科研工作50余年。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对中医内科病证及疑难杂病具有坚实的辨证施治功底,尤其擅长肾脏疾病的临床辨治,专注于肾系病证的研究近40年,颇有心得,提出肾病“五论”学术思想,广泛运用临床,疗效独特。为进一步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特将其整理如下。
慢性肾病以“脾肾为本”论
脾主五脏之气而司运化,肾藏五脏之精而主气化,后天赖先天之温养激发,先天依后天之充养培育,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如《普济本事方·二神丸条》曰:“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未谷,下无火力,惟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脾不健运,气血化生无源,则肾亦不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二者生理相关,病理相系。慢性肾病虽病位在肾,然与脾关系却密不可分,皮持衡教授认为大部分慢性肾病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易招致外邪侵袭,加之后天饮食不节,寒温无制,劳倦过度,致使脾肾两伤,导致本病的发生。正如《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令周身肿满”。脾肾二脏虚损,致脾可见纳而不运,气血精微匮乏其源,脾失统摄,无力升清,谷气下注,精微不循常道,精微下陷为蛋白尿、血尿,致肾封藏失司,精微不固,清浊不分,邪毒内留,致使血肌酐、血尿酸升高。脾肾虚损,水气不化,聚水为肿。故由此可见慢性肾病以“脾肾为本”。
基于慢性肾病病机脾肾虚损气化不及的认识,皮持衡教授提出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是培补脾肾,调整脾肾气化之功用,从而达到退水肿、助生化、别清浊之目的。临床上常拟温补脾肾法,习用实脾饮加味、十全大补汤加巴戟天、补中肾气汤(
慢性肾脏病发病“虚、湿、瘀、毒”之病机论
慢性肾脏病以脾肾虚损为本,日久可因虚致实,正如《华佗·中藏经》云:“肾气虚则水气散于皮,又三焦闭阻,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明确指出慢性肾病日久,可致使三焦气化失司,水谷精微化生输布失常,瘀滞经脉,经久不去,酿生浊毒、瘀血。故提出慢性肾脏病病机“虚、湿、瘀、毒”论。
1.“虚”以脾肾亏虚为本,牵涉他脏
《素问·评热病论》中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虚损日久,必害少归阴,伤及五脏,穷则及肾。而肾者主水也,肾气虚则无力制水,水湿反浸渍于脾,水湿困脾,暗耗脾气,健运无力,致使脾肾两虚。肾气亏虚,精微妄泄不固,髓海不充,气化蒸腾无力,如在肺表现为呼吸不调、在心为水火不济、在肝为水不涵木;中焦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气机升降失调,亦无力布散津液濡润他脏,上两者均可导致他脏虚损不足。
2.“湿浊”内蕴,其源有三
湿浊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常贯穿于慢性肾脏病的始终,其来源有三,一曰虚,二曰瘀,三曰外感。
《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肾虚损,失却运化蒸腾之功,水谷不从正化,反聚水为湿,停谷为滞,酿生湿浊;或平素嗜食肥甘生冷之品,长期服用激素制剂,助湿生痰,临证常喜用平胃散、
3.“瘀血”内阻,源于虚、湿、郁
慢性肾脏病常久病入络,“瘀血”内阻,其源也有三——虚、湿、郁。因虚致瘀有四,一者脾虚致瘀,如《血证论》曰:“脾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胃,外灌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畅四旁者如是;血即随之运行不息”,明确指出当脾转输气机不利时可出现瘀血证,常选用归脾汤加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有云:“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且《
《杂病源流犀烛·诸变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致六郁之病生焉”,明确指出脏器虚损不足是郁病发生的根本,加之思虑过度,郁乃生。《灵枢·百病始生》有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正说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针对此证型,常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4.“毒”邪弥漫,内外之别
慢性肾脏病后期“毒”邪弥漫,其“毒”有内外之别,“毒”可内生,也可外受。慢性肾病内毒的产生多与脾肾虚损相关,肾主分清泌浊,脾肾亏虚,无力泄毒,毒邪内积不去,加之脾肾亏虚,三焦气化无力,湿浊不化,荼积成毒,常选用化裁三仁汤、
慢性肾脏病多由妄用“补品”及有毒药物而来,《诸病源候论》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药物性肾损害已成为慢性肾病发病的一个重要病机,临床上使用关
多途径治疗与治法交替论;力推“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原则
1.多途径治疗
慢性肾病病程经久不愈,病情错综复杂多变,既不可单纯扶正,也不可一味攻邪,必须兼顾多脏多腑,驱邪与扶正并行,对于此单纯的汤药制剂已不能满足病情的需要,故皮持衡教授提出多途径的治疗方法,如口服汤药合用中成药制剂、口服汤药合用静脉给药、口服汤药合用保留灌肠,病情较重者常选用口服汤药、静脉给药、保留灌肠3种治疗方法同用,其疗效往往能数倍于单一途径的治疗。临床尚有部分患者可选用
2.治法交替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间者”谓之多也,相兼也;“甚者”谓之少也,独盛也。原意是指出病证轻浅者,标本兼治;病证急重者,标本单独施治,或本急者治其本,或标急者治其标,治以求之精专,增强疗效。张志聪在《
基于上述理论的支持,又考虑到慢性肾病复杂的病机,皮持衡教授提出交替给药的原则,如“补泻交替,扶正祛邪”、“敛散交替,摄精散邪”、“养阴温阳交替,平衡阴阳”、“
方药择用谨守中药“药性理论”
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对中药药性及药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与研究,许多中药潜在的功效被挖掘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使药物的应用更具指向性。然皮持衡教授指出,现代药理学对方药的分析过于局部及片面,不能把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师选方择药的标准,选方择药仍不能脱离中药的“四气五味”及中医的辨证论治及整体观,但对于现代医学也不应全盘否定,应该保持选择性吸收的态度,如现代医学在生化指标方面就明显优于中医学。对于此,皮持衡教授特别推崇
善后调理“重视脾胃”论
《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有云:“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基于此,皮持衡教授认为慢性肾病先天之本既损,唯有调理脾胃才有出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以后天可补先天,温脾阳亦能一定程度
《医门法律》有云:“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皮持衡教授认为慢性肾病肺卫亏虚,藩篱不固,增强抵抗力、防止外感病须借助胃气,因胃气为卫之本,卫气来源于中焦,胃气强者卫气始固。故提出:“未病和脾,已病理脾,善后益脾”的原则,即病轻、病缓、“无症可辨”时则治本调脾胃;病重、病急时,健运脾阳更当顾护脾胃;病之后期、恢复期,防外感、复正气亦当助益脾胃[3]。因此,顾护脾胃应贯穿于整个慢性肾病的治疗过程中,临证时常选用参苓
参考文献
[1]倪秀琴.皮持衡对“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解读.江西中医药,2017,48(1):22
[2]王茂泓,高生.张小萍教授治慢性肾衰竭重在脾胃学术思想简介.新中医,2010,42(10):134-135
[3]皮持衡.皮持衡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21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李福生王茂泓吴国庆罗学文皮持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