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治疗肾性水肿探析

发布时间:2019-09-29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风药是中华传统医药概念中,具有升散、通行等特性,用以疏散内外风,主治风邪致病的药物。水肿是肾病的常见病症,其多因风寒湿外侵入里,脏腑水液代谢功能失调,津液运行不畅,水湿停聚而致,其中风邪是导致肾性水肿的重要病因,因此临床辨证施用风药可较好提高临床疗效。目前关于风药的临床功效,当代医家有一些发掘运用和发展创新,但仍缺乏系统性的论述,笔者通过发掘经典记载,从多角度对风药在肾性水肿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系统而较详细的阐述,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现就风药治疗肾性水肿的机理探讨如下。

肾性水肿

1.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

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肾性水肿”病名,应属中医学“水肿”范畴,《灵枢·水胀》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1]。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肾脏与水肿病之间的关系的认知已经较为明确。

肾性水肿多与感受外邪、久病正虚等病因相关,而以上病因作用在肺、脾、肾诸脏,导致肾性水肿的发生,诚如喻嘉言所云:“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曰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合,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可以看出,肾性水肿与脏腑功能障碍、水液转运输布异常有关,其中肾为关键;从病机而言,肺失宣发肃降,脾失运化布散,肾失气化开阖,三焦枢机不利,诸脏病变致气血水三者状态异常而致水肿[2]。

2.肾性水肿与风邪

风邪为肾性水肿主要致病因素,关于风邪与肾性水肿的关系,古时已有论述,《黄帝内经》称风邪所致肾病为肾风,“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言肾风以水肿为主要表现,《伤寒杂病论》曰:“风病,面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袭人,常挟寒、湿等邪气相兼为害,作用于肺、脾、肾诸脏,脏腑水液代谢功能失调,津液运行不畅,水湿停聚而致肾性水肿[3]。

风药

1.风药的内涵与外延

风药之名首载于宋代《扁鹊心书》,金代张元素提出了风药的概念,其发挥《黄帝内经》中关于药物气味厚薄、寒热升降的理论,创立“药类法象”理论,提出风药属“风升生”一类,为味之薄者,是具有质轻味薄、禀性轻灵,且具有升散、走窜、宣通、透畅等功效的药物,临床上可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内外风诸证[4]。风药一词为后世医家所沿用,并对风药内容不断补充,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言:“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即言其具有升浮、发散、条达、舒畅等特性,如此还可以纳入其他具有此类特性的药物,扩大风药范围。

2.现代风药分类及作用

现代中医学理论按功效对风药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为祛风药,以疏散外感风邪为主;二为治风药,以祛除外风、平息内风为主,主治各种内、外风相关病证的药物[5]。现代诸多医家认为“风药”具有祛风、升阳、升清、息风、解郁、除湿、助行气血、发散郁火、引经、开通玄府等功效[6]。

综上所述,“风药”既以“风”冠名,即言其具有类似风木的属性,其功用特点,可以用“升、散、透、窜、通、动”加以概括,在祛除外感邪气、宣通人体脏腑经络、引各经诸药直达病所、调畅气血津液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风药在肾性水肿治疗中的作用

1.风药透散,宣肺疏风

水液蒸腾气化失常虽多与肾脏相关,然水肿病发病之初则与肺受外邪之因关系密切[7]。肺为水之上源,主气,通调水道,但易受风邪侵袭,致肺气宣肃功能失常,不能通调水道,以致风遏水阻,水湿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肾性水肿患者病久,正气愈虚,易感外邪,则水肿愈重,此时用风药当属正治,故常用风药以宣肺疏风以行水[8]。风药多辛味,辛则能散、能行,且风药质轻味薄,禀风之开泄、木之舒展升发之性,其气四达,向外透散作用尤为明显,故能宣散祛邪,在肾性水肿治疗中能促进肺气的宣发,并可调节卫外之气,以达畅气、化水湿痰饮、宣发外邪的目的。

2.风药主行,祛风胜湿

湿邪亦可导致肾性水肿的发生,其病因可为感受外邪,湿从外受,或为脏腑功能障碍,多因脾肾功能失调又为湿邪所困,致水液转运输布异常,湿自内生。湿性黏滞难去,为肾性水肿的常见病理因素,在疾病衍变的过程中,风邪与湿邪亦常相合为患,使病机更加复杂,增加病情诸多变化致病程愈长,而临床中如正确运用风药则能发挥风、湿双解的功效。风药多味辛性温而燥,轻清透散,温能宣通,可畅达肺气,宣畅气机,驱邪外出,且风药味辛有醒脾助运之力,鼓舞脾阳,振脾运化水湿,同时助肾化湿,鼓舞肾气,使水湿得以蒸腾温化,胜湿利水,祛除在表里之湿邪,即所谓“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9]。

3.风药走窜,祛风活血

性水肿瘀血为病亦属多见,如《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记述:“水结亦病血”,即水结与瘀血可相互为病,两者互为因果,国医大师颜德馨认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而难治的肾性水肿,常存在水瘀互结的因素,致使病机复杂,病症多变,久之水肿缠绵难愈[10]。历代医家多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而今人提出“治血先治风,风行血自通”,指出血与风关系密切,所以祛风活血也是治疗肾病水肿的重要方法之一。风药多味辛性温而走窜善行,辛则能升散行窜,散外邪同时振奋人体气机,助气行血,气行则血行,温则能宣通经脉且鼓动阳气,活跃血行,则无阴血凝滞之弊,以疏通脏腑经络之气血,畅达气血运行,如此既可防血因邪侵而滞,又可使邪因血行而灭,进一步发挥祛风活血作用。

4.风药升阳,益肾除湿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是人体真阳鼓动蒸腾的起点,下焦肾阳推动体内水液蒸腾气化的有序运动,同时与肺脾功能失调形成的水肿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肾阳在肾性水肿形成过程亦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若下焦肾阳虚损,不能主持水液蒸腾气化的升降运动,水湿蓄积于体内,则易致水肿;另一方面,水、湿皆为阴邪,易伤人体阳位,水性寒凉趋下,湿性重浊黏滞,抑气而不化,困阻内滞,阳气渐耗,肾失温煦之职,不能温化内外水湿,致其进一步遏制阳气,形成恶性循环。肾性水肿病程较长,患者往往表现为阳气不足,故补肾阳为治其重点,补肾药物甘温厚重,有壅滞气机之弊,临床中于补肾药物中可适当加入一两味风药,其既具通阳之性,能通达阳气,振奋气化以胜湿,又可借其轻扬、升散之性可使补而不滞,使阳气当升则升,即借风药轻灵之性,助肾阳上蒸。

5.风药主通,搜风通络

传统中医理论指出,络脉是气血津液代谢的重要通道,邪客络脉则易使其功能紊乱而致气血运行和津液输布失常,发生一系列络脉病变。肾病水肿常反复消长,病程长久,久之肾络瘀阻,致气血津液难以输布,水湿难消,从而加重水肿,故络脉瘀阻也是贯穿于肾性水肿病程的一个病理因素[11]。风药主要通过虫类风药发挥通肾络的作用,《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虫类药“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之说,前人有“风邪深入骨骱,如油入面,非用虫蚁搜剔不能为功”,故用其以达搜风通络的目的,虫类药善通行走窜,疏逐搜剔,通达经络,用于治疗诸多病因引起的经络郁闭不通、气血瘀滞,可以直达病所,剔除阻塞于络脉中之瘀滞,通络利窍,化瘀散结,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络脉和畅,使之向愈。

6.风药主动,行气利水

中医理论中认为“气之所至,水亦无所不至”,“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指出人体之气能推动体内水液的转运输布,以维持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其太过与不及表现为气虚则无力推动,气滞则不能行水,皆可致水肿病变;水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故水液运行失常,又往往导致气滞不行与阳气亏虚,即所谓“水停则气滞”,二者互为因果,使水肿更加缠绵难愈[12]。因此,治疗肾性水肿应用行气利水之法同样重要,“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亦化也”,若人体气机升降协调舒转,则脏腑气机畅顺,如此则水液自行,水湿即可循经正常转输。风药味薄质轻,其性升浮发散,具有畅达一身气机、振奋人体气化的作用,领气流动,使气机通调,机体气血津液行而不滞,体现了风药的灵动特性,故风药可疏导诸脏腑气机,发挥行气化湿的作用,此即“气化湿亦化”。

7.引经报使,孤立水势

张元素在其著作中指出诸多药物可做引经之用,其中风药占之比例很高。李东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脾胃论》中提出:“肾肝之病同一治,以俱在下焦,非风药引经不可”,临床上在诸多方剂中加入大队风药,引经直达病所以发挥增效作用,乃是灵活运用风药引经的典范,对后世医家运用风药影响甚大。风药轻扬发散,善上行且走而不守,具有导向作用,最宜做引经之用,能有效引导药气直达病位,发挥“定向”治疗的功效,故在肾性水肿辨证施治过程中根据经络脏腑的不同特性酌加各经引经风药,如肺经之蝉蜕,脾经之升麻,肾经之独活等,引诸药入经,则可疏通肺气,助脾升阳,鼓动肾气,通利三焦水道,以达治疗肾性水肿的目的。

综上所述,风药以其祛风、行气、活血、通络、引经等功用特性,在肾性水肿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前人认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风药的证治规律,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而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唐·王冰,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96

[2]叶太生.《金医要略》水气病气、血、水三分辨证探析.国医论坛,2004,19(5):2-3

[3]候海晶,王永生,卢富华.“风能胜湿”理论在肾性水肿的应用.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5-7

[4]王振春,罗再琼,罗欣雨,等.从象思维的视角认识风药及其性能.时珍国医国药,2016,27(5):1166-1167

[5]陈学勤,林圣远.试述风药含义及其临床应用.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6,17(12):958-960

[6]张晓阳.浅论风药.国医论坛,2003,44(3):227-229

[7]王筝,熊绍云,王萱,等.赵玉庸从肺论治肾性水肿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1108-1110

[8]张菊,胡久略.风药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河南中医,2009,29(5):506-507

[9]张远哲,沈涛.浅论风药在湿病论治中的应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3):29-30

[10]刘朝臣.从瘀论治肾性水肿.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2):58-59

[11]吴以岭.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疑难病杂志,2005,4(4):213-215

[12]陈磊鑫.刘春莹治疗肾性水肿经验.中医杂志,2011,52(16):1427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高红旗支勇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