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贵教授是第三届
地耳草
地耳草又称田基黄,为藤黄科植物的全草。味苦,性平,归肝、胆经。功效利湿退黄,清热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耳草提取物具有抗病毒、抗肝损伤作用,其能降低ALT、AST活性,同时还减少了肝细胞的变性与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起到保肝作用。
垂盆草
垂盆草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干燥全草。味甘、淡,性凉,归肝、胆、小肠经。功效清热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垂盆草具有
龙胆草
龙胆草为龙胆科植物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草具有抗氧化作用,其提取物能提高肝组织SOD的活性,降低肝组织MAD含量。
“三草”治肝病
地耳草、垂盆草、龙胆草三药均归肝、胆经,且功效及主治相近,加之药理研究表明其对肝细胞均有保护作用,故临床上李佃贵教授常将三药相须为用。中医从性味功能层面出发,可知三药起到清热化浊、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黄疸的作用。药理研究认为三药有保肝、降酶、
临床案例
校某,女,44岁,2018年4月19日初诊。诉右胁肋部间断疼痛不适2月余,加重5天。患者乙肝病史20年,刻下见:右胁肋部疼痛不适,周身乏力,双下肢轻度水肿,寐欠佳,大便质黏,日行3~4次,小便黄,舌质红,苔根部黄腻,脉弦细滑。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肝功能:ALT449u/l,AST150u/l。
诊断:(湿热内蕴型)胁痛(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
患者述服药15剂后二诊:胁肋疼痛减轻,乏力症状有所好转,仍有双下肢浮肿,寐欠佳,大便日行2~3次,小便颜色减轻。舌质红,苔根黄腻稍厚,脉弦细滑。原方基础上加鸡内金12g,
21剂服完后三诊:患者胁肋部疼痛基本消失,双下肢轻度浮肿,大便日行2次。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并在河北省中医院查肝功能:LT180u/l,AST90u/l。嘱患者继服上方2月以巩固疗效。后期随访,患者未见胁肋疼痛等症状,并且经化验肝功能已恢复正常。
按:本例患者胁肋疼痛,大便黏,小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湿热浊毒内蕴之征象。故李佃贵教授以清热除湿之法以化浊排毒,从而达到保肝的目的。故选用地耳草、垂盆草、龙胆草、茵陈等药清热化浊,护肝降酶。考虑患者乙肝病史20年,邪气日久耗伤正气,李教授遵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传变原则,故加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