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一病 疏肝血而调畅可助退黄
发布时间:2018-07-3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小 中 大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蒲某,男,37岁,2012年6月15日初诊。
面色暗黄,神疲乏力,
腹胀,大便黄,2-3次/日,纳一般。有慢性乙肝病史10年余,在本院住院治疗,曾因昏迷行“人工肝”治疗。舌红,苔薄黄干,脉弦。西医诊断:慢性乙肝;中医诊断:黄疸。治法:利湿退黄,健脾益气。处方:茵陈30g,溪黄草30g,鸡骨草30g,大黄10g,茯苓15g,白术15g,丹参15g,大腹皮15g,板蓝根15g,北芪30g,白茅根30g。服3剂后自觉尿清,纳可,精神稍佳,仍腹胀,偶有腹痛,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查:GLU3.77,ALT42,AST79,r-GT217,ALP202,TP59.6,ALB30.8,A/G1.19,TBIL186.7,DBIL119.9,IBIL66.8,TBA103.5,RBP12.8,SOD258.8。守上方,加砂仁10g以加强行气、加石斛10g以顾护胃阴,共七剂。6月25日查:GLU4.47(正常),ALT47,AST71,r-GT231,ALP228,TP65.6(正常),ALB35.3(正常),A/G1.29(正常),TBIL126.8,DBIL92.3,IBIL34.5,TBA141.3,RBP17.4,SOD227.8。患者诉症状明显缓解,大便日2次。守上方7剂。7月3日四诊时面色如常,大便略稀,TBIL降至53.2,其他黄疸指数也基本正常,在上方基础上加厚朴10g,以加强行气除湿。七剂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8月份查肝功能,TBIL降至19.2.
【组成】茵陈30g,溪黄草30g,鸡骨草30g,大黄10g,茯苓15g,白术15g,丹参15g,大腹皮15g,板蓝根15g,北芪30g,白茅根30g
【功效】利湿退黄,健脾益气
【主治】黄疸
【组方原理】黄疸一病,临床虽有“急黄”、“阴黄”、“阳黄”之分,但在病机上均与“湿”有关,《金匮要略》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侵犯脾胃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浸溢肌肤而然,兼寒湿则为阴黄,兼湿热则为阳黄,热毒盛则为急黄。然而,在临床上,三者之间有时并不一定有严格的区分界限,有时三者还可以因邪正的关系而发生转化:湿热蕴结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发为急黄;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因此,沈师创本方,作为黄疸治疗的基本方,无论阴阳,均可加减使用。沈师根据黄疸的治疗原则“利湿退黄”,兼顾健脾益气,一方面脾健则湿邪易去,另一方面是因“知肝传脾,必先实脾”。其中茵陈、溪黄草、鸡骨草三味药为沈师治疗黄疸之常用药,且剂量往往较大,为本方中“利湿退黄”之主药;大黄通便泄肠腑郁热,北芪、茯苓、白术、大腹皮健脾益气除湿,加强利湿,以助退黄;板蓝根解毒以退黄;白茅根应张仲景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意,利小便以退黄;丹参活血化瘀,防疫毒之积聚,疏肝血而调畅,可助退黄。纵览本方,有“茵陈蒿汤”之意而无栀子之苦寒,有“茵陈术附汤”之意而无附子之辛热,故可随症加减而使用于阴黄、阳黄甚至急黄的临证治疗。
【加减运用】
阳黄热重于湿证,如胁痛较甚,加柴胡、郁金、川楝子、玄胡疏肝理气止痛;热毒内盛,心烦懊侬,加黄连、龙胆草增强清热解毒作用;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半夏和胃止呕。
阳黄湿重于热证,如湿阻气机,胸腹痞胀,呕恶纳差较著,加苍术、厚朴、半夏健脾燥湿,行气和胃;如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宜先用小柴胡汤疏肝解表、清热利湿。
阴黄寒湿阻遏证,脘腹胀满,胸闷呕恶显著,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健脾燥湿,行气和胃;胁腹疼痛作胀,肝脾同病者,加柴胡、香附琉肝理气;湿浊不清,气滞血结,胁下癥结疼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加服硝石矾石散,以化浊祛瘀软坚。
急黄疫毒炽盛证,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凉开透窍;动风抽搐者,加钩藤、石决明,另服羚羊角粉或紫雪丹熄风止痉;衄血、便血、肌肤瘀斑重者,加黑地榆、侧柏叶、紫草、茜根炭凉血止血;腹大有水,小便短少不利,加马鞭草、木通、白茅根、车前草,并另吞琥珀、蟋蟀、沉香粉通利小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