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王承德教授担任总主编、董振华教授主审的《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不由得眼前一亮、心里一惊:一套书17册、413万字,数量之多惊人;65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235名学者参与的写作队伍,阵容之大惊人;三位
守正固本完善风湿病学术体系
中医风湿病学的核心是什么?说来是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说文解字》中已有“湿病”的注解,《汉书·艺文志》中已有“风湿之病”的描述,《
探颐求索谋求风湿病发展新路
中医风湿病的诊疗要走什么样的路子?说来是个比较敏感和必须正视的话题。说它“比较敏感”,是因为它涉及中西医两家的微妙关系及其在中国医疗中的地位之争。说它“必须正视”,是因为疾病谱和医疗格局的不断变化,使包括风湿病在内的中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譬犹酿酒,西医建厂晚、速度快,产品香型单一,厂址在闹市街头,只要贴上不同的标签,就能让人一目了然;中医年湮代远,香型众多,厂子还在巷子的深处,即便沾唇醉人,却很难通过直觉使常人立刻辨析出清香、浓香、酱香来。这种名与实、知与行上的差异,势必会导致同一病人在中西医就诊对接上出现诸多尴尬。面对这一现实,《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借水行舟,直接采用西医病名,一改惯用的“中西互训”的串联为二者携手同步的并联,巧妙地找到了二者的切合点、拉近了表述上的距离,不仅减少了传导中的一些摩擦和消耗,而且增添了应用中的同享与共荣。与此同时,他们不忘“名同姓不同”的原则,竭力张扬中医在诊疗风湿病中具有个性化特色的高招、妙招、绝招,大写中西医诊疗过程中可以互补的中医贡献:精准论其治,或立点打圆,或围魏救赵,或结网捕鱼,或釜底抽薪,用药如用兵;辨证论其法,或清热
团结奋进培育风湿病传承人才
《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带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说来是个重要的和值得思考的话题。说它“重要”,是这套书的作用已超出了书的本身,它的背景、立意和目标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互动、协动、联动的趋势将锐不可当。说它“值得深思”,是这套书体现出的国内诸多知名中医风湿病专家通力合作的团队意识和由此产生的人才培养上的涟漪,将带来不寻常的连锁反应。轻敲琼琚细听声,《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告诉人们的是,我国现代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发展道路,最成功的经验就是从人才建设、团队建设上取得突破的,是几代中医人在艰苦卓绝、拼搏奉献、无缝衔接、薪火相传的报团取暖精神哺育下完成的。路志正的燥痹论、焦树德的尪痹论、谢海洲的扶正治痹论、朱良春的顽痹论等老一辈人的创造和影响力,奠定了这个学科的基础,带出了像王承德教授等这样一批专门人才。王承德教授“在担任第二届、第三届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以来,风湿病学界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活动丰富,全国同道在整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据经以洞其理,验病而司其义’,按尊崇经典、注重临床、传承创新的思路,参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路志正序》),把一个只有20多人的队伍发展成具有400多人的团队,将风湿病学科建成了全国重点专科,其表现出的非凡组织能力和高粘度的亲和力是有目共睹的。这个团队中的一批老将,卧薪尝胆、率先士卒,在全国范围内燃起中医风湿病学科振兴的星星之火,发挥了卓越的表率作用,不少人都担纲了《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中的主编职位;这个团队中的一批中年专家,披挂上马、冲锋陷阵,在各自的岗位上挑起大梁为中医风湿病搭台唱戏,发挥了可贵的献身作用,不少人都扮演了《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中的主演角色;这个团队中的一批青年学者,勇于创新、敢于作为,在医教研工作中不断刷新着中医风湿病继往开来的屏幕,不少人都成为《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中大显身手的新秀。一套书,是一面旗帜,聚集了全国的一群兵;是一盏灯塔,照亮了身边的一片人;是一个课堂,培育出学科的一队精兵强将;是一支号令,鼓动起中医的一场头脑风暴。书中展现出的这种中医药界团结、老中青合力的风貌,具有积极的清心提神、培补励志作用。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是王承德教授率领风湿病学界的顶尖专家们用心用意奉献给社会的一部资料丰富、内容扎实、经验宝贵的鸿篇巨制,尽管努力去学习它、琢磨它,走马观花之中也很难尽见其真容,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只能杂议一番。要真正看清它、读懂它,掌握其中的精髓,就必须驻马嗅花、下马触花,用功夫去做点研究工作。相信,热爱它的读者一定会兴致勃勃地走进这座鲜花夺目的大观园,去品味花的芳芬、感知书的温馨、享受隽美的中医礼赞!(温长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