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路志正经验方木土和合汤有疏肝解郁,理脾和中功效。主治肝脾失和的胁痛,来源于小柴胡汤和四逆散。由党参12克,柴胡12克,黄芩8克,佛手10克,郁金12克,炒枳实12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组成。小柴胡汤中柴、芩并用,可疏利枢机;柴、芩与姜、夏又成辛开苦降,可宣畅三焦;再配参、枣、草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之剂。四逆散用柴胡疏肝利胆、透达阳郁,枳实降胃导滞、行气散结,二者一升一降,运转枢机,透达阳气;芍药平肝养营,甘草补中益气,二者一柔一缓,调和肝脾。四味相伍,使邪去郁开,气血调畅,清阳得升,四逆自愈。本证虽为邪陷少阴,阳郁不达,而治从肝考,乃因肝木条达,主疏泄气机之故。后世疏肝诸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变化而来。
路志正从临床经验出发,将二方合一,加佛手、郁金疏肝解郁,理气和中,而佛手和郁金亦可单独熬粥以作食疗,药性平和,不伤正气。
临床加减:肝木横逆、乘犯中焦戊己土,致肝脾不和证或肝气犯胃证,路志正统称之为木土失和,两证均属木旺乘土,均可出现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等肝郁气滞表现,但因脾胃各有不同生理功能,肝木犯脾土与胃土的临床症状又各有不同。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因此肝脾不和证除见肝气郁结表现外,兼见腹胀、泄泻等脾运失健之症状;胃主受纳,其气主降,而肝气犯胃证除肝气郁结的症状外,还常伴有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呕吐等胃气上逆的表现。此木土失和,在临床上或单独出现或与他病兼夹并见,必然应有通治之法以应对。
路志正临证中常说,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已能做到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寒温得适,而与之相应的工作紧张、节奏加快、压力增大、欲望无边所带来的情志问题越来越多了,人们往往急躁易怒,忧思焦虑,时而怒气冲天、时而郁郁寡欢。由此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于脾胃,而成木土失和之肝气乘脾或肝气犯胃证。这种情况常出现在西医所称之抑郁状态。临床应用木土和合汤治疗此类患者常获良效。
验案
李某,女,57岁。诉左胁刺痛,稍一岔气即发作,达5~6年之久。见噫气连作、频频欲吐,纳食则痛、气上冲胃则呕吐清水,气攻少腹,则得矢气痛止,渴不欲饮,夜卧需以枕压左胁,始能少寐,否则心烦欲吐,通宵难眠,至黎明方减轻,常烦热汗出。
望诊:面见浮华,目无神采,肌肉瘦削。
闻诊:语声低微少气,舌淡红无苔。
脉诊:左手微细欲绝,右沉细无力。
诊断:胁痛(肝郁气滞,脾胃失调)。
治则:和肝胆,调脾胃,降逆气。
方药:柴胡汤与四逆散加减:台党参、竹柴胡、清半夏、陈佛手、炒白术、杭白芍、炒枳壳、紫丹参、明郁金、生姜3片为引。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脘痛大减,睡眠亦增。唯左胁攻刺隐痛,呕吐清水如故,舌淡无苔,脉左沉细濡、右沉弦,治疗以温中降逆,和肝调胃:川朴、佩兰后下、清半夏、茯苓、吴萸、草蔻仁后下、陈佛手、炒枳売、杭芍、川楝子、明郁金、醋香附、黄连。3剂,水煎服。
三诊:左胁攻刺隐痛大减,呕吐清水亦止,夜卧亦能左侧卧,唯左胁按之欲吐,胃脘仍时隐痛。舌红质淡,脉右沉弦,左细弱。予方药:党参、旋覆花(包)、赭石(先)、清半夏、吴萸、川连、草蔻仁、川楝子、郁金、杭芍、香附、瓦楞子粉包。2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药,呕吐清涎止,能两侧卧。胃脘痛未大作,唯一按左胁仍噫气欲呕,时心悸,不欲饮,舌质紫滞,苔已渐生,为胃气上布之征,左边白腻、右边淡白,脉左沉细、右沉而小弦,拟以温胆汤加味:党参、青竹茹、清半夏、茯苓、陈佛手、竹柴胡、炒白术、炒枳实、草蔻仁(后)、生牡蛎(先)、生甘草、生姜2片为引。10剂,水煎服。
五诊:诸症均减,左胁按之不再噫气作呕,食欲增,睡眠亦安。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唯时心悸。舌质红,苔淡白,脉左沉细,较前少有力,右沉弦。方药:青竹茹、清半夏、茯苓、陈佛手、炒白术、炒枳売、生牡蛎(先)、生甘草、越鞠保和丸(包)。
胁痛致病因素有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其病变主要在肝胆。临证所遇胁痛证,多有夹杂,难有单纯如书中所言,此例胁痛,历时5载,证属难调,木郁伤中土,脾胃升降失司,故路志正立足和肝胆,调脾胃,两条主线,取法工稳,堪称胁痛治法之范本。(张维骏高荣林)
来源:中国中医报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