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邓玉霞
“胆战心惊”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成语。形容因害怕而胆乱颤、心发慌。成语到底出于何处,有人说出自元朝的折子戏《碧桃花》:“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也有人说出自明朝吴承恩《西游记》“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现实生活中,“胆战”真的会“心惊”?
其实人们早就发现遇到害怕的事,会感觉胆在颤,心也在抖。为什么会这样?西医告诉我们,胆和心是两个关系紧密的人体器官。在人体解剖学上,心脏和胆囊的神经支配在胸4~5脊神经处存在交叉,当胆囊有毛病时,会通过胸4~5神经反射引起心脏冠状动脉收缩,诱发心脏疾病。反之,心脏的毛病也会通过此神经反射波及胆囊。这也是为什么胆囊手术不慎可以导致心脏骤停、心肌缺血疼痛会表现在胆囊区域的原因。同时,胆囊储存的胆汁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及胆酸,他们都是兴奋迷走神经的物质,任何原因引起胆囊病变,使血液中胆红素和胆酸浓度增高,都可以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抑制心肌细胞子能量代谢,降低心脏功能。西医上把这些现象叫作“胆心反射”“胆心综合征”。
中医很早就发现心和胆有亲密的关系。中医经络理论对此做了很好的阐释,在几千年前就认识了“胆心反射”这一现象,并为此做了理论总结。在中医理论里,经络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的神秘通道,它纵横交错,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起着运行全身气血、濡养机体、沟通人体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作用。
足少阳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中重要的一支,胆经是从头部绕往身体侧面,并达到脚尖的一支非常长的经脉。它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脉络、经别、经筋在行走通路上的许多部位都有交互贯通,这使胆与心有了扯不断的密切关系。胆与心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原因就在于此。
明白了这些道理,就知道“胆战”真的会“心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胆囊区或上腹部疼痛,检查没有发现肝胆或上腹部有问题,那一定得考虑会不会是心脏的毛病;患胆囊炎、胆结石时,也要注意保护心脏,因为胆囊疾病完全有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医生给病人做胆囊手术时,一定得手法轻柔,否则可能会因为手法粗劣刺激胆囊,引发心脏意外事件。
在日常保健上,更应注意胆和心之间的关联。心脏病患者,即使没有胆囊炎,也不可以过度食用刺激性饮食和油腻饮食,也不可以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食。(邓玉霞)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