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凌介分期辨治黄疸经验
发布时间:2017-03-02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小 中 大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罗凌介(以下尊称“罗老”)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海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海南省名老中医。罗老从事中医临床40余载,在治疗黄疸方面经验丰富,主张:①分期辨治,灵活用药;②内治外调,注重保养。创制了“急肝二方”作为治疗黄疸(阳黄)的基本方。恢复期以“慢迁肝方”为基础方。且在治疗黄疸过程中,罗老强调“内治外调,注重保养”,每每取得良效。现与同道分享如下。
黄疸病因病机
罗老认为,黄疸主要是由湿热之毒侵犯人体所致。该病多缘于患者受疫毒、药毒、酒毒所伤,或失治、误治,或患者素体虚弱、嗜食肥甘厚味、情志所伤等,湿热蕴遏于中焦脾胃、留滞肝经,熏蒸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胆汁不循肠道,上熏头目,泛溢肌肤,下注膀胱,故临床表现为目黄、身黄、尿黄;因胁肋为肝之所布,故可伴见胁痛;黄疸早期合并表证者,多因外邪袭表,郁而不达,湿热蕴结中焦,故除黄疸外,常并见恶寒、发热等表证;湿热之毒内侵气分,留恋不化,正气渐伤,正不胜邪,邪入血分,血行不畅而成瘀,可见其黄色晦暗,舌见瘀斑或瘀点或夹青见紫,更有甚者,热毒入血,而致衄血、发斑等。脏腑功能失调,肝胃不和导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肝郁气滞,木郁土虚,脾胃运化失司故见食欲不振、肢体乏力等;久之热郁而化火,内外之热(火)结合,使肝经湿热蕴结成毒,导致肝阴耗损,终损及肾阴,可见口干、腰膝酸软等;另有感受寒湿之邪,或素体阳虚,或病久阳虚,湿从寒化,黄疸多晦暗不泽,伴有神疲乏力、肢冷等表现,此类黄疸多为阴黄[1]。所以肝经湿热之邪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瘀和毒也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2],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故本病复杂多变,病程迁延。
现代医学中,黄疸多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当血清总胆红素波动在17.1-34.2μmol/L之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该病可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癌等疾病[3]。
分期辨治,灵活用药
罗老认为,治疗黄疸,贵在给邪以出路。所谓出路,或发汗、或利小便、或通大便。而临床运用中,除有表当先解表外,利小便、通大便是治疗黄疸最为重要的方法。
1.黄疸期罗老在黄疸治疗上遵循《丹台五案》中“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成”之理,以《伤寒论》茵陈蒿汤为基础方,创制了“急肝二方”作为治疗黄疸(阳黄)的基本方。方药组成:绵茵陈,大黄,栀子,神曲,鸡内金,鸡骨草,田基黄,甘草等。方中绵茵陈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大黄降泄胃肠瘀热,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相合,使邪有出路,湿热从二便而去。方中田基黄,即《中药大辞典》所载之“地耳草”,产于我国南方田基、沟边潮湿草丛中,性味甘淡微苦微寒,有清热解毒、渗湿行水、消肿止痛功效,清而不克,乃治肝炎理想药物,鸡骨草亦可增强清热利湿之效。加入鸡内金、神曲固护胃气,体现罗老时时不忘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4]。其中茵陈用量宜大,最大量可用至30-90g,大黄(后下)可用至15-60g[5]。
如病变早期合并表证,伴有头面或下肢浮肿者,宜宣表解毒、清利湿热,可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若见口干、小便量少等热重于湿者,可在急肝二方中加入蒲公英、半枝莲、半边莲等以增清热利湿解毒之力;如湿热较重,患者消化道反应明显,呕吐频繁、难以服用中药者,可将急肝二方改为灌肠剂,或选择单味大黄保留灌肠,亦可达到通腑退黄之目的[6]。若见胸脘痞胀、口苦而渴或渴不多饮、大便溏滞不爽等湿重于热者,可在急肝二方基础上酌减大黄去栀子,加入猪苓、茯苓、泽泻、薏苡仁以增淡渗利湿之力,或长夏湿热之际罹患黄疸,出现典型的三焦湿热见证,治疗宜宣畅三焦湿热,方选急肝三方加减。急肝三方组成:绵茵陈,杏仁,白豆蔻,薏苡仁,淡竹叶,茯苓,藿香,滑石,甘草等。
阴黄者,表现为身目俱黄,晦暗不泽或如烟熏,身重怕冷,四肢不温,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无力者[1],治法宜温阳化湿、解毒活血,方选茵陈术附汤加减。
黄疸日久入血,湿与瘀胶着难解,故黄疸极期罗老多加入活血化瘀之品,瘀血祛除,血脉流畅,气机宣通则湿浊易消;水湿得利,气机畅达,血脉调和则瘀血易散,临床上多选用赤芍、郁金、丹参等品,以达退黄祛瘀之效。因肝脏体阴而用阳,故治疗过程中罗老还强调应适当顾护阴液,如在疾病后期出现口干、渴欲饮水等湿热熏蒸伤阴者,加入沙参、麦冬、生地以滋阴生津[4]。
2.恢复期造成黄疸的原因是由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而成,其生成与排泄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如果肝气疏泄功能失常,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另一方面,“脾主运化水湿”,故清化湿热应注重健脾,木郁土虚,肝脏气机失调可影响脾之运化水湿的功能[4]。
故黄疸消退后,若患者仍有食欲不振者,多为热去湿存、湿邪困脾。罗老强调黄疸治疗中,应重视肝脾同治,在清利湿热的同时应注意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治疗上,罗老创制“慢迁肝方”作为黄疸恢复期的基础方。
慢迁肝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加减而成,其组成为:柴胡,当归,白芍,丹参,党参,白术,茯苓,神曲,甘草等。方中柴胡系辛散生发之物,疏肝理气,顺肝之性,使之不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涵其肝;木旺克土,肝郁乘脾,《金匮要略》云“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故加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土,以培其本,并以神曲增强健脾益胃之功[7-8];加入丹参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能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9]。全方共奏疏肝健脾之功。
内治外调,注重保养
治疗黄疸过程中,罗老师强调“内治外调,注重保养”。内容主要包括:休息、情志和饮食[4,10]。三者对于黄疸的疗效及预后有重要影响。
首先,注意休息。因肝主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良好的休息可使肝脏充分得到血液濡养,有利于黄疸的恢复。临床中,罗老建议患者晚上睡觉时间不宜超过20:00。
其次,调畅情志。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精神状态、情绪表现,除由心脏藏神所主宰外,还与肝脏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并且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情绪不宜抑郁,也不宜急躁,应尽量解除患者思想负担,令心情舒畅,肝气调达,极利于疾病的恢复。
再者,合理饮食。《景岳全书·黄疸》曰:“因饮食伤脾而得者,曰谷疸;因酒后伤湿而得者,曰酒疸”。说明饮食因素对黄疸的形成以及治疗均有影响。原则上做到既要补充营养,又要适当忌口。以易消化、清淡少油腻为主,可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补充必要的营养。此外,应忌烟酒、辛辣及生冷食品。因辛辣食物多生热,生冷食物多生湿,故热盛者少食辛辣食物,湿偏盛者则少食生冷。
此外,治疗黄疸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如舌苔颜色及黄疸程度的变化,一般来说,舌苔黄由深变浅至消失,舌由红络变淡红,苔由黄厚变薄白,脉由弦数或弦迟变为平缓,均为顺证,为病情好转的表现,反之则病情加重[10]。
验案举隅
患者某,男,26岁。2011年5月12日因“身目黄染10d”就诊。患者10d前饮酒后出现身目黄染,未经处理,症状逐渐加重,遂来诊。症见:身黄、目黄,伴右胁胀闷,口干苦,乏力,纳寐差,小便色黄,大便偏干。既往发现乙肝15年余。查体: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剑突下轻压痛,肝区压痛,轻叩痛。舌暗红,苔黄腻,脉弦。肝功能:T-BIL:121μmol/l,D-BIL:72.1μmol/L,AST:578U/L,ALT:1557U/L。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为“黄疸-阳黄”范畴,证属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通腑退黄,急肝二方加减,拟方:生大黄(后下)20g,茵陈20g,栀子15g,鸡骨草15g,黄芩15g,半边莲15g,半枝莲15g,田基黄15g,神曲15g,鸡内金15g,薏苡仁20g,泽泻15g,赤芍15g,牡丹皮15g,甘草10g。4剂,水煎服。配合西药护肝解毒降酶。嘱戒酒,清淡饮食,注意休息。二诊(2011年5月17日):患者身目黄染减退,右胁胀闷缓解,少许口干苦,乏力,纳寐差,小便色黄,大便溏烂,约3-4次/d。肝功能:T-BIL:56.7μmol/L,D-BIL:36.1μmol/L,AST:322U/L,ALT:1105U/L。HBV-DNA:6.03×103copies/mL。腹部彩超:胆囊隆起样病变,息肉?既效守方,继服7剂。三诊(2011年5月24日):患者巩膜轻度黄染,余症较前减轻,复查肝功能:T-BIL:29.6μmol/l,D-BIL:19.4μmol/L,AST:90U/L,ALT:462U/L。中药守方去黄芩、泽泻,改茵陈为15g、生大黄10g,并加入丹参30g。7剂,水煎服。四诊(2011年5月30日):患者皮肤及巩膜无黄染,仍少许右胁胀闷,偶口干苦,少许乏力,胃纳稍差,眠可,小便淡黄,大便溏烂,约2-3次/日。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略细。结合舌脉,辨为肝郁脾虚证,治则改予疏肝健脾为主、清热利湿为辅,方选慢迁肝方加减,用药:柴胡15g,当归10g,白芍15g,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神曲15g,鸡内金15g,丹参30g,赤芍15g,茵陈15g,田基黄15g,白茅根20g,甘草5g。中药7剂,水煎服。五诊(2011年6月6日):患者主要症状消失,守方去茵陈、田基黄,继服7剂。随访2月,肝功能正常,病情无反复。
按语:本病当属中医学之“黄疸-阳黄”范畴,患者长期嗜酒,酒水乃湿热之品,加上感受乙肝疫毒,湿热蕴结于中焦,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肤,下注膀胱,故见身目小便俱黄;湿邪为阴邪,阻遏气机,脾胃运化失常,故见右胁胀闷、乏力、纳差。舌暗红,苔黄腻,脉弦均为湿热蕴结之象。治疗上以清热利湿、通腑退黄为主,拟急肝二方加减。二诊症状好转,既效守方,继用7剂。三诊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已明显好转,湿热之象较前减退,故去前黄芩、泽泻,并减茵陈、生大黄用量,以减清热利湿之力,以防大剂量苦寒药物伤及阴液,并加入丹参以活血化瘀、又可清心凉血以退瘀黄。四诊患者进入恢复期,黄疸基本消退,仍右胁胀闷、乏力、纳差,结合症状及舌脉辨为肝郁脾虚证,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清利湿热为辅,方选慢迁肝方加减。
回顾本病例,本案证属湿热蕴结,治疗上以清热利湿、通腑退黄为主,拟急肝二方加减;恢复期证属肝郁脾虚,治疗予疏肝健脾、兼以清利湿热。罗老认为,黄疸多以湿热为主因,与瘀、毒相关,治疗上,黄疸期以驱邪为主,根据湿、热、瘀、毒的侧重不同,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攻邪注意中病即止;恢复期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以免闭门留寇。治疗过程中,治疗与调养相结合,时时不忘顾护脾胃与阴液[4,10]。
参考文献
[1]田德禄.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7-238
[2]公培强,薛博瑜.疏肝化瘀解毒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38-1840
[3]陈瀚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81-1887
[4]杨永和,程亚伟,蔡媛媛,等.罗凌介教授调护肝病经验介绍.新中医,2010,42(9):144-146
[5]贾效元.大黄用量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关系观察.中医中药,2014,12(23):282-283
[6]吴建,王际云,徐伟,等.中药保留灌肠对重度黄疸肝炎的退黄作用观察.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91-93
[7]程亚伟,蔡媛媛,杨永和,等.罗凌介“肝脾同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3):416-418
[8]程亚伟,蔡媛媛,杨永和,等.罗凌介“肝脾同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学术思想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13,40(2):230-232
[9]吴燕燕,孙煜,王易.丹参多酚酸盐活血化瘀作用的多元化药理作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0,27(11):975
[10]程亚伟,蔡媛媛,杨永和,等.罗凌介教授个人养生及临床调养思想和方法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9):2034-2037
【作者】蔡媛媛;程亚伟;蔡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