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常健治疗瘀胆型肝炎经验
发布时间:2016-08-06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小 中 大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山东中医药大学:崔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永
关键词 尹常健;瘀胆型肝炎;名医经验
瘀胆型肝炎是各种原因(包括各型肝炎病毒、药物、内分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瘀阻为特征的综合征。尹常健教授是山东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尹老根据瘀胆型肝炎的临床见证,将其分为肝郁胆热、瘀血致黄、胆胃热结3个证型,分别介绍如下。
肝郁胆热
六郁皆从火化,无论痰、湿、气、食等,郁滞日久,皆易化热,湿与热合,湿热中阻。证见:身黄目黄,胁痛腹胀,食欲不振,厌恶油腻,小便黄赤,大便不畅,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予疏泄肝胆治之,尹老多用四逆散等加减化裁,药用柴胡、白芍、枳实、金钱草、郁金、鸡内金、甘草等。胁痛较重加元胡、金铃子、香附米;发热加黄连、黄芩、栀子;纳少腹胀加焦三仙、槟榔;小便黄、大便干加大黄、青黛。马某,男,56岁,2015年10月9日初诊。10年前查体发现HBsAg阳性,肝功异常,经治疗后好转,近日因发热伴乏力,厌油,身目黄染及小便发黄半月余就诊,伴口干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4.7×109/L,中性粒细胞80%;肝功能:ALT332U/L,AST420U/L,GGT120U/L,ALP320Ul,TBIL230umol/L,DBIL170umol/L,总胆汁酸200umol/L;B超提示:肝内回声密集,胆囊壁增厚,胆汁淤积。西医诊断为瘀胆型肝炎,中医诊断为黄疸,辨证为肝郁胆热型。入院后给予静脉用药,还原型谷胱甘肽2.4g,异甘草酸镁200mg,丹参注射液30mL,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ALT230U/L,AST220U/L,患者因经济问题要求出院,带服中药汤剂治疗,中药四逆散加减:茵陈15g,柴胡24g,炒白芍15g,炒枳实12g,金钱草60g,川郁金15g,栀子9g,鸡内金9g,大黄3g,甘草6g,水煎服,1剂/d。服药12剂后,发热解除,自感症状减轻,但仍感口干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去栀子,加玄胡12g,再服30剂后,复查肝功:ALT、AST、TBIL正常,B超提示:胆囊大小正常,胆汁淤积解除,肝内回声均匀。嘱清淡饮食,并以原方水泛为丸,10g/次,3次/d,以图巩固。
瘀血致黄
瘀胆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属“阳黄”范畴,如果湿热长期不除,就会由气入血,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产生血瘀改变,瘀热互结,更令疾病难以治愈,《医学心悟》中对此早有论述:“瘀血发黄,亦湿热所致。瘀血与湿热熏蒸,故见黄色也”。临床中发现,瘀胆型肝炎患者病程较长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证见:病程较长,黄疸较深,持续不退,胁下刺痛,面色晦滞,舌绛,脉弦。予活血化瘀治之,尹老多用下瘀血汤加味,药用大黄、土元、桃仁、瓜蒌、红花、柴胡、甘草等。胁痛不减加炒水蛭、炮山甲;肝脾肿大加藕节、射干、生瓦楞;气虚加黄芪、党参、大枣;兼见伤阴加杭芍、生地、首乌。李某,女,45岁,2015年6月因皮肤瘙痒、乏力、纳差1月余就诊,服用扑尔敏治疗1周,无效,瘙痒未缓解,上述症状加重,右胁胀痛,纳少,尿呈浓茶水样,大便不爽,睡眠欠佳,舌红苔少,脉沉细涩。病前未用过损肝药物,既往无肝胆病史。查体:巩膜及皮肤黄染,颈部可见数枚蜘蛛痣,双肝掌(+)。查肝功:ALT300U/L,AST250U/L,GGT86U/L,ALP107U/L,TBIL234umol/L,尿胆红素(++),尿胆原(+)。B超:1.肝脏损伤2.脾大3.胆囊壁明显增厚。诊断:瘀胆型肝炎(未知肝炎病毒)。给予保肝、退黄、激素等对症治疗,同时予下瘀血汤合瓜蒌散加减:川大黄6g,土元9g,生桃仁9g,瓜蒌15g,红花9g,柴胡根12g,丹参15g,茵陈15g。水煎服,1剂/d。服药半月后,纳食增加,体力转佳,上方加炮山甲9g继服。再服上方1个月后,诸证均减,右胁痛消失。查肝功:大致正常。B超:1.肝脏轻度损伤2.胆囊壁欠光滑、胆总管壁未见增厚。嘱仍用上方日服之,以巩固疗效。
胆胃热结
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而影响于胆,胆气失于通降,胆汁郁积,“湿热”交结,熏蒸日久而发病。证见:黄疸较鲜明,低烧或高热,口苦咽干,烦渴欲饮,腹胀痞满,大便偏干或燥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化验可见肝功异常,TBIL可升高,GGT亦可升高。予清胃泻胆治之,尹老多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外解少阳,内泻热结,药用柴胡、大黄、枳实、黄芩、青黛、青蒿等。高热不退、烦渴欲饮加生石膏、寸冬、沙参、黄连;腹胀便结加厚朴、莱菔子;黄疸消退缓慢加田基黄、车前草;ALT升高、GGT升高加茵陈、金钱草。刘某,男,30岁,2014年12月初诊。发热3天,伴口干苦,烦渴欲饮,腹胀痞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巩膜及皮肤中度黄染,腹软,莫非氏症阳性,肝区有压痛,脾未触及。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6×109/L,中性粒细胞78%;肝功能:ALT128U/L,AST150U/L,GGT120U/L,ALP320Ul,TBIL368umol/L,DBIL170umol/L,总胆汁酸198umol/L;B超提示:肝内回声密集,胆囊壁增厚。西医诊断为瘀胆型肝炎,中医诊断为黄疸,辨证为胆胃热结型。给予中药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柴胡15g,川大黄12g,炒枳实9g,黄芩15g,青蒿15g,黑栀子9g,青黛(包)8g,甘草6g,水煎服,1剂/d。服药7剂后,自感症状减轻,无发热恶寒,但仍感乏力、腹部胀满。上方去黄芩,加厚朴6g,莱菔子6g,再服20剂后,复查肝功:TBIL34.1umol/L,上方去大黄、枳实,加黄芪30g,白术12g,20剂后,再次复诊,肝功能正常,B超提示:肝胆胰脾肾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嘱清淡饮食,继以益气健脾,佐以活血化瘀之方药10剂,以图巩固。
总 结
瘀胆型肝炎又称小胆管型肝炎或胆汁淤积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的3%,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相似,以长期黄疸、瘙痒或大便灰白、其他自觉症状较轻及实验室检查显示阻塞性黄疸为主要特征。因其以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在证治时有时常按黄疸证治的原则进行[1-3]。古人对于黄疸病也有诸多认识,如《金匮要略》:“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张氏医通》:“诸黄虽多湿热,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提倡治疗黄疸从清热、祛湿、活血祛瘀着手。现代医学对本病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熊去氧胆酸具有利胆作用;门冬氨酸钾镁可改善三羧酸循环,促进肝功能恢复和胆红素排泄;甘利欣具有类固醇样作用,能保护肝细胞分泌器,抑制毛细胆管通透性,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有利于肝内瘀胆的消退。尹老认为,瘀胆型肝炎的治疗应在整体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兼顾的原则。同时应根据不同病因和病理阶段,强调环节用药,如祛除病因、抗炎保肝、抗病毒等,并适当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方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尹常健.尹常健文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04-106.
[2] 孙建光.尹常健治疗脂肪肝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1,6(5):401-402.
[3] 朱秀娟.重用赤芍治疗瘀胆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2):144-14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