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筋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8-05-03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CAS)是由于颈椎椎间盘变性或突出、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造成局部组织痉挛刺激和压迫椎动脉或者周围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痉挛、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的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僵硬不适为主症的疾病[1]。手法治疗CAS疗效确切,因患者以眩晕症状为主,手法操作不当容易引起眩晕症状加重,增加患者痛苦,如何避免手法治疗过程中加重症状是临床中研究的热点。笔者从2016年3月—2017年2月采用疏筋整复手法治疗CAS8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80例,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40.6±10.3)岁;病程8个月~5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0.2±10.8)岁;病程10个月~5.5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3]。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长期伏案工作者。③头痛、眩晕、呕吐、耳鸣、眼花,有颈背部疼痛,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症状加重,旋颈试验阳性。④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CT片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示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1.3纳入标准

符合CAS的诊断标准;年龄40~60岁;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内脏疾病患者;颈椎骨折、脱位、结核、肿瘤、感染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及颅内肿瘤引起的眩晕。

2治疗与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治疗组:给予疏筋整复手法治疗。

(1)揉按疏筋: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左手固定头部,使用右手中指采用按法、揉法,分别揉按寰椎侧块及颈2~7双侧横突局部僵硬痉挛的肌肉,点按上颈段穴位(风池、天柱、哑门、完骨等穴)。注意揉按双侧颈椎横突周围肌肉应该双侧交替治疗,不能双侧同时揉按以免刺激交感神经结而引起患者不适。

(2)旋扳整复: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患侧达稳定状态。医者左手托住患者的头颈部,右手将患者头颈部转至最大幅度,旋转头部同时左手向相反方向用力,有时可闻及弹响。同样方法向相反方向操作1次,该步骤手法宜轻巧不宜暴力。

(3)牵按调理: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将患者头部摆正,双手掌及双手拇指牵引固定头部,双手其余四指点按双侧风池穴及寰枕交界处肌筋膜,理顺寰枢椎周围软组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消退。

整个过程10~15min,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2.1.2对照组:给予牵引治疗。患者取坐位,带枕颌布兜牵引,头向前微屈10°~15°,以患者感觉能减轻症状且舒适为宜。牵引重量从3kg开始,按0.5kg标准逐渐增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6kg。每次牵引20~25min,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2.2观察指标

2.2.1眩晕程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2.2.2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4-5]进行评分,分为眩晕(包括程度、频度和持续时间)、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5个方面,按症状由轻至重评分递减。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分。

2.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的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断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治愈:眩晕、头痛、恶心、耳鸣等临床症状消失,颈椎活动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眩晕、头痛、恶心、耳鸣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颈椎活动大致正常;好转:眩晕、头痛、恶心、耳鸣等临床症状有改善,颈椎活动仍受限;无效:临床症状、颈椎活动范围及椎动脉供血症状均无改善。

3.2结果

3.2.1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4020108295.00△△
对照组4061316587.50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2.22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VAS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眩晕程度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眩晕程度VAS评分均有所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2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VAS评分比较(分,珋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407.22±2.250.72±1.12**△△
对照组407.11±1.992.71±1.53**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2.3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2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分,珋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4010.96±2.5324.98±3.36**△△
对照组4010.85±2.3620.83±3.02**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4讨论

CAS中医学称“项痹”,其有痹阻不通之意,痰湿阻络、肝肾不足、气血凝滞,清阳不升,髓海失养,引起眩晕。正如《灵枢·卫气》所谓“上虚则眩”。《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关于治疗《伤科汇纂·上髎歌诀》曰:“将筋按捺归原处,筋若宽舒病体轻。”“经筋、筋出槽、骨错缝”理论是指导疏筋整复手法治疗CAS的理论依据。“经筋者所以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是脊柱平衡的保障,经筋是经络的载体,经筋受损会导致人体经络气血失和,阴阳失调,从而导致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6]。在此理论指引下,疏筋整复手法重视对脊柱以外的四肢部位经筋、经络、气血的平衡调整,从而疏通经筋,调整经络平衡,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缓解症状的作用[7]。

疏筋整复手法是根据CAS发病的机制而制定的,使颈椎受累痉挛的组织松解,使偏歪的椎体恢复正常解剖位置,解除了椎动脉受刺激或牵拉扭曲的因素,使椎动脉血液循环通畅。疏筋整复手法重视整体治疗,筋骨并重,疏筋手法恢复颈椎阴阳平衡,达到舒筋活血,消除炎症,缓解颈部僵硬疼痛不适,恢复颈部周围软组织的韧性和弹性。整复手法能使颈椎小关节的紊乱得到纠正,调整颈椎序列,使迂曲的椎动脉恢复至正常的形态和走形。风府、风池、完骨等穴位为治疗眩晕的要穴,点揉上述穴位既能治“髓海不足”,又能改善眩晕症状;疏筋整复手法达到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平肝潜阳,化痰止眩,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牵引治疗能解除肌肉和血管痉挛,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恢复正常生理曲度,改善椎动脉由于颈椎不稳或颈曲异常而导致的代偿性扭曲,恢复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功能。牵引治疗能够缓解眩晕症状,但是不能直接解除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刺激的直接原因,故见效缓慢。本研究中牵引组大部分患者眩晕症状好转,但是仍有颈部僵硬不适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颈椎深层粘连的组织未完全改善所致。

由于手法治疗操作方法的差异、适应证选择不当,造成疗效参差不齐、安全性不佳,既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又增加经济负担。颈椎的手法治疗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CAS常发生因体位改变出现眩晕症状加重,关于颈椎手法不当造成并发症的临床报道不少[8-9]。疏筋整复手法治疗采用卧位手法,操作方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创伤,易被患者接受。卧位手法患者容易放松,避免出现因体位改变引起手法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以防意外。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出现手法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由于条件所限,有待进一步设计多中心及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期为疏筋整复手法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具有更高支持强度的循证医学证据。

来源:北京中医药作者:张兆杰张世民章永东吴冠男刘昱彰张宇马明靳蛟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