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多峰“虚、邪、瘀”理论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发布时间:2018-02-20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虚、邪、瘀”理论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提出的治疗风湿病理论,娄老弱冠行医,至今已60余载,随至耄耋之年,仍坚持坐诊,为患者解除病痛。娄老勤求古训,潜心研究,总结出了“虚、邪、瘀”治疗风湿病理论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3]。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娄老治疗该病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随师侍诊多年,受益匪浅,现将娄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虚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内在因素;六淫乘袭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条件,《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风寒湿等邪气而发病;气滞血瘀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病理基础,痹者闭也,闭则不通,不通则痛,故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症状是骨关节筋肉疼痛。娄老指出“虚”“邪”“瘀”三者也分别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独立致病因素,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结果[4-5]。“虚”则气血生化失源导致气血不足,脉络不充,血液运行迟缓而至脉络痹阻发为类风湿关节炎;“邪”留滞而痹阻脉络发为类风湿关节炎;外伤后气滞血瘀,痹阻经络发为类风湿病关节炎。同时,痹证日久,耗伤正气,导致“正虚”,内生“六淫”以及“瘀血”更甚。在发病过程中三者又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如“虚”久,易内生“六淫”,“虚”则血行迟缓导致气滞血瘀;“邪”留滞日久则耗气伤阴导致正气更加亏虚,“邪”痹阻脉络是气滞血瘀的重要原因。“瘀”则气血运行迟缓,卫气营血不得固外,虚邪贼风更容易侵袭人体,“瘀”导致脏腑筋脉失于濡养导致正气更加亏虚[6]。

治疗原则

类风湿关节炎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虚”“邪”“瘀”三者往往是共生,相互影响[7],不是独立存在,在发病的各个时期的权重不一样,一般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多“邪实”较重,晚期“正虚”较甚,急性发作期“瘀血”较明显,娄老按照类风湿关节炎“虚”“邪”“瘀”侧重不同,分为“正虚候”“邪实候”“瘀血候”三候。在治疗时候根据权重不同,分别给予“扶正”“祛邪”“化瘀”侧重不同。因为三者往往同时存在,治疗用药时,“扶正”“祛邪”尽可能选用“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药物,如薏苡仁、桑寄生、防风等,“祛瘀”时选用即能养血活血又能祛瘀通络的药物,如鸡血藤、丹参、当归等[8-9]。

辨证施治

娄老指出,“正虚候”常见的证型为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邪实候”常见寒湿证、湿热证,以及“瘀血候”的瘀血证。

1.气血亏虚证症见:肢体关节酸痛麻木,劳累或受凉潮湿疼痛加重,肌肉瘦削或虚肿,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畏风寒,平素易感冒。舌质淡胖,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无力。治以通阳蠲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经验方黄芪桂枝青藤汤,药用:黄芪90g,桂枝20g,鸡血藤30g,青风藤30g,白芍30g,炙甘草9g,大枣5枚,生姜5片。加减:湿邪偏胜肢体沉困,加萆薢;寒偏胜者加附子、仙灵脾;风偏盛者呈游走性疼痛加茯苓、海风藤;畏风自汗加白术、防风;食少便溏加薏苡仁、焦三仙;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川断;上肢痛明显者加羌活、姜黄;下肢痛明显者加木瓜、川牛膝;颈项痛甚者加川芎、葛根;类风湿结节或滑膜肥厚者加僵蚕、乌梢蛇。

2.肝肾亏虚证症见:手足关节肿痛较剧,或手、足关节发硬变形,关节肿痛,局部热感而抚之发凉,或自觉关节畏冷而抚之发热。寒热并存,虚实互见,症状反复性大,稍有外感或劳累,精神受刺激症状即可加重,形成虚实寒热夹杂,错综复杂的状态。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数或略数。治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扶正祛邪兼顾。经验方顽痹形羸饮,药用:制首乌30g,淫羊藿15g,桑寄生30g,当归20g,黄芪30g,白术15g,五加皮15g,丹参20g,乌梢蛇12g,透骨草30g,炒穿山甲10g,甘草9g。用法:水煎口服日1剂。风邪胜者加防风、威灵仙、羌活;寒邪胜者加制草乌、制川乌或桂枝、细辛;湿胜者加萆薢、薏苡仁。

3.湿热证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扪之发热,遇热痛增,屈伸不利,舌质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经验方清痹汤,药用:忍冬藤60g,土茯苓20g,败酱草30g,络石藤15g,青风藤30g,丹参20g,老鹳草30g,香附15g。用法:水煎口服日1剂。风热表证加连翘、葛根;气分热加知母、生石膏;热入营血加生地黄、牡丹皮;湿热胜者加防己、白花蛇舌草;伤阴者加生地黄、石斛。

4.寒湿证症见:类风湿关节炎病程较长,手足小关节多有不同程度变形,肿痛,皮色暗,功能障碍,关节肿痛怕凉恶风,遇阴雨天症状加重,得温痛减,全身畏寒怕冷,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或沉缓。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通络,兼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经验方顽痹寒痛饮,药用:桂枝15g,独活30g,制川乌、制草乌各9g,黄芪30g,络石藤30g,当归20g,丹参30g,老鹳草30g,鸡血藤30g,延胡索20g,甘草10g。用法:水煎口服日1剂。加减:风邪胜家防风、威灵仙;湿邪胜加薏苡仁、萆薢;气虚者黄芪,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

5.瘀血证症见:局部有外伤史,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局部肤色紫黯,或痹证顽固不愈,或关节畸形,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有瘀斑,脉涩。经验方化瘀通痹汤,方药:当归18g,鸡血藤21g,制乳香、制没药各9g,丹参30g,延胡索12g,透骨草30g,香附12g。用法:水煎口服日1剂。加减偏寒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偏热加败酱草,牡丹皮;气虚加黄芪,血虚加制首乌、熟地黄;关节畸形加炒穿山甲、乌梢蛇、全蝎。

验案举隅

患者某,男,34岁,2015年9月20日初诊。主诉:四肢多关节对称性肿痛伴双手晨僵2年余。现病史:2年前打篮球出汗较多,汗后冷水冲洗,睡卧时吹空调,醒后周身关节肌肉酸困疼痛不适,恶寒发热,无汗,当地门诊按感冒治疗数天后症状消失。但渐出现四肢关节对称性肿痛,伴双手晨僵,在当地门诊间断服用消炎止痛药、中药等治疗,效果一般,病情时轻时重。2周前因感冒后症状加重。现症见:双肩、肘、腕关节、双手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双膝关节肿胀疼痛,局部热感,阴雨天加重,双手晨僵约1h,伴体倦乏力,自汗、畏寒肢冷,纳呆食少,面色苍白,消瘦,夜寐易醒。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黄,脉细数。平素易感冒,母亲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查体:双手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腕关节、双膝关节明显肿胀,压痛及活动痛明显,双腕关节功能受限。X线示:双手近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正虚候(气血亏虚证)。治以通阳蠲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青藤汤加减,药用:黄芪90g,白芍30g,当归20g,青风藤30g,白术20g,薏苡仁30g,鸡血藤30g,焦三仙各15g,防风15g,炙甘草9g,生姜5片,大枣5枚。5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2015年9月26日):服药5剂,痛稍减纳食增,夜间易醒症状减轻,余症状如前。黄芪加至120g,白术加至45g,加香附15g。20剂,水煎服,日1剂。三诊(2015年10月17日):服药20剂,四肢关节疼痛明显减轻,面色较前红润,夜寐安,无自汗,仍有体倦乏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稍数。9月26日方去防风、薏苡仁,黄芪减至60g,加桑寄生20g,木瓜15g。30剂,水煎服,日1剂。四诊(2015年11月20日):诉劳累后四肢关节疼痛,休息后可缓解,阴雨天仍有四肢关节疼痛不适,体质量增加,自觉不容易感冒。给予院内制剂口服,治疗半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按:患者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为痹证,按照“虚、邪、瘀”理论为正虚候(气血亏虚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兼祛邪、活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青藤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白芍味酸补血敛营,揉筋止痛;青风藤祛风除湿,专攻痹邪,二者助黄芪扶正且调营卫,驱邪止痛,共为臣药。当归、鸡血藤活血养血,通络止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且制黄芪、白芍之滞;薏苡仁、白术、焦三仙健脾利湿;防风祛风固表止汗;姜、枣调和营卫;炙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相伍,共凑益气养血、通阳蠲痹之功。方中用药即养血活血,又通络止痛,即祛邪又不损伤正气,体现“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遣方用药特点。

小结

“虚”“邪”“瘀”治疗风湿病理论指出,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正气亏虚”“邪气侵袭”“瘀血阻络”是发病的三大因素,同时也是疾病导致“正虚”“内生六淫”或“气滞血瘀”的病理结果,三者共存,相互影响。在疾病进展时期的权重不一样,“虚”“邪”“瘀”的偏重也不一样,相应的出现“正虚候”,“邪实候”“瘀血候”三候,对应的治疗则以“扶正”“祛邪”“化瘀”为主,如“正虚候”治疗时以扶正为主,同时要兼顾的祛邪与活血化瘀,在治疗过程中,疾病的3种证候也会变化,随之治疗方法也要同时变化[10-11]。三候中的“正虚候”主要是气血亏虚为主,但在疾病迁延不愈,日久则肝肾气血具亏,所以在“正虚候”中益气养血为主兼补肝肾。“邪实候”辨证时以寒、热为刚,随证加减,用药时选择“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由于痰瘀互生,“瘀血候”往往会出现痰瘀互结,许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会出现类风湿结节、关节滑膜肥厚等,治疗用药时化痰祛瘀同时应用,祛瘀要选用即能养血活血又能祛瘀通络的药物。“虚、邪、瘀”治疗风湿病理论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系统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治进行阐述,提纲携领,简洁实用,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体系,也是娄老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的结晶。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作者:曹玉举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