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血沉、抗“0”,黏蛋白增高而偏寒者,一般选用川乌、桂枝;对偏热者选用葎草、寒水石、虎杖,验之临床确能降低三项指标。对依赖激素者,除侧重用益肾培本外,还重用萆薢。
•对久治不愈者,非一般祛风、燥热、散寒、通络之品所能奏效,必须扶正培本,益肾壮督治其本,钻透剔邪,蠲痹通络治其标。临床上除选用草木之品养血补肾培本外,又借虫类血肉有情之品,搜风逐邪,散瘀涤痰,标本兼顾,奏效自著。
风寒湿性关节痛是常见的病证。国医大师朱良春对其研究有素,他注重治病求本,擅长运用虫类药蠲痹定痛,并配合中医离子导入,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兹择其要旨,介绍如下。
辨证分型
风寒湿性关节痛初起,若见证轻浅,治疗及时,图治较易;若病程长,反复发作,症状重的,尤当辨证论治,审证发药。
风寒湿痹型
主症:全身关节或肌肉酸痛,游走不定,以腕、肘、肩、膝关节多见,局部关节疼痛得温则舒,气交之变疼痛增剧.或兼见关节肿胀,但局部不红、不热。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弦,或濡细。
病机:风寒湿邪留注经脉,痹闭不利。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处方:温经蠲痹汤(自拟):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仙灵牌15克,川桂枝(后下)10克,乌梢蛇10克,鹿衔草30克,制川乌10克,甘草6克。
加减:风盛者加寻骨风20克,钻地风20克,湿盛者加苍白术各10克,生熟薏苡仁各15克,关节肿胀明显加白芥子10克,穿山甲10克,蜣螂虫10克;寒盛制川乌、草乌加重至10~20克,并加熟附片10克;痛剧加炙全蝎3克研分吞(或炙蜈蚣);刺痛者加地鳖虫10克、参三七末3克(分吞)、元胡15克;体虚者仙灵脾加至20克,并加炙蜂房10~12克。
病案举隅:程x,女,50岁,教师。
初诊:有关节痛宿疾,一月来因丈夫住院,日夜陪伴,睡卧过道后,不慎受寒,两腕、肘、膝关节肿胀,疼痛难忍,肤色正常,手腕活动受限,两膝行走困难,怯冷倍于常人。血检:血沉7.0m/h,类风胶乳(-),黏蛋白:3.2mg%,抗“0”<500,白细胞:4200,两手腕、两膝关节摄片:未见异常。舌苔薄白,根腻,脉细濡,此风寒湿痹痛也,既有宿根,更为顽缠。故予温经散寒,逐湿通络。当归10克,制川草乌各10克,六轴子2克,鹿衔草30克,地鳖虫10克,炙蜂房10克,乌梢蛇10克,炙蜈蚣3克(研,分吞),炙僵蚕10克。5剂。
二诊: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胀如前,苔、脉如前。药既合拍,上方加白芥子10克。5剂。
三诊:药后已能行走,关节肿胀渐退,但疼痛尚未悉止,入暮为甚。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寒湿痹痛之重候。病邪深入,肾阳亏虚,续当补肾助阳,温经散寒,蠲痹通络。熟地黄15克,仙灵脾20克,鹿衔草30克,乌梢蛇12克,地鳖虫10克,蜣螂虫10克,炮山甲10克,炒元胡10克,甘草6克。5剂。
四诊:腕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自觉关节松适,肿胀亦退,唯膝关节肿痛未已,苔薄白,脉细小弦。原方改为电离子导入,以加强药效。①上方2剂,浓煎成500ml,加入1%尼泊金防腐。膝关节处电离子导入,每日2次。②益肾蠲痹丸250克,每服9克,日2次,食后服。
1984年7月10日,血检:血沉正常,白细胞:6.3×109/L,经用丸药及中药电离子导入后,膝关节肿痛大减,苔、脉正常。续配益肾蠲痹丸巩同之。
随诊:1984年8月恢复工作以来,一直坚持上班,关节肿痛未作。
按:风寒湿性关节痛,一般均无链球菌感染史,是肌体遭受风寒湿邪侵袭所致,故抗“O”、血沉、黏蛋白,绝大多数属正常范围,症状酷似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表现。常法选用防风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秦艽、羌活、威灵仙等较为常用。实践证明,轻症尚有效果,重症疗效并不满意,且风药多燥,易伤阴耗液。朱师对此型关节痛无表证者,均不予选用,从治病求本计,而予温经蠲痹汤,一面扶正,一面蠲痹,在药物选择上作了推敲,如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古训,又取地黄与之为伍,而达到养血补血之目的。同时又配以温经散寒之川乌、桂枝,益肾壮阳之仙灵脾,祛风除湿之鹿衔草,钻透、搜剔之虫类药:乌梢蛇、地鳖虫、蜣螂虫等,诸药合用,以奏温经散寒、蠲痹通络之功。验之临床,确属如此。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