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孝治胃脘痛常用药对

发布时间:2024-02-01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枳实配伍槟榔或枳壳配伍大腹皮降气和胃。若体质偏实,宜用枳实配伍槟榔;若体质偏虚,宜用枳壳配伍大腹皮。

•扁豆配伍砂仁或木香配伍山药脾胃合治。对于脾胃不和,偏于胃部不适者,宜用扁豆配伍砂仁;对于升降失司,偏于肠腹不适者,宜用木香配伍山药。

•刺猬皮配伍九香虫脾胃分治,前者善治胃病,后者宜疗脾疾,一寒一温,一理一降,脾胃同调。

•麦冬配伍佛手或香橼五脏同调,麦冬入心、肺、胃经,可滋养心阴、肺津、胃液,佛手或香橼均可入肝、脾、肺,可调理脏腑之气滞。

中药药对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搭配合理、具有协同作用的中药组合。这种配伍不仅注重药物之间的药性、归经、气味等方面的协调,还考虑到对病症的综合治疗效果。使用中药药对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发挥药物之间的增效、减毒作用。在中药方剂中,药对往往按照中医理论中的“性味”“归经”“升降”等原则进行组合。选取药对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的要求,方可达到调和脏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治疗效果。

李敬孝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独具特色。李敬孝临床善于辨证论治,用药轻灵,中病即止,师古而不泥古,擅长运用中药药对治疗胃脘痛,临床收效显著。下文兹列举李敬孝治疗胃脘痛的常用药对及临床验案,以飨读者。

常用药对

枳实配伍槟榔或枳壳配伍大腹皮胃为六腑之一,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特性,《灵枢·平人绝谷》言:“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阐释了水谷入胃后,经胃腐熟后入肠,进一步消化吸收的过程,概括一字即为“降”。李敬孝认为胃以降为顺,以通为用,通是降的表现,降是通的前提,降者方能通。若临床遇到胃痛甚且发病较急迫者,其病多滞,治疗以通为主,调气机,复通降,方能显效。临床常用药对为枳实配伍槟榔或枳壳配伍大腹皮。

枳实与枳壳为同种植物果实,只在采摘时期表现不同,枳实为未成熟期果实,枳壳为近成熟期果实。枳实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经,功善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枳壳味辛、苦,性微寒,功善破气消积、利隔宽中。槟榔与大腹皮为同种植物果实的不同部位,槟榔为果实,大腹皮为其果皮。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善于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大腹皮辛、微温,质体轻浮,辛温行散,专行无形之滞气而理气宽中、利水消肿,上述两组药对,一寒一温,一上一下,相互促进,行气消胀,利水消肿。在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体质的虚实灵活选择,若体质偏实,宜用枳实配伍槟榔,可行气消胀、利水消肿、去滞除满,适用于腹胀大如鼓、腹水,湿热夹滞者;若体质偏虚,宜用枳壳配伍大腹皮,理气而不伤正,适用于虚痞胀满不通,纳呆便溏者。当气机顺畅,胃气得降,给邪以出路,则腑畅浊除,推陈出新,方能出入有序,寒热自除,阴阳得以调和。

扁豆配伍砂仁或木香配伍山药

前贤治胃,常以升阳益气为主,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即为代表方剂。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互为表里,位置上“脾与胃以膜相连”,生理上二者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常会发展为脾胃同病。因此当胃病、脾病或脾胃合病时,根据脾胃纳化、升降、燥湿、阴阳等不同特点制定出合理药对,恢复脾胃功能,方能达到治疗效果。李敬孝认为脾胃与人体气血的盛衰关系密切,脾胃相合,则易受纳腐熟水谷而化生气血营养全身。临床上常于补脾之剂中伍开胃之品,于通降方中佐升清之药,常用药对为扁豆配伍砂仁或木香配伍山药。

扁豆甘温和缓,补脾和胃而不滞腻,清暑化湿而不燥。砂仁辛散温通,芳香醒脾和胃,行气止痛,温脾止泻,理气安胎。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功善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治疗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等,其气味芳香,亦能升降诸气,善于泄肺气、疏肝气、和脾气,故为宣通上下、畅利三焦气滞的要药。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善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生山药适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麸炒山药功能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等。两组药对均能健脾运胃、醒脾开胃、止呕止泻。对于脾胃不和,偏于胃部不适者,宜用扁豆配伍砂仁;对于升降失司,偏于肠腹不适者,宜用木香配伍山药。

刺猬皮配伍九香虫

虽然脾胃两脏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但脾与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阴一阳,生理有别,故功能不同。二者虽同为后天,但古代医家多重脾而轻胃,如《临证指南医案》云:“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李敬孝根据多年治疗脾胃病经验,认为脾、胃在临床上同等重要,胃的地位不能小觑,如《灵枢·五味》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其病理要点常表现为郁滞,故需调理气血,调畅气机,疏通血络,以通为补,复其通降。脾胃病用药常以甘味为主,辛甘入脾,辛苦入胃,升降浮沉中,治脾当升,治胃宜降,脾胃同治,各有侧重。临床上常用药对为刺猬皮配伍九香虫。

刺猬皮味苦,性平,入胃、大肠经,功善降气定痛、凉血止血。九香虫味咸,性温,归肝、脾、肾经,功善理气止痛、温中助阳。前者善治胃病,后者宜疗脾疾,二者合用,一寒一温,一理一降,脾胃同调,共奏祛瘀血、通滞气、止痛止血之功。

麦冬配伍佛手或香橼

脾为五脏之一,脾胃一体,与其他四脏关系也十分密切。《景岳全书》云:“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临床上应注重脾胃与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治疗上可以五脏同调,常用治法有从肝治胃法,包括疏肝和胃、平肝和胃、柔肝和胃法等;从心治胃法,如清心益胃法、补益心脾法;从肺治胃法,如宣肺降胃法、肃肺通腑法;从肾治胃法,如补火生土法、滋肾益胃法等。临床上常用药对为麦冬配伍佛手(或香橼)。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功善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佛手与香橼为一物二种,性味、归经与功效大致相同。佛手味辛、苦、酸,性温,归肝、脾、胃、肺经,功善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香橼味辛、苦、酸,性温,归肝、脾、肺经,功善疏肝理气、宽中、化痰。李敬孝认为胃痛牵及五脏者,虽归属脏腑较为分散,但若所选药物归经得当,治疗上亦可事半功倍。麦冬入心、肺、胃经,可滋养心阴、肺津、胃液,因其具有养阴生津之效而轻盈灵动,依据金水相生、滋水涵木的中医理论,故其作用不仅局限于心、肺、胃三脏,并且还可以扩展到整个五脏系统。麦冬通过滋润阴津,可帮助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增强五脏功能。而佛手或香橼均可入肝、脾、肺,可调理脏腑之气滞。上述药对配伍,养阴而不滋腻,理气而不燥烈,适用于五脏功能失调而胃痛者。

医案举隅

王某,女,51岁,2023年12月5日初诊。主诉:胃脘部固定疼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7天。患者于2年前曾出现胃部疼痛,病情时轻时重,近1周因饮食不节导致胃痛加剧,呈阵发痉挛性疼痛,食温性食物或饮温水后稍缓,伴有腹胀纳呆,大便黏腻,小便黄赤,舌质紫暗,舌下瘀青,苔黄腻,脉弦滑。曾在医院被诊断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诊断:胃痛(肝胃不和,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和胃,化瘀止痛。

处方:桂枝15g,白芍25g,炒白扁豆20g,木香15g,砂仁15g,佛手20g,麦冬15g,半夏15g,陈皮15g,生姜3g,大枣6g。7剂,水煎服。

12月13日二诊:药后胃痛较前减轻,食欲增加,胃胀亦减轻。守原方加炙刺猬皮5g、炒九香虫5g。7剂,水煎服。

12月21日三诊:胃痛已愈,吐酸止,饮食如常,大便亦较前顺畅。

按本案患者胃痛已2年余,时轻时重,迁延未愈,已由急性胃病转为慢性胃病,亦或累及他脏。本次病情加重,空腹痛甚,食温痛缓,似为脾胃阳虚之证。但观大便黏腻、小便黄赤,亦有湿化热之象,舌质紫暗,脉象弦,又有瘀血阻滞之征,故李敬孝辨证为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因初病常在气,久病易入络,并兼见气血瘀滞之证,故拟以疏肝和胃理气、化瘀祛浊止痛法治疗。扁豆配伍砂仁,健脾理气而和胃;麦冬配伍佛手,养阴滋津以柔肝;枳壳配伍大腹皮,久病除滞不伤正;刺猬皮配伍九香虫,脾胃同调。上述药对一理一降,一滋一行,一寒一温,一气一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对疼痛日久、入血伤络者,收效甚捷。(关子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