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强脊针刺方

发布时间:2022-10-17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鲍庆祥,1944年出生,江苏太仓人,太仓市名中医。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吴门医派“尢氏针灸”第五代传承人、太仓市娄东中医流派研究会副会长,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中风后遗症、面瘫、妇科病等。

组成:华佗夹脊、太溪、肝俞、肾俞、百会、印堂、大椎、足三里、三阴交、风池、外关、合谷、太冲、环跳、支沟。

功效:补肾强脊,温阳散寒。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

操作:华佗夹脊每次选择6~7对,交替针刺,略向脊椎直刺,直达骨部,使针感沿脊柱或两肋放散;大椎穴用疏通手法,使针感亦向脊柱传导;肝俞、肾俞运用调补手法,针感微微向下腰部放散为宜;足三里、三阴交亦运用调补手法,针感柔和,向下肢远端放散;环跳运用疏通手法,使针感向下肢放散;百会、印堂、风池、外关、支沟、合谷、太冲、太溪针刺平补平泻。其中华佗夹脊和足三里、肝俞、肾俞给予温针灸,共施2壮,余穴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解: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发病早期常表现为腰背胸廓及受累关节疼痛、晨僵,后期主要表现为中轴关节和外周受累关节的强直。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骨痹”“肾痹”“龟背风”等范畴。早在《素问·痹论》就有记载:“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

鲍庆祥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包括两种:外因为六淫之邪侵袭机体,以寒邪侵犯肾督为主;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致正虚。正虚与邪实相互作用,寒湿之邪趁机侵犯肾督,客于筋脉骨节之中,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脊背,故不通则痛。故而,本病病位首先责之肾与督脉,主要病机为肾虚督寒。

补肾强脊方中,华佗夹脊穴系经外奇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重迭之背俞功能带处,为沟通二者之枢纽,五脏六腑之气由此处输转,针其可平衡全身阴阳,通调脏腑气血,是治疗该病的要穴。另外,华佗夹脊穴温针灸能增强祛寒止痛、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作用。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言“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该穴是补肾之要穴。肝俞、肾俞合用,肝肾同调,施以温针可加强其温补作用。大椎属督脉,《针灸甲乙经》曰:“大椎,三阳、督脉之会。”针刺大椎可振奋全身阳气,对全身阳经气血有渗灌和调节的作用。百会又名三阳五会,为手足三阳、足厥阴、督脉交汇之处,针刺可令全身气血调达。印堂穴位于额部两眉头中间,属经外奇穴,针之可起到平衡阴阳之效。合谷、太冲合称四关穴,《标幽赋》曰:“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己之。”两穴配伍上下相济,气血双补,平衡阴阳,是治疗痹症的常用对穴。足三里、三阴交补脾胃,养后天之本,扶正以祛邪。风池、外关配伍,祛风散寒解表。环跳穴是足少阳与足太阳交会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冷风湿痹……腰胯痛不得转侧”,有祛风湿、利腰腿之效;支沟通利三焦,有助气血运行。诸穴合用,补肾强脊,温阳散寒,标本兼治。

加减运用:精神倦怠,气虚乏力加关元、气海、神阙(灸);失眠多梦加四神聪、安眠、神门;畏寒肢冷加关元、命门;颈项强痛加颈百劳、天柱;腰骶酸痛加大肠俞、次髎、秩边;膝痛明显加犊鼻、阳陵泉、膝阳关;跟痛加昆仑、申脉。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肖福君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偶鹰飞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